第144章 治河专家
肥鸟先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4章 治河专家,妻子和闺蜜相处影响到家庭,肥鸟先行,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治河专家
范宽是一位山人。</p>
明代中期,随着科举日益激烈,很多读书人读一辈子书也没办法考中功名。</p>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拒斥科举、游走权门的文人群体,也就被称之为“山人”。</p>
山人的职业多种多样,有给做幕僚的,做塾师的,还给帮着人打官司的,甚至还有占卜的。</p>
山人自称“非官非民”,以山为号,号称隐于闹市,但实际上大部分山人都没有他们自称的那么“出世”,反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政治掮客。</p>
掮客,也叫说客,后世大洋彼岸的游说公司大行其道,颇类大明。</p>
范宽是一名山人,也是一名掮客,而且他是受雇于大同范氏,游说于工部的诸官员家中,为的就是保住大同范家在辽东的输运业务。</p>
晋商四大家族,范王靳梁,其中由以范氏为首,甚至前任大同总兵郑年遇到手头紧的时候,都要向范氏借钱预支饷银。</p>
而范氏更是在边镇设立“账局”,放贷边镇卫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九边的经济。</p>
范宽也是范氏族人,不过是旁支,科举不,都是京师宴席上讨论的热门话题。</p>
范宽先是看完了连载的西游记,接着又看向头版。</p>
年后的邸报新闻不多。</p>
头版头条是都察院全员出动,在京师四周的驿站抓违规使用勘合的奸人,京师四周的驿站为之一清,京师大小九卿衙门也三令五申,再也不敢随意发放勘合。</p>
范宽看到这里有些惆怅,他当年入京,就是手持前任大同总兵郑年开具的勘合,沿途也都是住宿驿站才来到京师的。</p>
如今整顿勘合乱象,以他这样的身份估计再也拿不到勘合,下次归乡就要住民驿了。</p>
,难道是意有所指?</p>
范宽正襟危坐,认真阅读这篇文章,等看完之后,他觉得脊背发凉。</p>
常年出入工部官员府上,范宽也算是半个治河专家了。</p>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的专业,讲的就是开凿辽东运河的难度。</p>
文章从地脉险峻开始,辽东河流的情况娓娓道来,将在辽东开凿运河的难处一一道来。</p>
接着文章又将辽东的自然情况,冻土绵延,就是开凿出运河,每年也要有四个月的冰淩期无法行船。</p>
最后文章又讲了辽东河流夷夏交错,不少河流都要经过女真人的地盘,而这些地方又多抗拒汉令,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淤塞整个航道。</p>
三个理由层层递进,没有宣泄情绪,而是列数了辽东开河的难处。</p>
苏泽还懂治河?</p>
范宽再一看署名,这文章竟然不是苏泽写的?</p>
前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潘季驯?</p>
范宽立刻想起来了这个人名。</p>
前任工部尚书朱衡,曾经在嘉靖皇帝的旨意下治理黄河。</p>
而这个潘季驯,就是协助朱衡治理黄河的官员。</p>
如今工部的内部,不少人都对潘季驯的专业能力十分的佩服,认为他是当今天下治水,范宽已经想到,这一切都是苏泽的布局。</p>
范宽连忙梳洗了一下,夹着报纸向工部侍郎王之桓家中走去。</p>
——</p>
内阁,午休。</p>
“这文章写的好啊。”</p>
张居正拿着报纸,看着潘季驯的文章,又向身边的中书舍人夏炜问道:</p>
“我怎么记得潘河工的丁忧已经结束,为什么还没复起?”</p>
内阁的中饭是一起吃的。</p>
宰相们一起吃饭,这大概是唐代就有的传统了,名曰宰相对食。</p>
这是拉进内阁辅臣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给他们一个非办公的环境,可以讨论一些闲话。</p>
当然,吃饭的时候一般还是很少说话的,毕竟能做到宰相的都是士大夫,讲究食不言的。</p>
但等到饭后的茶歇时间,就可以谈一点事情了。</p>
自从《乐府新报》发行以后,这个时间点也成了阁老们读报的时间,遇到有趣的话题也会相互交流一下。</p>
其实张居正这个话听起来是问自己的中书舍人,实际上是在问兼任吏部尚书的高拱。</p>
果然,高拱接过了话茬说道:</p>
“当年朱工部治理黄河水患,和潘季驯在治河方法上产生分歧。”</p>
“朝廷采用了朱工部的方案,潘季驯正逢母亲去世,于是就在家丁忧,至今没有返回京师。”</p>
李春芳微微点头,他是听说过这道旧闻。</p>
高拱是个合格的吏部尚书,京师有名有姓的官员档案都在他脑子里,在用人方面,高拱也能做到选贤任能,在合适的岗位上放上合适的人。</p>
张居正微微点头,原来如此。</p>
现任工部尚书是雷礼,朱衡已经去职,再留着潘季驯这样的人才在家就是浪费了。</p>
张居正就喜欢这样的文章,不是之乎者也的大道理,而是明明白白的算账。</p>
潘季驯列举了开凿辽东运河的成本,又列举了运河维护的成本。</p>
再加上运河运输的费用,这样综合算起来,那确实不如在登莱造海船,恢复登辽海输。</p>
张居正暗暗记下了潘季驯的名字,等日后有机会再向皇帝举荐他。</p>
李春芳看完了最新的西游记。</p>
也许是上次年画尝到了甜头,年前那一期的《乐府新报》创下了历史最高的销售记录,苏泽在这一期的报纸上也加了插画。</p>
李春芳接着看完第五版,他长叹一声说道:</p>
“过上几日,苏子霖又要上疏了。”</p>
赵贞吉年后重新回到内阁,因为家中有喜事,赵阁老满面春风,听到李春芳这句话,竟然打起趣来说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