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鸟先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60章 物价指数(加更加更),一凤大战五黑鬼,肥鸟先行,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去年同期的物价,和上月物价的对比,就能看出物价涨跌的趋势,这也确实能作为衡量百姓生计的重要依据。</p>

苏泽从国子监招募的采风官,采的就是这些价格?</p>

妙啊!</p>

张居正摸着自己的胡须,更是觉得这张表简直是大巧若工!</p>

他再仔细看,城北的粮食价格要比城南低一些,那是因为城北基本上都是贫民,高价的粮食在这里卖不出去。</p>

城东的各项价格是最高的,因为京师达官贵人都住在城东。</p>

可偏偏城东的粮食价格不高。</p>

张居正一摸胡子,很快就想通了原因。</p>

城东除了官员,还有京师卫所的军官,这些人可要比大明的官员多得多了。</p>

按照兵部账上的数据,戍卫京师的三大营七十八卫所,总兵力有二十万人,这其中的把总小校自然是不计其数。</p>

当然,这个数字说说得了,谁信谁才是傻子。</p>

大明朝到了今日,谁也不相信这三大营的二十万大军能戍卫京师。</p>

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俺答的骑兵都杀到了京畿了,这二十万大军在哪里?</p>

实际上到了明代灭亡,这二十万大军也没见影子。</p>

但是在领军饷的时候,这二十万大军又都是真实存在的。</p>

京师这二十万卫所军户,就像是大明祖传的屎山代码,一直传到了隆庆皇帝手上。</p>

但是任何人都没有想过清查这二十万人。</p>

至于这二十万人,为什么是城东粮价便宜的原因,那是因为漕粮。</p>

经常有人疑问,明代漕运几百万石的白米到底哪去了?</p>

或者说,每年大明朝廷从江南征收,通过大运河运到京师的几百万粮食,到底哪去了?</p>

后世有说供养藩王的,有说供养皇室的,有说被官员贪污。</p>

执掌户部的张居正则会告诉你,这每年运送到京师的二百多万石漕粮,基本上都发给了三大营七十八卫所官吏旗校军士了。</p>

三大营七十八卫所每年支出的漕粮高达二百万石,而京师大小九卿衙门的官吏,再加上国子监监生的廪食,总计一年才支出四万石。</p>

而这些七十八卫所官吏旗校军士拿到了漕粮,立刻就会将这些米卖出,因为这种大规模抛售,才导致城东的粮食价格偏低。</p>

当年徐阶执政的时候,就曾经上疏说过这个问题:</p>

“南方输米一石入都,计用米二石,每石用银五钱计之,凡费银一两。”</p>

南方输送一石米到京师,加上消耗需要准备两石米,其中一半都是沿途运送的损耗,也就是所谓的“加耗”。</p>

这京师的一石米,成本就是一两银。</p>

“京师军士得米后就低价卖出,得钱不过四钱。”</p>

只怕是后世大清的八旗子弟看了,也只能直呼内行。</p>

这些卫所军士也要说了,我太爷随着成祖靖难,把我这辈子吃的苦都吃完了。</p>

这样一张表,就看清了京师物价变化,也能看出民生的变化。</p>

再不济,皇帝至少也能知道米粮的价格,不至于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来。</p>

这报纸办的好啊!</p>

张居正有些遗憾,苏泽要是早些年中进士,成自己的弟子就好了。</p>

张居正再次抬起头,赵贞吉的脸色有些难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时停起手,邪神也得给我跪下!

六个葫芦

都吃软饭了,傻子才争天下

老米同志

贞观小闲王

悟途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风流萧书生

黑月光她专克病娇

谢欣

天降末世小福宝,首长全家宠疯了

团子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