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花开一季,果结百年;山河为卷,落
迷茫期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1章 花开一季,果结百年;山河为卷,落,【清穿】之太子拿了黛玉剧本,迷茫期中,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花开一季,果结百年;山河为卷,落笔新篇
紫禁城的初雪来得悄无声息。</p>
一夜之间,朱红的宫墙覆上了薄薄一层银白,琉璃瓦在晨光中泛着清冷的光泽。</p>
毓庆宫的廊下,胤礽披着狐裘大氅,手里捧着一盏热茶,呵出的白气氤氲了眉眼。</p>
何玉柱捧着厚厚一叠奏折匆匆走来:“殿下,各地递来的折子,都是夸济世堂的。”</p>
胤礽接过,随手翻开最上面一本——是江苏巡抚的亲笔,字迹工整有力:“……自济世堂设立以来,百姓感念皇恩,今冬疫病较往年减七成,老幼皆有所依……”</p>
他唇角微扬,又翻了几本,山东、河南、湖广……几乎每封折子里都提到了济世堂的惠民之效,甚至有些地方官员还附上了百姓联名的万民伞。</p>
“二哥!”</p>
清朗的声音从院外传来,胤礽抬眼望去,只见积雪覆盖的宫道上,两个小小的身影踏雪而来。</p>
走在前头的小家伙眉目如剑,步履生风,腰间别着一把未开刃的小匕首,靴子踩在雪地上咯吱作响,活像只初生的小虎,正是十三阿哥胤祥。</p>
他虽年纪尚小,却已隐隐透出一股江湖侠气,举手投足间带着不拘小节的洒脱。</p>
稍落后半步的小家伙面容俊秀,一双凤眼沉静如水,行走间显出一股沉稳气度,正是十四阿哥胤禵。</p>
他微微抿着唇,目光却锐利如鹰隼,仿佛已在心中排兵布阵,小小年纪便已有了几分将帅之风。</p>
二人见了胤礽,齐齐拱手行礼,一个爽朗利落,一个端正肃然,倒像是江湖少侠遇上了少年将军,偏又都是半大孩子,稚气未脱,反倒显得格外有趣。</p>
胤祥眼睛亮晶晶的:“皇阿玛刚在乾清宫夸您呢!说济世堂这事办得漂亮!”</p>
胤禵笑嘻嘻地补充:“是啊,咱们兄弟几个都沾了光!!”</p>
胤礽失笑,正要说话,远处又传来一阵脚步声。</p>
“保成!”胤禔大步流星地走来,黑色貂裘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我刚从校场回来,就听说皇阿玛龙颜大悦——哟,十三、十四也在?”</p>
两个小的连忙行礼:“大哥。”</p>
胤禔随意地摆摆手,凑到胤礽跟前看折子:“啧啧,这些家伙倒是会拍马屁。”</p>
话虽这么说,眼底却满是得意,“不过咱们这事儿确实办得漂亮!老四把账目查得滴水不漏;老八那张嘴,把江南士族哄得团团转;还有老三……”</p>
他掰着手指数,忽然发现漏了人,转头问两个小的:“老五、老七他们呢?”</p>
胤祥笑道:“五哥在慈宁宫陪皇玛嬷说话,七哥被九哥、十哥拉去试新酿的梅花酒了。”</p>
胤禵眨眨眼:“十一哥、十二哥在文华殿帮二哥整理奏章呢。”</p>
正说着,宫道尽头又出现几道身影——胤祉捧着书卷,胤禛提着食盒,胤禩执伞而来,三人边走边谈,雪地上留下一串交错的脚印。</p>
“二哥。”三人齐声行礼。</p>
胤禛将食盒递给何玉柱:“天寒,用些姜汤暖暖身子。”</p>
胤礽温声道谢,胤禩已笑着展开手中画卷:“二哥请看,这是刚送到的《济世堂分布图》,如今全国已设二百余处,明年开春还能再增五十处。”</p>
画卷上,密密麻麻的红点遍布大江南北,像一团团温暖的火焰。</p>
胤祉抚掌赞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哥此举,当真功德无量。”</p>
胤禔突然哈哈大笑,一把揽住胤礽的肩膀:“要我说,最该得意的是咱们兄弟齐心!”</p>
众人忍俊不禁。</p>
正说笑间,梁九功远远跑来:“太子爷,诸位阿哥,皇上召诸位去乾清宫用膳呢!”</p>
*</p>
乾清宫内,炭火烧得正旺。</p>
康熙端坐主位,看着鱼贯而入的儿子们,眉眼舒展。</p>
“保成,过来。”他抬眸,朝立在阶下的胤礽招了招手。</p>
胤礽上前几步,恭敬行礼:“皇阿玛。”</p>
康熙将奏折递给他,温声道:“你看看,这是江南巡抚刚递上来的折子。”</p>
胤礽双手接过,垂眸细看。</p>
奏折上详细记载了这半年来济世堂在江南的成效——施药救人无数,义学授业数百,慈幼局收容孤寡老幼上千人,百姓交口称颂“皇恩浩荡”。</p>
“儿臣不敢居功。”胤礽合上奏折,唇角微扬,“这都是诸位弟弟们齐心协力的结果。”</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