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口信
七年之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七章 口信,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七年之期,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天救援行动继续展开,在奥方军官们的指挥下,更多的人被救出,更多可用的物资被搜寻出来,港口的职能也在不断恢复。
当然作为交换条件,得到营救还有聚拢来的码头工人们将首先对受损的奥国战舰进行修复。在合理的管理和激励之下,这些船工们的效率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按照这种速度,修复工作在两个星期之内就能完成。这场灾难的实际伤亡人数要比弗兰茨想象的多得多。
之后数天又找到了一千多具已经肿胀发臭的尸体,为了避免瘟疫的出现不得不迅速将它们火化。
有心的弗兰茨自然不会闲着,他借此良机靠着“糖衣炮弹”拉拢了一批自以为是的英国驻印官员和名流绅士,毕竟奥地利帝国的机械、钟表等小工艺品确实要比联合王国的还要优秀。
除此之外先进的奥制左轮手枪这种街头械斗利器也受到了当地人的追捧。当然那些印度土王对弗兰茨的邀请就更加趋之若鹜了。
那那·萨希布、基尔·辛格这种本来就有实力并且和坦地亚·托比一样早就对英国人不满的土王更是他拉拢的重点对象。
这几位印度王公比想象中的要更富有,他们都愿意和奥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甚至远在章西的反英斗士巴吉·拉奥二世,在接到坦地亚·托比的飞鸽传书之后也悄悄派出了使者与弗兰茨联系。
只不过有一点让人十分困惑,那就是十几天过去了,奥国舰只的修复工作已接近尾声,码头也已经基本恢复了,然而仍不见英国救援队的身影。
当然不为众人所知的是,对方反应迟缓是因为这期间又遇到了一个大麻烦,那就是入侵阿富汗的红杉军遭遇了惨败。
虽然他们比历史上多坚持了两个月,但是除了更高的花费和更夸张的伤亡数字外,其它什么都没有得到。
从喀布尔撤退的英军被阿克巴汗的主力一路衔尾追杀,加上受恶劣天气和环境影响,同时沿途还有部族武装不断骚扰,最终两万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一名只剩下一条手臂的医生独自回到了贾拉拉巴德城堡。
(贾拉拉巴德城堡,英军边境要塞。)
阿富汗战争积极的鼓吹手和提议人印度总督乔治·艾登一夜白头,他万万没有想到天下无敌的红杉军居然会栽在这片鸟不拉屎的荒漠之中。
就在不久之前他刚刚获封奥克兰伯爵,此时如果丢了阿富汗,那么不只是自己这个印度总督的位置不保,恐怕就连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要一起完蛋。
和自己的政治前程相比,天灾海啸根本没被这位总督放在眼里,他随即命令驻扎在各地的英军立刻抽调一半兵力北上不惜一切代价重新夺回喀布尔。
乔治·艾登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印度地区兵力空虚,好在当地人大多数都比较老实。
只有实力强大的锡克帝国蠢蠢欲动,毕竟在经过兰吉德·辛格的改革之后,他们拥有了在印度次大陆上最强的炮兵和仅次于英国人的步兵和骑兵,总兵力一度达到八万人。
锡克帝国共有14支常备炮兵团,内有192门火炮和四千五百多名炮手。虽然随着兰吉德的去世,编制规模有所削减,但依然是印度次大陆上最强的存在。
此外,他们还采取了全盘法式军制改革,从训练到编制再到战术全盘法兰西化。锡克人的威胁对于英属印度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乔治·艾登又不得不从各地再次抽调兵力去防备这个强悍的劲敌。
而此时加尔各答几乎成了一座空城,驻守此地的英军司令只能严令禁止和登岸的奥地利人接触,并且绝对不要激怒他们。
不过英国人不来对于奥地利人来说是好事,毕竟到时候移交权力和物资的事情会很麻烦。既然如此,不如将计就计索性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解决问题-平衡各方的利益。
至于那些无主的物品能运回本土的便笑纳,不能运走的就作为给那些印度人和船工辛勤劳动的报酬与奖励。
弗兰茨一劳永逸的做法让所有人利益均沾,至少他们表面上都是感激不已的神情。当帝国舰队缓缓驶离港口的时候,人们纷纷聚集在刚刚完成修复的码头上列队欢送。
当中还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有一些印度的改良派人士来到了加尔各答,想要向奥地利人讨教改革之道。
只不过这些人在看到奥地利帝国的首领是两个小孩子的时候就露出了轻视的表情。弗里德里希的个子比较矮,又没有蓄须的习惯,所以看起来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样子。
而弗兰茨虽然一副老城持国的小大人模样,但实际年龄只有十二岁。
其中也有突发特例,比如巴吉·拉奥二世派出的使者居然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当她看到弗兰茨的时候忍不住发出了不屑的冷哼声。
“你不也是小孩子么!哼什么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