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程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八章不见棺材不落泪(三更),盛唐血刃,tx程志,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五十八章不见棺材不落泪(三更)

郭孝恪的双腿夹紧了马腹,活动着手腕,做着最后的准备。阿史那思摩挑衅的望着郭孝恪,用着略带怪异的声调的道:“下马弃降吧,我,留你一条命,哪怕没有箭镞,射杀你也易如反掌。投降吧,你娘养你这么大不容易……”

郭孝恪听到这话,非常生气,他的额头青筋凸起,脖子上的血管开始暴起,然而就当郭孝恪的脸色由红转向黑的时候,他脸上的红潮慢慢退却。

尽管他没发一言,陈应也看出,郭孝恪在关键时刻,想通了阿史那思摩在故意激动他。

陈应淡淡的笑道:“有点意思啊!”

“这个郭孝恪该让他吃点苦头,年轻人目中无人,那怎么行!”段志感脸上的笑容,很快就定格在了脸上。

郭孝恪也是一个聪明人,他看着周围河北籍的将士袍泽在给他鼓劲,大喊着干掉他……军营内的气氛,热烈且昂然,郭孝恪特别喜欢这种万众瞩目的感觉。

就在这时,陈应摆摆手。

浑厚而雄壮的战鼓号响起。

阿史那思摩与郭孝恪几乎与此同时,摘下强弓,抽箭,搭箭上弦,一气呵成。二人径直朝着对方冲去。

“咻咻咻!”

“咻咻咻”……

几乎在十息之内,弓弦震荡的声音响起。郭孝恪在瞬间射出九只箭,三只箭一组,逞品字形向阿史那思摩飞去。

阿史那思摩自然还以颜色,十息之内阿史那思摩也同样还了九箭。

不过,阿史那思摩射的是郭孝恪的身体要害,而郭孝恪却射的是阿史那思摩跨下的战马。

阿史那思摩看到这一幕,气得虎目欲裂,战马不同人,战马纵然再怎么通灵性,也是一个畜生。畜生趋利避害而是本能。看到九只箭朝战马的前胸和眼睛飞来,战马自然而然的腾挪闪避,丝毫没有顾忌阿史那思摩这个主人。

于是,骑术精通如阿史那思摩也不得收起弓箭,双手抱紧马脖子,否则阿史那思摩就会被战马甩出去。

失去战马,阿史那思摩就输了。

郭孝恪却紧贴着战马一侧,一个异常漂亮的镫里藏身,避开这前面六箭连环的射击,后面三箭采取吊射的方式射击,很显然阿史那思摩早已预料到郭孝恪会采取镫里藏身躲箭,所以这种吊射,就是采取抛物线式的射击方式,从上往下射。

铁胎弓的弓臂在郭孝恪的暴喝中飞起,斜斜的劈在飞来的羽箭上,两支箭跌落尘埃,第三枝速度稍微慢一些的羽箭却重重的刺在郭孝恪的臂盾铁甲上,发出一声清脆的鸣响之后,跌落尘埃……

于此同时,郭孝恪的铁胎弓绰在手上,缓缓地拉开弓弦,三只羽箭搭在嘎嘎作响的弓弦上。

再是三箭逞品字式飞向在马背上手忙脚乱的阿史那思摩。

阿史那思摩避无可避,只好学着郭孝恪的样子,伸手臂盾,磕飞其中两箭,至于第三箭,只能用前胸的胸甲硬接,好在这是没有箭镞的箭矢,然而,巨大的震荡让阿史那思摩的胸口一热,嗓子眼发甜,差点吐出一口血来。

阿史那思摩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般怒吼一声,再一次扬起弓,只是非常可惜,郭孝恪却先发制人,最后三箭,逞一线连珠的方向,直逼阿史那思摩的马首。

段志感目瞪口呆,他实在没有想过居然会是如此结果,阿史那思摩的箭术他是清楚的,论拳脚功夫,他确实是不如罗士信,但是在马背上张弓射箭,就连张士贵也要弱上三分。

可以说,阿史那思摩是陈应麾下骑射第一人,放眼整个大唐,阿史那思摩也可以妥妥的排进前十,然而排进前十的阿史那思摩居然这么落败了。

阿史那思摩垂头丧气的跌落在地上,良久没有爬起来。摔伤倒不至于,只是这个结果,让阿史那思摩非常沮丧。

良久,阿史那思摩走到陈应面前,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嚎嚎大哭,这个八尺高的大汉,哭得像一个孩子。

陈应拍拍阿史那思摩的肩膀,道:“知道你败在哪里吗?”

阿史那思摩伸手指向郭孝恪吼道:“他卑鄙无耻……”

“哎……”陈应叹了口气道:“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阿史那思摩满头雾水的道:“主上,这是什么意思。”

陈应指着段志感道:“让段将军解释给你听吧!”

陈应饶有兴致的望着郭孝恪笑道:“你很不错,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对阵智者赢,有勇有谋,很不错!”

郭孝恪有点不好意思的道:“末将只是取巧!”

“蛮牛才会蛮力!”陈应笑道:“打仗能用智谋取胜的时候,就不要用蛮力,好好干,建功立业,就在今朝!”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当然。郭孝恪作为全军第一个凭着个人武功,成功从一个小兵在短短一天之内连升十二级的人,这也极大的鼓舞了全军士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雾都侦探

虾写

我在杀戮中诞生(我在地狱中诞生)

正义迪

旷世骄子陈铁林清音_

佚名

大国工程

和光万物

我们的电影时代

渔雪

会穿越的道观

古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