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卿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1章 游伏到来(求票票求订阅),原始文明成长记,羽卿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中午稍微休息了一下,罗冲让人搬来了脚手架,然后继续带人盖房子。
一根根胳膊粗的木棍搭在半人高的墙上,悬空的一端再用一根同样粗的木棍当作立柱绑在上面,再往上面搭上一块木板用来站人,一个简易的脚手架就做好了。
每个砌墙工的身边都放了一个用来装泥巴的矮筐,那是采集队的女人用细藤编制的,编的很密,几乎毫无缝隙,就像罗冲前世曾经见到用来装馒头的簸箩。
剩下的四个不擅长垒墙的小工,不停的打水和着泥巴,然后再用小推车把湿泥送到每个人的矮筐里,还有人则是不停的给他们搬着砖块,罗冲给他们标好了留门和窗户的宽度和高度,就把那两个一直挖井的人找了过来。
两个挖井的薛氏族少年,罗冲分别给他俩取名薛井和薛灶,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代表了他们从事的工作,好记。
14个人砌着房屋的主体,罗冲则是带着薛井、薛灶建造室内设施,也就是灶台和两个卧室的火炕。
三间正房,中间是厨房兼餐厅,需要在后墙的位置,也就北墙那里垒一个灶台出来,剩下空余的地方正对正屋门口,可以在这里摆一张长方形的大餐桌,要能坐下十个人一起吃饭,不吃饭的时候也可以在桌子上干点手工活。
正屋里的灶台横跨整个三米来宽的房间,从北墙开始往南有75厘米宽,有两个烧火口和四个灶眼。
四个灶眼中,预留一个口径60厘米的用来放置大锅,旁边是一个小一号,直径只有50厘米的灶眼,用来放置小一号的锅,另外两个是直径25厘米的小号灶眼,专门用来放置水壶,冬天可以一直用来烧水;剩余一米多宽的位置用来放置锅碗瓢盆,菜刀和砧板。
灶台上的锅现在还没有成品,罗冲打算直接用青铜浇铸一批大铜锅,用青铜铸造炊具完全没有问题,人类从商周之前就开始用青铜铸造鼎器了,什么是鼎,其实那就是个长了三条腿,甚至有些还带着耳朵的锅。
那时的饮食习惯主要是烹炸还有煮羹,全都是用鼎来烹饪的,贵族用铜鼎,平民用瓦罐;大鼎用来烧饭,小鼎当作餐具。
虽然青铜是重金属,但是经过历史的验证,只是做个饭还是没问题的,更何况汉部落现在用的都是锡青铜,里面是没有加铅的。
正屋的灶台和两侧的卧室是相通的,每个卧室的后墙位置,会垒一个两米宽,长度横跨整个屋子的大炕,炕的内部是之字形的烟道。
正屋的灶台后面有一个烟囱,但是还有通向两侧卧室火炕的烟道,这个正屋和卧室的接口处,有一块立起来的地板砖做活动插板,用来打通和封闭灶台和火炕的连通,天热的时候就把插板插死,断开卧室的供热,冬天的时候就把插板拔出来,打开两侧的烟道。
一间屋子的净宽度,不算墙体的厚度是三米,总共被罗冲分了五层60厘米宽的烟道,先把地面整平夯实,然后在卧室的两侧各垒一道12厘米宽,65厘米高的矮墙作为支撑,中间用同样尺寸的4道矮墙把三米宽的屋子分成五等分。
每道矮墙上面要依次留出出烟口,比如第一层和灶台相连的地方,出烟口就留在北面,让灶台的热度和烟气能进入卧室的火炕,然后第二层的出烟口就留在南面,让烟气和热量流到下一层,第三层出烟口再留到北面进入下一层,依次南北交替,让灶台的烟气和热量能流通整个火炕。
然后在卧室的最外面,也就是整个住宅的最外面砌一个烟囱,做最后的出烟口。
室内的火炕垒好烟道之后,用烧制好的大砖,也就是5公分厚,30公分宽,60公分长的铺路砖,直接横着盖在烟道上,只需要排上五列就能把整个烟道覆盖,接缝处再用粘土仔细填实,最后可以再抹上一层石灰浆用来密封,省的后期使用的时候屋子里会漏烟。
整个大炕做好之后就是一个三米长,两米宽,70公分高,内部中空的平板砖台,占了整个屋子一半的面积,在上面躺着睡觉的话,最少可以躺下五个成年人。
如果一家一个男人两个女人的话,生了小孩子可以先跟大人睡,等孩子再大一点就能自己睡另一个卧室,也可以让其中一个女人跟孩子睡另一个卧室,总之这两个大炕加在一起住十个人是没问题的。
如果不算屋外烟囱的话,仅室内的两个炕施工速度还是不慢的,反而是那正屋那个不大的灶台进展缓慢,因为结构比较复杂,最重要的是垒出圆形的锅台,罗冲指导着两人用了半天时间也只弄好了一半,可外面砌墙的速度可不慢,14个砌墙工两天的时间已经垒到了两米半高,再有一天估计就可以上房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