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807章:桃李无颜黄鸟啼,逍遥江山,一景之月,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事实上,郭琎躲闪的眼光,杨峥多少能看出一二,这次的大争斗,其导火线就是自己私自建议将西洋宝物十分之一让给皇室,当时知道此事的人,除了皇帝,杨士奇、杨荣、杨溥、自己之外,剩下的就是郭资、郭琎了,当然了也不排除y隔墙有耳,有太监、有婢女听说了传了出去,但他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况且太监与文官素来不对付,加上自己与太监的关系谈不上好,但总算不太坏,本着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太监的宗旨,这些年没少给他们些好处,所以纵然是他们听到了这消息,也断然不会送给言官,所以从最大可能性上将太监排除了,那么剩下的就这几个人了,三杨老成持重,从根本上是赞成开海精,下西洋的,断然不会再在这事儿上生出祸端来,再者就是三人一心求朝局稳定这件事上,他们不会这么做,那么可能的只有郭资、郭琎两人了,从郭资后来的表现看,以及一贯的为人看,不像是做这事儿的人,再者,户部是开海禁,下西洋的忠实拥护者,断然没必要去诋毁一个一心促成开海禁、下西洋的功臣,因为两人在根本的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朝廷谋取财富,让大明户部充盈,单凭这一点,足以将其排除在外,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了。
对于这种猜疑,杨峥也不是没让人去调查过,但以锦衣卫的本事都只能找到蛛丝马迹,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也不能说什么,不说大明律法,下级诋毁上司,下场没有什么好下场,这个洪武年早有教训流传下来。
不知是不是心里有愧,自从大争斗后,看自己眼神时,多了几分畏惧,杨峥起初没回过味儿,但他终究是官场中人,事后也有所体会,想起前些时日的那种凄惨,对于这份敬畏,也坦而然之,有时候干脆装作不知道,这种不清不楚的态度,的确让人头疼,头疼就头疼吧,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也算是对得起我了。
会议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尚书大人对下属的一番慰问,然后才回到了这次主题上,对于这次科举取仕的官职安排,按说这也是一件大事,但尚书大人从来都是各部老大,只要你还在部内浑,那么就老老实实地,尚书大人说是什么,你听什么,给点权力,你就接着,不给你,你也不能要,甚至有时候需要你的意见的时候可以参考下,若不需要,大可忽略,所以在尚书一言堂的时候,说的是会议,其实都是尚书大人定下了调子,不过是指挥众人一声,免得对上司的意图一无所知,闹出笑话,所以很多时候,这种一言堂的会议,大家也只是贴着耳朵,默不作声,装作认真听就是了,其余尚书大人说些了什么,没几个人会傻到真的去关心,所以这样的会议也是吏部最安静的时候。
但今日的这会议与往日有些不同,先前的调子,基本上没变,先是尚书大人将这次殿试结果详细的说了一遍,大明的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名次定下后,按照tai祖定下的规矩,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第二、三甲各若干人,均赐进士出身,其第一名通称传胪。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廷试由皇帝主持,用翰林及朝臣文学之优者为读卷官,共阅对策,拟定名次。在殿试传胪后三日,还有一次朝考,朝考分一、二、三等。这次考试与功名没有关系,专是为了选庶吉士和授与官职而设的。挑选的方法是按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所取等级而决定。如果复试一等,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共为“四”;或复试二等,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共为“五”,都可以入翰林院当庶吉士。以下则分别授予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最下的也分发外省当知县。这次朝考,一共一百名士子,按照规矩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一共四十多人,无需吏部来安排,直接去了翰林院便可,剩下的五十多名士子,就没那么幸运了,需要经过吏部来任命,至于是外放,还是留在京城了,就要看吏部大人发落了。
这事儿郭琎已做出了安排,众人也照本宣科完善了手续,等尚书大人说出结果就是,谁知等了半天,郭大人迟迟不说结果,却破天荒的问杨峥对此有什么意见。
这下来得太突然,郭琎虽年纪不大,但为人权力**很强,极少愿意将手中的权力下方,更何况是这等卖弄人情的好事,自是一手抓了,所以贸然被郭大人询问,杨峥竟是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一脸无辜的看着郭琎,似乎是在问:“大人,你在问我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