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936. 1984章:青天之誉,公无愧焉,逍遥江山,一景之月,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
早已埋伏在林中的况大人闻言,立即让衙役一拥而上,将和尚捉住。和尚自知漏嘴上了当,只得老实交代:那夜他巡街化缘,见妇人家门半掩,不见里面有人,便溜进去偷东西,进入房内见一漂亮女子,心生歹念欲轻薄于她。不想女子反抗 激烈,和尚一怒之下就杀了她,把她的头带出去,挂在第三户人家的铺架上。
况钟把第三户人家的主人抓来,那人说:“有这么一回事。当时因害怕招惹是非,就把人头埋在园子里了。”况大人派人前往挖掘,果然挖出了妇人的头。于是,和尚被处死刑,金老爷洗刷了冤情。
案子告破,金老爷十分欢喜,当晚宴请了况大人不说,得知况大人喜好书法,平日里用的都是粗磨,特意让人送来了一块端州砚,这端州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和湖笔、徽墨、宣纸一道,并称“文房四宝”中的绝品,寻常人就是想看一眼都难,单说这些到也罢了,金老爷不知是惊喜过度,还是对对况钟能断清此案子十分佩服,特意让人制作了一个匾额,匾额上写着“青天之誉,公无愧焉”。八个金色大字,让人送到了知府衙门。
面对如此丰厚的感谢,况钟有些哭笑不得,若说他贪图这些虚名,只怕就不是今日的况钟了,先是让人送回了砚台与牌匾,并让人告知金老爷子,断案是知府本就该做的事情,算不得什么,况钟担不起这么高的评价,匾额与砚台被送回,财大气粗的金老爷子还以为是人家嫌弃自己送的礼品太轻,听说况大人喜好唐代柳公权的书法,特意让人弄来了一本《回元观钟楼铭》,这书法是柳公权五十八岁时所书,此书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此碑记述了唐回元观的历史沿革,简练而隐晦的提到了回元观是玄宗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笔锋参以己意,融气势、韵趣于一炉,纵横挥毫,而意志悠然,乃柳公权书法中精品,如此重的厚礼,足见金老爷子对况大人的看重。
要说面对这样的一份厚礼,况大人不动心那是假,他与天下名家之中,唯独喜好柳体,研习多年,如今倒也有些成就,对于一个好柳体之人,能得到一份柳公权真迹,无疑是毕生的追求,然而立志做清官的他来说,就算再想要这份柳公权的《回元观钟楼铭》也不能要,况且他的确没有收下的理由,只好忍痛割爱的让人送回了金家,又怕金老爷子再送更厚重的礼物,干脆写了首诗送了过去,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只是在诗词的末尾处,委婉的提出让金老爷子退些良田?“
谁知金老爷子却以家人口众多,难以为继,田地是金家活命之根本,不可轻易退田。
话儿虽说得婉转,但意思很明显,礼物可以送 ,退田不答应。
况大人没想到自己一番努力,竟是这样的一个结果,苦笑了几声,方才知自己太过相当然了,苏州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城中的富户、大户那个不是精明到骨子里的大人物,能在苏州城池数一数二的人,自然也差不到那里去,礼物送出去还有人情在,田退了就不是人情,而是白花花的银子,是关乎金家子孙能否锦衣玉食过日子的问题,让他们退田,无疑是要了他们的老命,答应你才怪呢。
看明白了这一点,况大人决定转换一下手段,杨大人给出断案真言,无疑成了他的首选,但具体如何实施,他心头没把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去取取经,关乎苏州百姓存亡的大事,什么都可以放下,别说是一张脸了。
巡抚衙门的后堂,经过前几任的修补完善,如今是府邸相连,琼楼玉宇,显得富丽堂皇,虽说杨大人自问不是什么清官,但堂堂巡抚大人,住着这么好的府衙后院有些说不过去,若是换做旁人,或许不会住的那么心安理得,生怕那一日那些言官、御史冷不丁的丢出了一本奏折,骂上几句,日子也不好过,可杨大人是什么人,那是从言官的口水仗里走出来的,还能怕了几本奏折,所以这富丽堂皇的府衙后院,杨大人比住得比自己家还熟。
此时的杨大人就穿着一身月白色的儒袍,宽衣宽带,一脸惬意的坐在堂中的竹椅上,边上点着一炉檀香,一壶茶汤随着炉火咕噜咕噜的升起袅袅白雾,雾气缭绕,放眼望去,一身雪白的杨大人宛如天上的神仙一般。
“洗脚了!”随着一声略带不满的声音,打破了杨大人的好梦。
“好大怨气!”杨大人笑嘻嘻的睁开了双眼,望着眼前的女子,似笑非笑的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