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礼以和为贵,道由礼而行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章 礼以和为贵,道由礼而行,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其乐自得,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的这一番言论,宛如在历史的深邃长巷中敲响的洪钟,其声响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初读此句,似觉不过是对礼与和关系的简单表述,可一旦深入探究,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哲理,恰似一座蕴藏着奇珍异宝的矿山,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品味。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礼”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并非仅仅是一些表面的仪式和规范,而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秩序的象征。从个人的言行举止,到家庭的伦理关系,再到国家的政治治理,“礼” 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 “和”,则是 “礼” 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它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诸多层面。有子强调 “礼之用,和为贵”,明确指出 “礼” 的实际运用,应以和谐为贵,这揭示了 “礼” 与 “和” 之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古代先王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这种以礼求和的理念被视为至美之道,无论处理大事还是小事,都遵循着这一原则。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礼以和为贵” 这一理念在各个朝代的具体体现。在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从祭祀天地、宗庙的大典,到贵族之间的交往礼仪,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规范,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这些礼仪制度的建立,旨在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祭祀仪式中,人们怀着敬畏之心,遵循着既定的礼仪流程,共同参与,这种仪式感不仅强化了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也使人们在庄重的氛围中感受到和谐与秩序的重要性。贵族们身着华丽的祭服,手持特定的祭器,按照严格的站位和动作规范进行祭祀。主祭者在祭祀过程中,要以虔诚的态度宣读祭文,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之情。整个祭祀仪式庄严肃穆,参与祭祀的人们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内心的情感得到了统一,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也得以增强。在贵族的社交场合,礼仪规范要求人们言辞谦逊、举止得体,通过相互尊重和遵循礼仪,避免了冲突和矛盾的产生,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贵族们见面时,会行揖礼,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揖礼的角度和方式都有明确规定。在交谈中,使用文雅的言辞,避免粗俗之语,注重倾听对方的意见,以礼相待。这种社交礼仪不仅体现了贵族的身份和修养,更促进了贵族之间的和谐交往。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的礼仪规范如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在村庄里,晚辈遇到长辈要主动行礼问候,长辈则要给予晚辈关爱和教导。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当有村民遇到困难时,大家会主动伸出援手。比如,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的家庭会得到邻里的帮助,共同完成农事活动。正是通过这些礼仪制度的推行,西周时期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礼以和为贵” 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但仍有许多仁人志士坚守着 “礼以和为贵” 的信念。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他四处奔走讲学,宣扬礼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礼的规范,人们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度的纷争,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孔子本人在言行举止上也严格遵循礼的要求,为世人树立了榜样。他在与弟子的交往中,注重以礼相待,尊重弟子的个性和想法,用温和而有原则的方式引导弟子成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孔子在教导弟子时,会根据弟子的不同特点和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但始终以礼为准则。对于性格急躁的子路,孔子会用温和的方式引导他学会克制;对于好学的颜回,孔子则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启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孔子倡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与 “礼以和为贵” 的理念一脉相承,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以和谐为出发点,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孔子的思想虽然未能立即改变社会的混乱局面,但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们将他的思想和言行记录下来,形成了《论语》这部经典着作,其中关于礼与和的论述,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深受启发,不断丰富和发展礼与和的思想,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现代社会,“礼以和为贵” 的理念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家庭生活中,礼仪是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纽带。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关爱,往往通过具体的礼仪表现出来。早晨起床后,一句亲切的问候,是对家人的尊重和关心;用餐时,遵守餐桌礼仪,不大声喧哗,不随意翻动食物,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修养;逢年过节,晚辈向长辈行礼问候,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礼仪细节,却能在家庭中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相反,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礼仪,言语粗鲁、行为随意,很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破坏家庭的和谐。例如,有的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重,说话态度恶劣,这不仅伤害了父母的感情,也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而如果子女能够遵循礼仪,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感受,以平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就能有效地避免家庭矛盾的产生,使家庭关系更加和睦。在一些家庭中,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会举行家庭聚会。在聚会上,家庭成员们会精心准备食物,布置餐桌,营造出温馨的氛围。晚辈们会主动为长辈盛饭、夹菜,倾听长辈讲述过去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这种家庭聚会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传承家庭礼仪和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些礼仪行为,家庭的凝聚力得以增强,亲情也更加深厚。
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开展礼仪课程、组织礼仪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礼仪知识,如见面礼仪、课堂礼仪、同学交往礼仪等。在课堂上,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这是课堂礼仪的体现;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生使用文明用语,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避免争吵和冲突,这是同学交往礼仪的要求。通过礼仪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还能营造出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在一个充满礼仪的校园里,师生关系融洽,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学习氛围浓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例如,在一些学校,开展了 “文明礼仪之星” 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规范,这一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校园内的文明礼仪之风日益浓厚,校园更加和谐美好。学校还会组织礼仪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比赛内容包括站姿、坐姿、走姿的规范,以及礼貌用语的使用等。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同时也在校园内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在社会交往中,礼仪更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是基本的礼仪要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体现了个人的文明素养和对他人的关爱;在商业交往中,遵守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尊重合作伙伴的利益和意见,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商业关系,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在国际交往中,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例如,在与外国友人交往时,如果能够了解并尊重他们的礼仪习惯,如见面时的问候方式、用餐礼仪等,就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建立友好的关系,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了解对方国家的商务礼仪尤为重要。比如,在与日本企业进行商务谈判时,要注意日本的鞠躬礼仪,鞠躬的角度和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商务宴请中,也要遵循日本的用餐礼仪,如使用筷子的方法、敬酒的顺序等。只有尊重并遵循这些礼仪规范,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促进商务合作的顺利开展。
然而,有子也提醒我们,“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追求和谐而盲目地迎合他人,失去了礼的约束和规范。和谐的实现必须以礼为基础,如果脱离了礼的准则,和谐就会变得毫无原则,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为了追求表面和谐而放弃原则的现象。例如,在一些企业中,为了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管理者对员工的错误行为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不及时进行纠正和批评,这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避免了冲突的发生,但从长远来看,却会导致员工纪律松弛,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过于迎合他人,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种无原则的 “和” 不仅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还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因此,我们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礼的底线,以礼来调节和规范我们的行为,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在一些团队项目中,成员们为了避免冲突,对团队中出现的问题选择视而不见,不提出自己的真实意见。这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团队氛围和谐,但实际上项目可能会因为一些潜在问题而进展不顺利。相反,如果团队成员能够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以礼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还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发展。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践行 “礼以和为贵” 的理念呢?首先,要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全民的礼仪素养。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幼儿阶段开始,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习惯。家庭也要注重礼仪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遵守礼仪规范。社会各界可以通过举办礼仪讲座、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活动等方式,普及礼仪知识,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在幼儿园里,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比如,设置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孩子们在购物过程中学会排队、使用礼貌用语等。在小学阶段,学校可以组织礼仪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礼仪问题和解决方法。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深入讲解礼仪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家庭中,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礼仪养成至关重要。例如,家长在与邻居交往时,礼貌待人,乐于助人,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也会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社会上,礼仪讲座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讲解礼仪知识,如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国际礼仪等。文明礼仪宣传活动可以通过海报、公益广告等形式,在公共场所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礼仪意识。
其次,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礼仪规范。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我们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礼待人。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要以礼为准则,通过沟通、协商等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暴力和冲突的手段。在家庭中,当家庭成员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要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沟通,尊重对方的意见,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以礼待人的意识。在社会上,当遇到纠纷时,当事人要保持冷静,以礼为先,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例如,在社区中,邻里之间因为一些小事产生矛盾时,可以通过社区调解的方式,在遵循礼仪和法律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协商,化解矛盾,维护社区的和谐。
最后,要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传统礼仪文化中的一些礼仪规范,如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同时,对于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礼仪形式,要进行创新和改进。比如,传统的祭祀仪式可以进行简化和现代化改造,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环保理念。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其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礼仪文化产品,如礼仪主题的文艺作品、文创产品等,通过这些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