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赋税风云起,大宁谋生机,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莲池幽月,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权紧攥着齐王的信件,脸上的肌肉不自觉紧绷,牙关轻咬,眼神中满是忧虑。这朝廷赋税政策一旦变动,大宁多年的心血怕是要付之东流。眼下大宁百废待兴,与建州女真的合作才刚有起色,额外的赋税压力,无疑是雪上加霜。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得极重,仿佛要把心中的忧虑都踩进地板里。

“来人,速速把林公请来!”朱权猛地停下脚步,对着门外候着的侍卫厉声吩咐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急切。

不多时,林公匆匆赶来,神色关切:“王爷,唤老夫前来,可是出了大事?”

朱权将信件递给他,语气沉重:“林公,你看看这封信。朝廷赋税政策恐有大调整,且听闻会更加严苛,这对大宁而言,是生死存亡的关头。”

林公接过信,迅速浏览一遍,随后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王爷,朝廷赋税加重,大宁的军屯和商业必将遭受重创。军屯是大宁边防的根基,赋税过重,百姓难以承受,军心民心恐将不稳;商业方面,商户利润被压缩,积极性受挫,物价也可能随之失控。如今科举稳定,大宁正盼着借此培养和留住人才,可赋税重压之下,百姓生计艰难,恐无心向学,这对大宁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啊。”

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沈书瑶走了进来。她身姿挺拔,步伐间带着利落劲儿,虽是女子,却有着不让须眉的英气。作为朱权的侧妃,她平日里就对大宁事务格外上心,听闻赋税之事,赶忙前来。

朱权抬眼看向沈书瑶,眉头微蹙,说道:“书瑶,你来得正好,这朝廷赋税之事,实在棘手,本王思来想去,觉得这背后定是陛下在试探我们藩王的态度。”

沈书瑶微微欠身,目光专注地看着朱权,认真倾听他的话语,待朱权说完,她轻轻点头,眼中满是认同,温和地回应道:“王爷所言极是,从这些方面确实能看出朝廷的深意,足见王爷对局势的洞察敏锐。陛下近年来对藩王管控愈发严格,此次赋税变动,想必是有多重考量。”

朱权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深思熟虑后的坚定:“林公所言极是,书瑶所言也在理。本王认为,这赋税调整背后,定有更深层的政治意图。陛下近年来对藩王管控愈发严格,此次赋税变动,或许是对我们的一次试探。蓝玉案刚过,朝廷局势微妙,我们行事必须万分谨慎。但本王绝不会坐以待毙,大宁的百姓和基业,本王定要护好。”蓝玉案不仅让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也使得朱元璋对军权把控更为严格,藩王手中的军事力量也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这赋税调整说不定也是加强管控的一环,朱权心里暗自揣测,但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反而闪烁着破局的决心。

林公捋了捋胡须,眼中满是赞赏:“王爷高见。如今之计,我们一方面要摸清朝廷赋税调整的具体细则,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需提前谋划应对之策。在军屯上,可进一步优化土地分配,提高生产效率,以增加产出应对赋税;商业方面,鼓励商户拓展新的贸易路线,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物价失控。对于因赋税而可能中断学业的学子,王爷或许可出手相助,一来能为大宁留住人才,二来也能赢得民心。”

沈书瑶接着说道:“王爷,我在城中了解情况时,想到一些或许能助力军屯和商业的法子,不知当讲不当讲。像军屯方面,听闻农户们有特殊耕种技巧,或许能一试;商业上,我有些朋友熟悉商路,也许能开拓新路径,为大宁谋求出路 ,不知王爷觉得如何?”

朱权沉思片刻,目光坚定:“林公所言有理,书瑶这想法也不错。只是,要摸清朝廷赋税调整的具体细则,谈何容易?朝廷向来行事谨慎,这消息恐怕还在酝酿之中,一时难以获取确切内容。但本王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定能找到突破口。”

林公微微一笑,说道:“王爷,此事虽难,但并非毫无办法。老夫听闻,朝中户部尚书的一位远房亲戚在大宁经商,或许可通过他打探一二。”

朱权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随即又黯淡下来:“这等机密之事,那商人即便知晓,又怎会轻易透露?”但他很快又振作起来,“不过,只要有一线可能,我们就不能放弃。林公,此事就拜托你了,务必小心行事。”

林公胸有成竹地说:“王爷放心,老夫与那李掌柜曾有过一面之缘,知晓他近期在生意上遇到了些麻烦。我们先帮他解决难题,他想必会投桃报李。”

朱权点头同意:“那就有劳林公去办此事。务必小心行事,切不可让朝廷察觉我们在打探消息。如今蓝玉案余波未平,朝廷内人人自危,稍有不慎,我们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我们为了大宁,哪怕前路荆棘密布,也绝不能退缩。”

林公领命而去。朱权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虽依旧忐忑不安,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坚毅。他深知,这只是应对朝廷赋税调整的第一步,后续还有诸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但他已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京城,一场关乎大宁命运的朝会正在奉天殿举行。**朱元璋高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之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此时正值洪武二十六年,历经多年的南征北战与治国理政,朱元璋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眼神中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决绝。蓝玉案后,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官员们行事愈发小心翼翼,生怕触怒龙颜被牵连其中,整个朝廷的权力结构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本依附蓝玉的势力被清洗,新的权力格局正在形成,而朱元璋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了对朝堂的掌控。

“诸位爱卿,如今国家初定,边疆虽安,但各项开支仍十分庞大。朕思来想去,决定对藩王封地的赋税政策进行调整,以充实国库。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朱元璋的声音低沉却有力,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其中隐隐带着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考量。他深知,藩王势力若不加以制衡,日后恐成大患,而赋税调整不仅能充实国库,还能借此试探藩王的态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但他也并非不关心民生,只是在权衡利弊后,认为此举利大于弊。

户部尚书赵勉,神色凝重,趋前一步:“陛下圣明。藩王封地近年来发展迅速,适当增加赋税,既能充实国库,也能让藩王们明白,他们的富贵皆源于朝廷。只是,此事还需谨慎行事,以免引起藩王们的不满。蓝玉案才过,藩王们本就人心惶惶,赋税调整一事,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赵勉自蓝玉案后,行事愈发谨慎,深知朝廷局势复杂,此次赋税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提出建议时,既考虑到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求,又担忧藩王的反弹,他背后代表着一批务实派官员,期望在稳定政局的前提下推动改革,同时也害怕因改革引发新的动荡而被波及。

“哼,朕的旨意,他们敢不满?”朱元璋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威严,“朕对藩王已是格外宽厚,如今不过是让他们尽些本分。若有人敢违抗,朕绝不姑息!蓝玉的下场,便是他们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借蓝玉案树立权威,对藩王势力的警惕从未减少,此次赋税调整,也是他进一步削弱藩王潜在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礼部尚书刘仲质,一脸忧虑,拱手进言:“陛下,臣以为,赋税调整一事,可先在部分藩王封地试点,观察效果后再全面推行。这样既能避免引起太大的动荡,也能根据试点情况对政策进行优化。当前朝廷局势不稳,官员们还未从蓝玉案的阴影中走出,平稳过渡才是上策。”刘仲质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秉持以和为贵、循序渐进的理政理念,在朝中,他的观点常体现着那些重视稳定与秩序的官员立场,蓝玉案后,他更明白稳定朝堂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平稳过渡的方式实现朝廷政策的调整,避免因操之过急引发混乱,危及自身家族在朝中的地位和利益。

吏部尚书李邦彦此时也站出来说道:“陛下,赋税调整关乎民生与藩王稳定,在推行时,不妨考虑各地实情。大宁地处北疆,战略位置关键,但其经济依赖军屯与边境贸易,赋税过重,恐影响边防稳固。臣听闻,大宁去年因旱灾,粮食产量已然减少,若赋税大幅增加,百姓怕是难以承受,届时不仅民生艰难,边防士兵的补给也会受到影响,还望陛下斟酌。”李邦彦在朝中主管官员任免,对各地情况较为了解,他此番发言,既考虑到大宁的实际情况,也担忧赋税过重引发的连锁反应会影响朝廷对边疆的掌控,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对国家全局的把控能力,提升在朝堂中的话语权。

刑部尚书周新也上前一步,忧心忡忡地说:“陛下,赋税调整若引发藩王不满,他们暗中串联,后果不堪设想。蓝玉案才过,朝廷根基未稳,此时更应谨慎行事。臣建议,在试点前,可先派遣密探前往各藩王封地,探清他们的态度和动向,再做定夺。”周新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以善于断案和洞察局势着称,他的担忧代表了一部分对朝廷局势有着深刻认识的官员的想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怪她太乖

蕾西

江湖男儿

阳子下

马头墙映世清徽

慈莲笙

官场:重生后我权势滔天

血染军刀

奉军家产不稀罕,我25岁当元帅

一只馒头啊

综影视:狐狸精在后宫杀疯了

小妙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