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洪武二十八年:大宁的共治岁月
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3章 洪武二十八年:大宁的共治岁月,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莲池幽月,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春日的暖阳倾洒而下,给这片北疆大地镀上一层暖光。田间,百姓们趁着好时节,正忙碌而有序地进行春耕,吆喝牲畜、翻整土地,动作娴熟而充满希望;街道上,人来人往,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类货物琳琅满目,热闹非凡。朱权自就藩大宁以来,便将守护这片土地、造福一方百姓当作自己的使命,一心把大宁打造成大明边疆坚不可摧的堡垒。而沈书瑶,作为朱权聪慧果敢的侧妃,凭借着自身的见识与谋略,渐渐成为他治理大宁的得力助手。
晨曦微露,朱权在书房中研读兵书,沈书瑶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中捧着一盏刚沏好的香茗。“王爷,早起读书,也该注意歇息,尝尝这新茶。”她的声音轻柔,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朱权放下手中的书,微笑着接过茶杯,轻抿一口:“还是你贴心,这茶香,醒脑提神。”沈书瑶在一旁坐下,目光落在兵书上,与朱权探讨起军事防御的策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融洽。
用过早膳后,朱权身着简洁的便服,只带了几名侍卫暗中随行,前往城中集市,沈书瑶也一同前往。她身姿轻盈,眼神灵动,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关切。他们穿梭在熙攘的人群里,亲切地与百姓攀谈,关切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对官府治理的想法。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感慨道:“王爷,这些年多亏了您,大宁风调雨顺,日子越过越好。就是这农具,要是能再改良改良,这春耕效率就能更高了。”朱权认真聆听,将这番话默默记在心里。沈书瑶也在一旁点头,补充道:“或许可以派人去周边地区学习先进的农具制作技术,再结合咱们大宁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朱权看向沈书瑶,眼中满是赞赏:“书瑶所言极是,正合我意。”
回到王府,朱权马上召集幕僚,商议引进和改良农具的具体办法,沈书瑶也参与其中,她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引得众人频频点头。在讨论中,沈书瑶发现大宁现有的水利设施存在一些问题,可能影响后续的农业灌溉,她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担忧,并建议对水利设施进行修缮和扩建。朱权采纳了她的建议,当即安排人员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王府书房内,一封来自朝廷的公文摆放在案头。朱权展开细细研读,原来是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新颁布了一系列详尽的礼制规范,要求各地藩王严格执行。朱权深知此事意义重大,关系到皇室威严与国家制度的稳固,丝毫不敢懈怠。沈书瑶在一旁也仔细阅读着公文内容,与朱权一同探讨如何在大宁更好地推行这些礼制规范。她提出可以先从王府内部开始示范,让官员和百姓看到礼制的好处,从而更顺利地推广。朱权觉得这个方法切实可行,便按照沈书瑶的建议开始筹备。
军事防御上,朱权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尽管没有虚构中鞑靼、瓦剌和朵颜三卫大规模军事冲突,但他明白边疆局势复杂,蒙古势力是潜在威胁。他定期巡视大宁周边军事要塞,仔细检查士兵训练情况。这天来到军营,士兵们正在进行日常操练,整齐的口号声响彻营地。朱权看着士兵们矫健的身姿和熟练的动作,满意地点点头,对将领们语重心长地说:“眼下边境暂时安宁,但我们绝不能放松训练。只有时刻保持警醒,枕戈待旦,才能在危险来临时,有力守护大宁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位百姓。”沈书瑶在一旁认真观察着士兵们的训练,她发现部分士兵在武器使用的技巧上还有提升空间,便向朱权建议可以邀请一些军中经验丰富的老兵,对士兵们进行专项指导。朱权觉得这个建议十分合理,立刻安排落实。
忙碌了一天,夜幕降临,王府内灯火通明。朱权和沈书瑶在庭院中散步,月光如水,洒在他们身上。沈书瑶轻轻说道:“王爷,今日在集市上,看到百姓们生活安稳,我心里很是欣慰。”朱权微微点头:“这都多亏有你在旁辅佐,大宁能有如今的景象,你的功劳不小。”两人相视而笑,温馨的氛围在庭院中弥漫开来。
这一年,朱权在抓好军事防御和民生建设的同时,也大力推动大宁文化发展。他广邀各地文人墨客来到大宁,在王府举办诗会和学术讲座。沈书瑶积极协助朱权筹备这些活动,她凭借自己的才学,与来访的文人墨客们交流切磋,为大宁的文化氛围增添了一抹亮色。在一次诗会上,沈书瑶所作的诗词意境深远,赢得了众人的称赞,也让朱权对她的才情更加欣赏。
平静生活偶有波澜。一日,王府接到消息,城中有不法之徒扰乱市场秩序、哄抬物价,严重影响百姓生活。朱权得知后十分愤怒,当即下令官府彻查严治。沈书瑶主动请缨,协助官府进行调查。她乔装打扮,混入市井之中,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沟通能力,很快收集到了关键证据,帮助官府迅速将为首者缉拿归案,依法严惩,并对其他参与者严肃警告。经过整治,大宁市场秩序迅速恢复正常,百姓生活重回安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