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流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五十七章 未雨绸缪,大清巨鳄,塞外流云,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从咸丰的立场考虑,排挤打压恭亲王奕訢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他儿子的皇位都有可能保不住,就算奕訢不篡位,也会形成大权旁落,难以亲政的局面,不论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考虑,还是为了自己儿子考虑,咸丰都容不下奕訢!
易知足缓缓摇着折扇,奕訢现在是督办大臣总揽推行新政事务,虽非军机大臣,却是凌驾六部之上,位高权重,咸丰要打压奕訢,必定会危及新政,在稳固皇权稳固江山社稷和新政之间,咸丰肯定会毫不迟疑的选择前者。
新政推行不过才二三年,可谓是正关键的时刻,一旦奕訢出事,反对新政的王公大臣必然会借机废除新政,这个结果,他是不愿意看到的,奕訢也正是明白这点,才会跟他通风报信。
那么,咸丰会如何打压排挤奕訢这个亲王?是象上次那样罚回上书房读书?还是削爵圈禁?甚或是更厉害的?他相信,为了儿子的皇位,咸丰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自古天家无亲情。
默然半晌,易知足才开口道:“让恭亲王来上海罢。目前的情况,唯有离开京师,才是最安全的。”
曾国藩闷声道:“恭亲王若是不奉旨而擅自离京,无异于是授人以柄。”
这个时候,咸丰是不可能下旨着恭亲王离京来上海的,易知足略微沉吟,才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进入江苏地界,我就能保他平安,在京师,我也无能为力。”
曾国藩犹豫了一阵,才道:“听闻僧王与公爷相交莫逆.......。”
僧格林沁掌控两旅八旗新军驻扎在丰台大营,奕訢这是想做什么?掌控京畿卫戍部队?他哂笑道:“六爷若是有胆,我可以借他雄兵十万。”
这可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曾国藩暗自苦笑,估计恭亲王还真没这胆子,他一脸苦涩的道:“恭亲王只想自保,顺利推行新政。”
“这是个死结。”易知足沉声道:“要想自保,唯有离京,至于僧王,新旧交替之机,僧王很可能被调整,北洋水师的载钊也是一样,他们身上的元奇烙印太重。”
犹豫了一阵,曾国藩才轻声道:“公爷,恭亲王觉的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千载难逢的机会?易知足一转念就反应过来,讶然道:“六爷是想虚君立宪?”
见他反应如此之快,曾国藩有些意外,还是点了点头,沉声道:“不错,新君年幼,正是推行虚君立宪的大好机会。”
奕訢果然是善于把握机会!易知足放下折扇点了一支香烟,新君年幼,确实是推行虚君立宪的大好机会!不管怎么说,相对于专制皇权,虚君立宪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奕訢既然有心尝试,他没有理由不支持!
略微沉吟,他才开口道:“虚君立宪是好事,虽然在我看来,大清目前还不具备立宪的条件,但这机会确实难得,我支持!”
曾国藩在上海停留了一日,与易知足促膝长谈了一夜,次日便满面春风的踏上北返的列车。
在听闻易知足将支持奕訢推行宪政之后,赵烈文大为诧异,“大掌柜相信恭亲王能够确立真正的虚君立宪?英吉利虚君宪政,皇室不入阁这一条,恭亲王就不可能做到......。”
“掌权者是不可能主动放弃手中权力的。”易知足含笑道:“恭亲王欲乘新君年幼推行虚君立宪,本身就是想借机独揽大权,又岂会遵循皇室不入阁这一惯例?我敢保证,如果他有机会,他鼓捣出来的,必定是一个皇族内阁。”
赵烈文迟疑着道:“大掌柜既然洞若观火,为何还要支持?就不虑国人对虚君立宪大失所望?”说到这里,他随即反应过来,易知足并不赞成虚君立宪!他话头赶紧一转,“宪政革新,咱们目前能够借鉴的,也就是英法美三国......。”
顿了顿,他接着道:“法兰西最为混乱,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到共和制到帝制,然后又是一个轮回,从君主专制到现在的帝制,革命,复辟、政变,交织不断,国家混乱不堪。咱们大清可不能如此折腾,折腾不起,太伤元气。
美利坚的民主共和制,学生也不赞成,美利坚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君主和君主传统,既可说无以立君,也可说不必立君,况且,美国人自移民以来就自治,由村到邑,由邑到州,又州到国,尽皆自治,具有自下而上的自治传统,所有美利坚选择民主共和。
但咱们学不来,或者是说,要学的话,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咱们是三千年君主专制,君主之制已是深入到骨髓,最为适合的莫过于君主立宪。
比较中英两国与中美两国,无论是国情还是历史,中英两国都贴近的多,学生赞成君主立宪,就算大掌柜倾向于共和,也应该先君主立宪,然后在宪政之后,逐步共和,若是贸然共和,必然天下大乱。”
“看的透彻!说的也透彻!”易知足毫不吝啬的赞了一句,这才道:“建立政体,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也必须遵循本国的历史和传统,我不赞成虚君立宪,是因为开启了民智的国民不会认可清帝,不会认可皇帝。
民主共和就一定适合?我看也未见得,至少目前是不适合的,强行推行共和,我们就有可能重蹈法兰西覆辙,甚至情况更严重,弄的四分五裂。
先虚君立宪,然后再徐图民主共和,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目前的大清来说,就是虚君立宪,也是太过仓促,没有基础,从上到下都没有基础,奕訢急于推行宪政,既是因为机会难得,也是出于自保。
之所以支持奕訢,是因为即便是皇族内阁,对于皇权专制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权当是一个过渡罢了,当然,我们若是能够主导或者是引导,自然更好,至于说国人对虚君立宪大失所望,这完全可以进行舆论引导。”
不论是紫禁城和是圆明园都象是筛子一般,咸丰龙体欠安的消息终究是捂不住,慢慢在京师里传了开来,引发了不少的猜疑,不过,咸丰正当盛年,况且素来羸弱,倒也没人敢往那方面去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