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亲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遇刺,这个书生有点凶,轻轻亲卿,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到了此刻,陈安晏的那七大罪状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虽然李彧还是让崔时敏继续查下去,但却已经让都察院和大理寺去查刑部的案卷。

少了两个帮手也就罢了,如今还要应付这两个衙门,恐怕刑部到时候自顾不暇,哪里还有精力去查陈安晏的案子。

至于工部的案子,恐怕还得查一段时间。

期间,陈安晏已经将许文图牵涉的案子,以及他的那两位夫人孩子的案子都交给了顺天府。

而且,他还趁着另外的四城兵马司夜间外出巡查的时候,偷偷潜入了工部,查到了一些旧账。

利用这些旧账,陈安晏其实已经能将大部分工部的官员治罪。

不过,陈安晏很清楚,就算将这些官员全都杀了,新上任的工部官员也未必全都清廉似水。

所以,陈安晏跟李彧商议之后想了个办法,利用他们查到的那些证据,将这些工部的官员都控制住,如此一来,不管日后再安排谁去执掌工部,他们都你那个将工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毕竟这些工部官员的身家性命都在陈安晏和李彧的手里。

也就是说,之前卓定方给陈安晏的那些证据,其实那些工部官员也只是听了陈安晏的安排而已。

至于水车,陈安晏在王翰采“畏罪自杀”后不久,就将完整的图纸交给了工部,而且,还将价格定在了五百两。

没过几天,五城兵马司已经配备了这些水车,这几个衙门还特意又组织了一次演戏,这次总算是没有演砸,不管是朝廷还是百姓,对于这些水车的威力都十分满意。

退朝之后,陈安晏跟着李彧去了御书房,他很好奇李彧为何要让他去都察院。

李彧却是笑着告诉陈安晏,之前都察院的御史弹劾陈安晏那七大罪状,如今陈安晏也是御史了,想要弹劾谁就能弹劾谁,也算是给陈安晏一个报复的机会。

另外,刚才李彧下旨,让都察院和大理寺查刑部的案卷,如此一来,陈安晏便能光明正大地去刑部查案了,说不定能从刑部查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至于为何不调陈安晏去刑部或是鸿胪寺,按照李彧的说法,如今就算陈安晏没有鸿胪寺的官职在身,恐怕其他国家也不敢小觑陈安晏,再加上陈安晏和礼部的关系密切,想要跟礼部亲近,也未必一定要去礼部。

陈安晏听了之后,倒是对李彧有些刮目相看。

不过,既然如今已经进了都察院,陈安晏倒是也没有什么意见。

要说在如今的朝廷的文武百官之中,最让人敬重的自然是宇文德荣大学士,最嚣张跋扈的是吏部尚书单文拨,最不苟言笑的是枢密使杜和安,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便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史苏平了。

虽说当初在给单修定罪的时候,史苏平曾经替单文柏来向自己“求情”,后来甚至想要动手,可自从发生了那件事后,直到上次都察院的御史弹劾自己,这史苏平在后来的这段时间里,似乎并没有来找过自己的麻烦。

而且,期间他也曾经反对过单文柏他们的一些建议。

虽然陈安晏也怀疑过,这不过是他们在故弄玄虚,想要麻痹自己而已,但陈安晏总是觉得事情好像没有那么简单。

而这次能进都察院,倒是查史苏平的好机会。

说完了这些之后,陈安晏又提到了李彧之前娶进宫的那几个嫔妃。

一提到这个,李彧便面露尴尬。

不管怎么说,他终究还只是一个少年,初经人事终究还是有些难言之隐,而高公公终究只是一个太监。

对此,陈安晏也只能表示无能为力。

不过,他倒是想到了一个人,那便是薛启堂。

于是,他告诉李彧,就这两天他便让薛启堂进一趟宫。

陈安晏并没有在御书房停留太久,很快他便出宫去了。

出宫之后,他并没有立刻返回陈宅,而是去了都察院。

这都察院上下倒好像早就得到了消息,因此,陈安晏进都察院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任何阻拦。

很快便有人将陈安晏引至史苏平那里。

原本以为这史苏平会给自己一个下马威,让他没想到的是,史苏平只是诫勉了几句之后,将他介绍给了都察院上下的其他官员。

其实,以陈安晏之名,早就已经不用介绍了。

因此,史苏平此举,多少让陈安晏有些诧异。

只不过,在都察院可没有在礼部和鸿胪寺的待遇了。

虽然还没有正式任职,但史苏平已经给他安排好了房间和位置。

这个房间里都是御史,陈安晏的位置在最后面。

陈安晏跟这里的御史打了个招呼后便准备离开。

让他诧异的是,有个御史还跟他客套了几句。

这个御史名为秦业,正是之前弹劾陈安晏七大罪状的那个御史。

其实,陈安晏在进这间屋子的时候,便已经看到秦业了。

他原本还以为,这秦业见到自己,恐怕多少会有些尴尬,却没想到此人看上去竟然就好像两人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事一样。

离开都察院后,陈安晏又去了一趟西城兵马司。

这西城兵马司上下在见到陈安晏后,心情都有些复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法相独尊

木井

赤帝传奇

江山如画岁月如歌

这个外援强到离谱

街区转角

暗黑野蛮人降临美漫

阡南望

医道龙皇

侯家三少

欲锁狂龙

道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