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亲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为难,这个书生有点凶,轻轻亲卿,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出城之后的陈安晏,很快便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村子。

说是偏僻,但实际上也只是相比其他村子而言。

毕竟这里可是京城,在城郊有不少达官显贵修建的别院以及庄园。

陈安晏去的那个村子,因为之前有段时间说是闹鬼,所以除了本村的百姓之外,平时从那里经过的人不多。

而这里也有一户百姓住在离其他百姓稍远的地方。

据说,这户百姓过去很难相处,平日里都是横行霸道,后来惹了众怒,村里其他百姓联合起来,将他们赶到了现在的位置。

不过,陈安晏却是知道,这户百姓全家都已经被杀了,里面现在住的正是那几个北周人以及那个倭国忍者。

既然在倭国使团那里没有什么发现,陈安晏便打算来这里碰碰运气。

徐镖头在这里留了个比较机灵的镖师。

他告诉陈安晏,这几个北周人以及那个倭国忍者在昨天晚上的时候来到了这里。

而且,这几个人从昨天晚上到现在,除了在附近布置陷阱外,一直都没有出过门。

对于陈安晏来说,他当然不会相信这几个北周人以及那个倭国忍者是来大梁游玩的。

特别是那几个北周人。

数日之前,陈安晏已经收到了耶律平的信。

这位北周新君告诉陈安晏,除了萧天佑之外,他并没有派其他人来大梁。

如今北周势弱,他们更加不可能冒险来到大梁京城附近杀人。

按照耶律平的推测,这几个北周人极有可能是跟之前偷袭萧天佑的那些北周人一样,是耶律恒德的人。

想来,他们应该是做了两手准备。

若是在萧天佑前往大梁京城的途中没能得手,那他们便会在京城动手。

只不过,陈安晏带着萧天佑来到京城也有数日了,但这些北周人却一直没有动手。

而更加让陈安晏觉得不安的是,这些北周人跟倭国忍者勾结。

他担心的是,耶律恒德的手下知道他们不是耶律平的对手,所以跟倭国合作,试图营救耶律恒德。

而倭国跟北周之间还隔着大梁,所以就算倭国跟耶律恒德的人合作,他们也无法派出军队。

相比之下,他们应该会用暗杀这样的手段。

若是能将耶律平除去,那对于耶律平控制的势力来说便是群龙无首,那个时候便是耶律恒德重新掌权的最好时机。

所以,陈安晏猜测潜入大梁的绝对不止这一个忍者。

甚至说不定,已经有忍者通过大梁潜入了北周。

不过,这就不是陈安晏能左右的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猜测告诉耶律平,至于剩下的,只能靠耶律平自己的手段了。

陈安晏在这里待到了差不多子时,万通镖局的镖师也劝陈安晏先回去,说只要这里有动静,就立刻去通知陈安晏。

陈安晏在犹豫了片刻之后,却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

他告诉这里的镖师,说自己要进去看看。

镖师告诉陈安晏,这里面的人武功都不错,再加上还有一个忍者,反观他们这里,只有两个镖师,算上陈安晏也就只有三个人。

徐镖头又被陈安晏留在城里监视藤真一郎了,所以若是这时候过去摊牌,他们恐怕无法保证陈安晏的安危。

原本陈安晏对于他们口中的保护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一想到之前徐镖头曾经提到过,他们为了救下自己所付出的代价后,陈安晏再次犹豫了起来。

最终陈安晏还是选择了先离开这里。

到了第二天一早,陈安晏为李文栋、宇文德荣以及洪遂良这些大臣送去了年礼。

原本对于李文栋来说,自然是不会收朝廷官员的礼。

不过,陈安晏却表示,他其实是替李彧送的。

虽然李文栋是李彧的皇叔,但李彧毕竟是皇上,他亲自登门送礼的话,多少有些不便。

而倘若让他用皇上的身份将这些年礼赐给李文栋,又显得太过生分,所以才用了这个法子。

可李文栋却一眼就看穿了陈安晏是在说谎。

当初赵公公还在的时候,李彧也不是没有给李文栋送过东西,但他送的大多都是金银玉器,要么就是字画古玩,从来没有像陈安晏这样送茶叶的。

不过,有了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两人也是心照不宣。

毕竟,在这样的季节,谁能拒绝最顶级的云南普洱呢。

陈宅在年节期间也是十分热闹。

虽然对于陈安晏来说,其实他对于年节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反倒是有些伤感。

毕竟,过去在太白居的时候,每年年节丁坚都会给他准备一些稀奇古怪的玩具逗他开心。

可如今一晃已经过去数年,虽然自己的身世已经有些眉目,但想要查清楚,依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陈宅上下都十分开心,特别是喜儿跟黎雨竹。

也许是女孩的天性,对于烟花炮竹红灯笼都格外的向往。

而最让陈安晏头疼的是,过了年节,喜儿便十九岁了。

在整个大梁,十九岁还未嫁人的姑娘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可陈安晏多次跟喜儿提及此事,可每次陈安晏还没说完,她便直接跑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法相独尊

木井

赤帝传奇

江山如画岁月如歌

这个外援强到离谱

街区转角

暗黑野蛮人降临美漫

阡南望

医道龙皇

侯家三少

欲锁狂龙

道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