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明不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8章 甘蔗大丰收,崇祯欠了我十亿两,远明不渐,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五月十八日。

台湾,中部平原,1号甘蔗庄园。

温暖的阳光照射下。

一块块的甘蔗田里,甘蔗们的生长十分迅速,高度普遍达到三四米,若把顶部的叶子算上,得有五六米高,仿佛像是一颗颗的小树,构成了一片大森林。

而蔗田中这个名叫白玉甘蔗的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含糖量高、耐病虫害等优点,且根系发达,茎秆结实,抗风能力强,不易出现倒伏折断的情况。

即便如此。

它的生长周期也需要7个月之长。

这就是为什么海南岛的粮食庄园建立的时间更晚,却能率先产出稻米的原因,毕竟水稻只要百日左右就能收获。

而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

对于通过抽签,十分幸运的分配到1号甘蔗庄园的杨大眼一家来说,这段时间是过的十分忙碌且充实的。

不仅要忙着建设房屋,修建砖窑厂、沼气池、仓库、道路、制糖厂等等基础设施。

还得精心伺候蔗田里的甘蔗,要经常隆土、除草、打药杀虫、浇灌、施肥等,绝对称不算轻松。

就算每天都得忙碌10多个小时,1号甘蔗庄园的上万庄民们,也在闲暇之余,把庄园边边角角的土地利用了起来,种上了各类蔬菜,种了西瓜甜瓜,实现了果蔬的自给自足。

偶尔还进山里摘点野果,捕获麋鹿、野猪等猎物。

或者去海边捡些海鲜海货。

有些手巧的妇女,还能利用棕榈树、椰子树的纤维丝,织出麻布、搓出麻绳,略微降低了布料方面的需求。

可以说,除了在粮食这块存在绝对的依赖,理论上,甘蔗庄园可实现基本的自给自足,哪怕受到严酷封锁,只要保证粮食充足,就能正常的运转下去,或者少种甘蔗改种粮食,一个经济堡垒就形成了。

不过这类情况一般是不会发生的,也不会允许。

而十八日中午,一则广播通知,让杨大眼等庄民们,顿时一振:

“收甘蔗了,专家说我们种的甘蔗,含糖量已经达标,可以开始收割了,今天下午,请所有青壮庄民前来领取工具,开始收甘蔗的工作,并送到制糖厂,加工成白糖,今年我们庄园能赚到多少,就看能得到多少的白糖了。”

这则广播让杨大眼等人议论纷纷起来。

“这么快就收了,俺觉得我们的白玉甘蔗,还能再长一段时间。”

“是啊,叶子还非常青呢,至少能再长十几天。”

“专家说这种甘蔗放地里一年都没问题,还能继续的长,就是后面长得慢而已。”

“含糖量刚达标不行,还得再提一提。”

对这些议论,宋管事直接批评他们道:“你们这些中原来的傻脑壳,知道什么叫物以稀为贵么,知道什么叫头啖汤么?现在市场上白糖稀少,价格奇贵,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就能以最接近市场价的价格,把我们的白糖卖出去,能卖一块银元一斤,等后面的甘蔗庄园都丰收了,大量白糖上市了,还能卖这么高的价么?我们上市最早,利润最高,产量低点有什么关系,这么简单的账不会算?”

这么一顿批评下来。

杨大眼等庄民顿时没啥话说了,甚至不得不点头,因为赚钱才是最实在的,跟甘蔗的含糖量相比,还是白花花的银元更重要。

……

下午,甘蔗田中。

杨大眼跟妻子刘喜妞,二人拿着铁锹、砍刀等工具,开始了收割甘蔗的工作。

先剥去表面多余叶子。

用铁锹从根部挖出甘蔗。

再用砍刀削去带泥的部分,砍掉带绿叶的部分。

只留一个比较干净的甘蔗杆。

最后让小孩或者年龄较大的老人们,把这些甘蔗转移到独轮车、板车等运输工具上,再运到制糖厂进行加工,可谓流水线式的操作。

虽然这套流程耗费人力较多,机械化水平很低,看起来效率不高的样子,但庄园里上万的男女老幼一齐上阵,人多力量大的情况下,收割速度也非常的可观。

还能一边埋头劳动,一边唠着闲话。

“婆娘,你说这一亩地的甘蔗,能打出多少斤的白糖?”杨大眼问。

“专家不是说了,甘蔗的含糖量,一般在15%到18%之间,这样的一根甘蔗,轻的有六七斤,重的有十多斤,再乘上含糖量,就是能打出的白糖了。”刘喜妞道。

“那一根甘蔗,岂不是能弄出一斤多的糖?这一亩地种三千多根甘蔗,岂不是会有三千多斤的糖?不可能的,肯定不是这么算的,肯定没这么多糖。”杨大眼摇头。

“那就是按甘蔗能榨出多少汁水,然后这个汁水里,有百分之十几是糖。”

“一根甘蔗能榨出一斤汁水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未婚夫出家后,我竟有了三岁崽崽

五月柚

重生年代大院娇媳美又飒

春光满园

夫君何故出逃

红烧油焖虾

重回年代:我家菜窖通现代

我尽力了

我真的有仙人之姿

乌鸦坐火箭

黑袍里的黑亚当

持蠡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