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7章 丝绸之路,愚园梦魇,顾灿,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一百零七章 丝绸之路
金磊告诉谷宗义,飞船要作短暂休息,大家可以边品茶边欣赏音乐。大厅里响起了轻音乐,金磊夫妇随着乐曲跳起了华尔兹舞。谷宗义也应邀加入舞会,伴着轻音乐的旋律欢乐地舞蹈。欢畅的音乐,轻盈的舞步,很快消除了旅途的疲劳。飞船又继续沿着丝绸之路进行快速的环球人文旅行。
邢姬教谷宗义如何使用飞艇上的仪器:“现在你从这套透视观察仪中可以看到各个地区地层里不同年代的遗址和墓葬。欧洲大陆上的白种人,美洲、澳洲的土着人都是会使用旧石器的非洲智人迁徙到那里,经过漫长的二百多万年进化而来的。唯独东亚的中国人,是本土古人类进化而来的黄种人。不同肤色的人种,在远古时代相互之间都有交往,也相互通婚。现在我们正在黄河和长江上空飞驰盘旋。你看,这些洞穴里有距今五十万年的原始人群的化石和遗物,是属于原始社会初期的原始群遗址。这些原始人群会制造石器,会使用火来取暖和防御野兽的侵袭。这些洞穴是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原始氏族公社的遗址,他们会打猎捕鱼,磨制骨器和饰物。这是距今八千多年黄河中游的母权制原始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址。这是一个由二百间房屋组成的整个村落,面积大约为三万平方,房屋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面积约在二十平方左右。在村落的中心有一座长方形大屋,面积约为一百六十平方,是氏族公社公用的房屋。村落里的人们会用线织布,建窑烧制陶器。村落的东面有烧制陶器的窑场,北面是氏族墓地,墓中一般只以陶器为殉葬品。你看,这里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原始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址,这时期氏族公社的母权制逐渐让位于父权制。人们已经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会制作木器,编制竹器,还掌握了雕刻玉器的技巧,会制造彩陶,上面刻有花纹图案,还有类似原始文字的简单象形字。”
谷宗义说:“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有许多中国原始社会的丰富资料,用《吕氏春秋》、《礼记》和《韩非子》等古书记载的有关传说也可以描述出中国原始社会的生活风貌。太古时没有国家,没有君主,人和人是平等的,也不存在伦常和礼教。据说有一个叫‘有巢氏’的圣人教人们构木为巢,还有一个叫燧人氏的圣人教人们钻燧取火。后来出现了一些部落和他们的酋长。据说有一个酋长叫黄帝的姬姓部落和一个酋长叫炎帝的姜姓部落,这两个部落之间世代通婚。还有一个酋长名叫蚩尤的九黎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蚩尤也被黄帝杀掉了。据说蚩尤以金作武器,因此我想,蚩尤也许是一个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家,被杀害了,觉得太可惜了。小时候我读这些古书时,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黄帝是一个最早用战争手段解决部落之间冲突的酋长,他为什么不用谈判和协商来解决呢?令人欣慰的是,到传说中的唐、虞时代,各部落结成部落联盟,最高的权力机关是部落酋长联席会议,产生了尧、舜这样的军事首长,他们的职务是统帅军事,主祭天地和祖先。但他们的一切行动都得遵命于部落酋长联席会议的决议。部落酋长联席会议推举鲧治水,尧虽然不同意,但仍服从部落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也都是部落酋长联席会议决定的。这种部落民主联盟是最值得赞颂和传承的事情。据说自禹以后就从氏族制的‘大同之世’进入私有制的‘小康之世’了,氏族公社被奴隶制国家所替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掠夺战争日益频繁,军事首长就兑变为最早的专制君主。夏,原来是一个部落联盟的名字,是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二个姒姓的部落组成。《史记·夏本记》说夏禹仍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益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据说当时有些诸侯、贵族反对益而拥戴启,益为了维护禅让制反对启及其贵族的做法,结果启杀掉了益夺取了王位。有扈氏等部落对启夺位不服,启与有扈氏发生了武装冲突,结果启灭掉了有扈氏。从夏禹传子开始,传贤才不传儿子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夏禹就是中国最早的专制君主。”
邢姬说:“现在我们正在夏墟和殷墟上空盘旋。你看,这里是夏王朝的遗址。中国从夏代开始,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夏人开采铜矿,铸造铜器,并且开沟渠引水灌溉,制订适合农业需要的‘夏历’。古书《夏小正》就是曾经在夏代通行过的一本农历。这里是商王朝的遗址。从墓穴中的殉葬品来看,主要是青铜器物,如鼎、壶、觥、盘等青铜容器,戈、矛、钺、镞等青铜武器,其它还有乐器和车马饰物,甲骨文,麻布和丝织品。青铜器制作很讲究,上面有浅浮雕的花纹,商晚期的青铜器上还铸有铭文。青铜工具有刀、斧、凿、钻、锥、铲、鱼钩等。青铜器主要供奴隶主贵族使用。奴隶主死后要用奴隶殉葬,少者一两名,多者几十个。”
谷宗义说:“古书上记载,夏王朝自禹至舛,共传十七世,历时四百七十一年。夏王舛是一个暴君,他不用贤良人才,不体恤民情,百姓咒骂夏舛,宁愿与他同归于尽。商汤趁夏王朝内部混乱,灭掉了夏的许多属国,壮大自己的力量。然后商汤又灭掉了韦国和顾国,举兵伐夏,夏舛败走。据说顾国遗民迁徙到了太湖流域。后来商汤灭掉了夏最后一个属国昆吾,同时也消灭了夏舛。《左传》记载,自汤建立商王朝到周武王灭纣,历时六百余年,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国王自焚而死。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周王朝有许多封国,到春秋时期共有一百四十几个封国,周王朝实际上已和一个小国差不多。齐、晋、秦、楚、吴等强国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争作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金磊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和墓葬。春秋时一百多个封国,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只有大小十几国了。这是楚庄王的墓地。楚庄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内政方面作过一些改革,国力为之大振。楚庄王为争霸业,先兴兵攻破陈国,围攻宋国和郑国,后又大败晋国,还意图吞并周,楚国在庄王连年征战后,夺得了中原霸主。这是吴王夫差的墓地。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伐越,攻入越都后,越王勾践向吴求和,退保会稽。吴又开凿河道将长江和淮河连接起来,压服了宋、鲁等国。吴为了压服齐国,派舟师从海上去伐齐,杀了齐军主帅,大败齐国,夺得了霸主地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国力渐渐恢复,吴王毫无警惕。吴王夫差率精锐大军参加黄池之会,国内只有太子和老弱留守,越王乘虚而入,大败吴国。勾践灭吴国后,也步夫差之后尘,会齐、晋于徐州,争夺霸业。”
谷宗义问:“你们金星人为什么对我们地球的历史了解得非常清楚?”邢姬说:“我们拥有比你们地球先进得多的科学仪器,可以把大量的资料输入一个小小的装置里,便于研究。这个仪器存储的图书比你家的藏书不知要多几亿倍!你看,这小小的磁盘里就存储了你家里所有的图书资料。”金磊打开一个仪器,屏幕上马上出现了《左传》这本书的全部内容。谷宗义说:“《左传》、《史记》、《周礼》和《战国策》等古书我都熟读过。据《左传》记载,从周王朝东迁洛阳到周元王元年称为春秋时期,共计一百九十四年。从七雄争霸到秦灭六国,称为战国时期,共计二百五十五年。春秋、战国加起来,长达四百四十九年。在这四百多年里,中国完成了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过渡。诸侯为争夺霸主,连年征战,中国大地烽火连天,百姓陷入苦难的战乱之中。”
金磊说:“这是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城遗址。城廓东西宽三公里,南北长四公里。这是燕国下都城遗址,长宽各达四公里,城北有大宫殿建筑,其周围有冶铁、烧陶和骨器、兵器、钱币作坊,城墙外绕有一道起护卫作用的城壕。”谷宗义说:“从古书上看,春秋时期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许多独立富商,越国大夫范蠡带着西施弃官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孔子弟子子贡下海经商,富可敌国,与所在各国君主,无不分庭抗礼。战国时商业市场逐渐兴盛,各国都铸造大量的金属钱币。与此同时,高利贷资本也活跃起来,像孟尝君这样的官僚地主每年放高利贷的利息收入就达十万钱之多。”邢姬补充道:“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发展很快,掌握了热铸法,还掌握了制钢技术,这在地球冶金史上是非常突出的事。中国周朝时的纺织业已颇为发达,墓葬中有织出菱形纹的丝绢,有经线二十八支、纬线二十四支织得很细的麻布,还有绣成龙凤的丝织品和色彩鲜艳、花纹绚丽的精美漆器。”
谷宗义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学术也空前繁荣。我从《汉书》中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打破了君主和贵族垄断文化学术的格局,文化教育开始普及于民间,孔子和墨子的弟子遍布天下。除孔、墨两家显学外,还有道家、法家、阴阳、名辩等家。同一家之内又不断分化成小的宗派,有‘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之说,形成了诸子百家、活跃繁荣的局面。各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而争相礼贤下士,一些官僚贵族还招贤养士。他们对各家学说‘兼而礼之’,并允许各家之间展开相互的批判和论战,出现了学术的空前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汉书》中所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活跃繁荣的写照。儒家的鼻祖是孔子,而孟子和旬子是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孔子思想上守旧,梦想恢复周礼,他敬鬼神而又远之,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所谓‘仁’。他反对国君横征暴敛,用残酷的手段统治人民,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仁、义、礼、智是先天固有的。在性善论的导引下,孟子提倡仁政学说。旬子则与孟子相反,是性恶论的主张者,倡导用礼义教化和刑罚统治,实行法治和君主集权。”
金磊说:“根据我们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从春秋战国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初十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难得的思想学术自由发展、空前活跃繁荣的时期,因此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春秋战国时君主贵族礼贤下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他们着书立说,上说下教,广传门徒,文化学术空前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