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教科书
崔破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2章 教科书,开局手雷炸李二,他竟请我当国师,崔破天,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蒙在平康坊中,借着酒意吟唱的边塞诗篇,一夜之间,春风化雨般洒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消息不胫而走,李世民自是耳目众多,第一时间便得到消息。
他亲自研墨铺纸,将那诗句一一录下,只觉胸中一股豪情,炽热而鲜明。
念及李蒙平日里的模样,李世民不禁哑然失笑:“这小子,平日里看似漫不经心,慵懒度日,谁又能料到,他胸中竟藏着如此凌云壮志,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长孙皇后在一旁,眉眼含笑,轻轻抚过那墨迹未干的诗句,柔声附和道:“毕竟,他是带着后世智慧而来,那份本事,自是不同凡响。想来,在他原本的世界里,岁月静好,无战事之忧,而今身处大唐,或许正是这份时空的交错,让他心中的热血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李世民一边吹着墨迹,一边说道:“是有这样的可能,不过你怎么就不能确定,他根本不是踌躇满,而是抄袭了别人的诗呢?”
“咦?哈哈……倒是陛下您对他洞察入微啊!”
长孙恍然大悟,笑声中带着几分钦佩,接道,“不过,也不能全然否认,他彼时心中未曾涌动过一番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吧?”
“但愿如此吧!”李世民轻轻拾起自己亲笔题就的诗笺,再次细细品味起来,“毕竟大唐现在可不必后世,可以让他像以前一样安逸地混日子。”
嘴上虽然是这样说,但是李世民心里还是有些纠结。
一个有本事的人愿意混日子,他当然是十分高兴的,但是有本事还想着努力,对他来说心里又有些担忧。
就连他自己心里的想法也很复杂,一边想要让李蒙帮忙,一边有担心自己掌控不住。
不过目前还没出现有不好的迹象,李世民也在观望中。
平康坊的事情,连普通百姓都在讨论,这一首向往沙场豪情、建功立业的诗。
国子监的书生全都是在讨论,还有人不服气要写出比“不破楼兰终不还”更好的句子,最后却无人能及。
而王珪达却在奏章中写道:“此诗暗讽朝廷对突厥怀柔,当治其妄议边政之罪!”
郑元璹也上奏趁机煽动:“冯翊郡王夜宿风月之地,当削爵以正视听!”
当然这些无关紧要的弹劾,李世民一律当作看不见。
仅仅两日光景,两首诗的风波已渗透至世家大族的后宅之中。
崔元绮以她娟秀的小楷,在“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豪迈之语旁,轻轻落下批注:“明面绘边塞烽火连天,实则暗喻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势力。”
贴身侍女春桃微微撅起嘴,小声嘀咕:“绮娘,您不是要与李蒙议亲吗?怎的对他出入平康坊都毫不在意,还有这份闲情逸致来琢磨这些诗句背后的意思呢?”
崔元绮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浅笑,温婉中带着几分从容:“少年心性,些许风流韵事,不过是听听曲子,赏赏舞蹈罢了,他并未涉足那些污浊之所,又有何忧?”
“原来这诗中竟还藏着这样一层深意……”春桃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对小姐才情的钦佩。
崔元绮将玉米种投入茶盏,看着清水里泛起诡异紫雾:“郑氏门客在平康坊传谣说这诗暗讽圣人,可你看这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分明就是他打算对世家下手了。”
“他当真有这样的本事吗?咱们这些世家可是历经千年而在的。”另一个婢女秋棠,眨着眼睛继续问道。
崔元绮笑着在秋棠脑门上敲了下说道:“昨儿的西瓜也让你吃了,可曾见过?”
“和西瓜有关系吗?”轮到春桃疑惑了。
“那边走着看了!”崔元绮没有回答,拿着毛笔准备重新写一份诗。
却迟迟没能下笔,她心里想着明日就要和李蒙相见,既兴奋又忐忑。
“不就是去见一个女的,有必要准备这么多东西吗?又不是去提亲!”
李蒙看着裴福给准备的三车随礼,不由得吐槽着。
裴福笑着回道:“郡王有所不知,在大唐能和五姓女结亲,那可是莫大的荣幸。所以礼物不能太寒酸了。”
好家伙,结个亲能扯上荣幸!
看来五姓七望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有时候甚至比皇帝还高!
李蒙心中十分不屑,要不是他不想多造杀孽,要多留点会读书识字的人,怕不是早就带人把他们给平了。
肯定不会是因为他懒,在家里窝了两天。
刚才李世民还让人送来消息,说是已经找到郑氏串通梁师都和突厥的证据了,只要时机一到,保证能来一个杀鸡儆猴。
还有就是蝗灾地区的百姓被谣言吓到了,治理蝗灾的速度降了下来,李世民打算仍然需要让他带着太子去一趟。
奈何这个消息被李渊从长孙那里听到,说是如果确定要去的话,一定要带上他。
老李还责备李蒙初一没有去给他请安,把他这个义父没有放在眼里,现在正在生气。
左右这两天也没事,李蒙得到消息就动身去皇宫。才看到了裴福正在准备礼物,也就啰嗦了两句。
没有继续去管裴福如何准备礼物,他带了点小礼物,坐上马车前往皇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