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本王眼里只有两种女人
崔破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4章 本王眼里只有两种女人,开局手雷炸李二,他竟请我当国师,崔破天,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听过毛熊和新华夏之间的事情,还有白头鹰对华夏技术封锁的亲身经历,李蒙自然不会让大唐的技术被散播出去。
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永久的友谊,历史早就证明过了。
晋秦歃血为盟的酒还没凉透,崤山的伏兵就撕碎了盟书。
勾践跪着给夫差尝粪诊病时,越甲已在铸剑炉里烧得通红。
张仪拿着六国相印谈“连横”,背后刀刃早抵住楚怀王的腰眼。
汉武帝把公主塞进匈奴和亲的马车,卫青的骑兵却沿着车辙杀向漠北。
班超刚用三十六人镇住西域,洛阳城里就有人撕了他求援的奏折。
五胡乱华的铁骑踏破西晋都城时,那些胡人首领的冠冕上还镶着汉家赏赐的明珠。
最讽刺是隋炀帝——他爹杨坚从北周孤儿寡母手里抢的江山,最后也被表弟李渊用同样手法夺走。
这天下,哪有永远的朋友?
还不是印证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国与国之间更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朝堂上那些口口声声说着“天朝上国”的腐儒,他们不是不懂这些,他们只是为了面子而在那里嘴硬。
韩非一面批儒,一面以雄文取信秦王;李斯高喊“五帝不相复”,临刑却念上蔡黄犬;最妙是淮南王刘安——他编的《淮南子》讲『圣人贵宽而民参恕』,转身就造汉武帝的反——历史的褶皱里,多的是这般讽刺剧。
在历史的褶皱间,李蒙提笔蘸墨,奏疏上铁画银钩的字迹力透纸背。
他望着窗外交趾进贡的孔雀掠过琉璃瓦,忽然想起汉武帝元狩四年——那年霍去病率五万铁骑出代郡,战马鬃毛上结着漠北的冰霜,却在狼居胥山用匈奴祭天金人点燃烽燧。
如今的大唐,也该有这样一把火。
“陛下,如今我大唐科技日新月异,军队实力大增,正该借此机会,让四方诸国知晓我大唐之威严,不敢再有觊觎之心。”
李蒙在奏疏中言辞恳切地写道,他正在给李世民建议举行阅兵。
到奏疏后,李世民回想起李蒙电脑中那些气势恢宏的阅兵视频,心中一动。
那些整齐的方阵、先进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强大力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深知,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对于提升大唐的国际地位和威慑周边国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蒙的奏疏送抵甘露殿时,李世民正对着倭国银山产量图出神。
奏章上“年产八百万两”的朱批未干,殿外突然传来八百里加急的马蹄声。
“报——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靖急奏!”
传令兵膝行呈上的密匣还沾着阴山雪粒,李世民劈开火漆,只见“生擒颉利“四字力透纸背。
鎏金烛台哐当坠地,李世民突然想起三年前李蒙电脑里那段视频——整齐的步兵方针,震撼的坦克方阵,还有令宵小不敢妄动的战略导弹。
“传旨!“他抓起朱笔在阅兵奏疏上勾出猩红批注,“待卫国公凯旋,朕要三军同庆,万国来朝!“
消息传出,整个长安都忙碌起来。
军队开始紧张地筹备,士兵们日夜操练,力求在阅兵仪式上展现出最完美的风貌。
长安的工坊里,工匠们也在加班加点,对各种武器装备进行最后的调试和完善。
从新式的火炮到先进的枪械,每一件武器都凝聚着大唐工匠的智慧和心血。
消息如同旋风般席卷了长安城,百姓们对此议论纷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街头巷尾,人们围聚在一起,谈论着即将到来的阅兵仪式。
“听说这次阅兵,咱们大唐的那些厉害武器都会拿出来展示,以后看谁还敢小瞧咱们!”一位年轻的后生挥舞着拳头,满脸激动地说道。
“当然!当年突厥能马踏渭水,如今连颉利都被永康县公擒获,太他娘解气了!”
(没灭突厥,李靖爵位没升。之后是代国公到十四年卫国公。)
老人们也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期待,曾经大唐历经风雨,如今有了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军队,他们深感自豪。
如今突厥和倭国也被轻松覆灭,其余各国对于这次阅兵都十分重视,想知道大唐到底想要做什么!
吐蕃使臣碰翻了酒盏,酒液在《阅兵诏书》上,他盯着“天雷战车“四个字,仿佛看见吐蕃骑兵被履带碾成肉泥——今日收到突厥战败的消息,大唐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东突厥。
新罗金胜曼想起去年探查到战报,渊盖苏文率领高句丽全部战船去劫掠大唐商船,却被李蒙轻松剿灭,只好撕掉给李蒙的信件重新构思。
各国使臣听闻此讯,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面露敬畏之色,深知大唐此次阅兵意在展示实力,心中暗自思量着该如何调整与大唐的外交策略。
一些心怀不轨的使臣,虽表面上对大唐的邀请恭敬回应,内心却满是嫉妒与不甘,他们担心大唐的崛起会威胁到自身国家的利益,却又不敢轻易表露,只能在暗中观察,期待能找到大唐的破绽。
使臣们忧愁,李世民也一样在忧愁。
三年,李蒙来到大唐三年,这段时间内,大唐的技术革新速度惊人,实现了跃迁式的发展。
在系统提供的技术资料和生产线的支持下,还有AI技术员的参与,加上李世民全力支持,各种先进的科技产品不断涌现。
不过这些新技术都没有普及,只是在长安城里的工坊做出来,根本没有让大唐百姓受益。
因此,李世民对于如何安排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十分头疼。
一方面,他希望这些新技术能够尽快普及,让大唐百姓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
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新技术的快速推广会引发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导致社会不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