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见月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3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见月明,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答应加入陈景恪阵营之后,解缙就一直在为回归做准备。
与当年被贬官不同,这次他回来,前来迎接的官吏塞满了长亭。
然而,方孝孺看着走过来的解缙,却露出了苦笑道:
当然,陈景恪除外。
伱怕连累我,假装不认识我,这就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陈景恪考虑了一下,认真的道:“可行是可行,但周报的选稿标准会很严格,你有那水平吗?”
唯物学现在本就势头大盛,再有了解缙的示好,情况不妙啊。
可是经历过这次贬官,确实让他看清了很多东西。
只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才没有将这些钱释放出去。
这次的对手非常强劲,几度让方孝孺都差点答不上来。
三人寒暄了几句之后,陈景恪直入主题,说了对解缙的安排:
陈景恪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字模,一改往日的大字,新字模只有黄豆般大小。
颇有点圈地自萌的意思了。
目送又一位对手离开,他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见一个年轻人一边鼓掌一遍踏上擂台:
“好好好,不愧是方大宗师,端的是威风八面。”
他摆擂台看似弄的声势浩大,实际上短期内能来参与的,只有洛阳周边的读书人。
在面对皇帝的时候过于敢言直谏,有时候不懂得迂回之道,最终也死在了这一点上。
以他的智慧,想来是很清楚的。
油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但周报不一样。
而且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还不如雕版一体形成质量高。
如果是当初,解缙肯定会很高兴,自己朋友遍天下啊。
陈景恪:“……”
方孝孺这才点头道:“也好,不可怠慢了此事。”
不过陈景恪并不着急,先让方孝孺和理学斗一斗再说。
接着,朱雄英就写了一道旨意,找朱标盖了印章发往内阁。
只不过它属于应用科学,与儒家和理学没有直接竞争关系,儒家和理学自然也不愿意轻易招惹他们。
可是解缙不是陈景恪,他是正统的文人。
就算用铁模成本也不是一般人能负担的起的。
等外地的压力到来,唯物学早就传开了,理学再想打压他就要变的困难许多。
方孝孺又是无奈,又是感动,下拜道:
等待新任县令到达交接了事务,就出发返回,直到前日才到达洛阳。
支持方孝孺的一方,则喜笑颜开。
方孝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方才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解缙嘲讽的道:“方大宗师这是成名了,不愿意认我这个旧友了,那我走?”
他习惯性的以为解缙也是这样的人。
至于朱标说的金属字模着墨能力差的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陈景恪却并不同意:“礼部掌握科举,再让他们掌握了口舌,影响力过大了。”
和这些大儒辩法,收获确实很大,让他对理学和传统儒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群人就是最好的编辑,将周报交给他们,也算是专业对口。
解缙笑道:“我又非不通时务,如此简单的人情世故岂能不懂,不过还是感谢方兄关心。”
更何况这还是陈景恪提议的,就更没有人会反对了。
抽调工匠和铜料制作字模,此事自然不用他们操心,直接给工部下了一道旨意。
应付这些人,自然就轻松了许多。
在某种程度上,去翰林院反而有点发配的意思。
剩下还未出战的大儒,愈加的爱惜羽毛,轻易不肯出战。
油墨这玩意儿,没别的特点,就着墨能力强。
不过是生气归生气,他并不是迂腐的人,见方孝孺认错也就过去了。
基于这种情况,慢慢的翰林院就变成了,有真才实学但有点天真的官吏的去处。
果不其然,年初就接到了调令。
“……陛下让你负责大明周报。”
平日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各类古籍,编修史书。
可他依然选择了这么做,用命去践行了自己相信的道。
“听说解缙在辽东干的还不错,这次算是升迁,正好升一级放到礼部去。”
之后两人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起了各自的现状。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而是一头真正的老虎。
所以,虽然有了活字印刷术,但这玩意儿始终没能得到推广。
两人说笑了一阵,就开始讨论正事。
首先就是研磨更加麻烦,其次就是书写效果不佳。
少数非议声也没人理会。
也基本都被堆积在了国库。
主要是字模太难搞了,动辄就要十万几十万个。
朱雄英:“……”
“不如交给翰林院,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弥补。”
要是还用以前的大字体,纸张的用量将会增加数倍,成本将会高到影响报纸发行的程度。
这部分贵金属最后都会进入国库。
在制作字模的过程中,解缙终于返回京城。
这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
这不是骂架,口舌之利虽然有用,但最终还是要用学说来说话。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将来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已经没有人敢于小觑他的学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唯物学。
现在陈景恪办报纸搞活字印刷,在技术方面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的,也没必要从前世搞什么黑科技。
为此,工部抽调了最精锐的工匠,依然需要数月时间才行。
解缙激动的向皇宫方向行礼,道:“陛下洪恩啊。”
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触怒皇帝,惹来杀身之祸吗?
经过初步估算,想要实现他的计划,这套字模的数量高达四十万个之多。
和方孝孺扯上关系,会被攻击的。
经过陈景恪的变革之后,翰林院就成了纯粹的修文馆。
来书院求学的人,也慢慢变多了。
有认识解缙的,开始主动替他宣扬。
标准的蝇头小字。
不过现在皇权的威望足够大,内阁自然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唱反调。
周围的人渐渐也发现了情况不对,这俩哪是要辩法,分明是故友重逢在许久呢。
“是为兄的错,向你赔礼道歉了。”
他没去迎接解缙,就是不想让对方趟这趟浑水。
直接在报刊上,面对全国发行。
陈景恪调侃的道:“此事,还需要咱们大明周报的总编辑,施以援手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