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天启大裁军,帝师赴辽东(求追
吴地书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1章 天启大裁军,帝师赴辽东(求追,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吴地书生,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div class="contentadv"> “恐怕辽国公都要被陛下召回京城做一个富贵国公了!”
崔文升这明显是话里有话,他说的没错,的确有太多人不想让这天下太平。
冯铨说道:“崔公公放心,冯某绝对不会忘记辽国公相助之恩。有朝一日回到朝堂,我一定会替辽国公扫清朝中的障碍!”
崔呈秀的江南之行,虽说是解决了苏州的罢市,恢复了征税和漕运,也招安了崇明的水寇。
但是苏州地区的税收降低了不少,使得天启3年的财政赤字注定是越来越大了。
北方的大旱尚未结束,长江又进入了汛期,鄱阳湖以及洞庭湖水位暴涨,连带的汉江以及赣江都出现了决堤。
江汉平原以及江西的水灾彻底压垮了户部尚书李汝华,年近七十的他重病缠身,已经时日不多了。
当初万历皇帝给福王的庄田高达四万顷,李汝华多次上书所无法凑齐,最终万历皇帝才答应减少两万顷。
可如今面对朝廷的亏空,这位户部尚书却是一筹莫展,只得依靠天启皇帝的内帑才能勉强维持。
现在户部尚书可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尽管魏公公大肆征收商税,可如今太仓依旧是空空如也!
不然也不会让李汝华一直在担任户部尚书了。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魏忠贤很快就将自己的义子田吉任命为户部尚书。
田吉原本只是一个县令,巴结上“九千岁”之后一路升迁至太常卿,如今又当上了户部尚书。
田吉也知道如今这个户部尚书不好当。
为了有所表现他只能从开源节流上下手。
“开源”阉党也已经尽力了,为了征收商税甚至都在江南引发了民变。
至于田税,大明的宗藩占据了大量的田亩。
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占据了4万顷田地,福王又占了2万顷,超过千顷田地的藩王更是数不胜数。
当然天启皇帝本人才是真正的大地主,他在京师顺天府以及北直隶附近的皇庄大约有20万顷,几乎占所有耕地三分之一。
勋贵官僚也占据了大量的土地,黔国公沐家在云南占据田地9000顷也几乎达到了云南耕地的一半。
万历六年张居正统计大明的耕地大约有700万顷,现在一大半都是不用交税的。
剩下的那一小半征税的田亩中,也因为各种天灾人祸一直收不全税。
所以田吉只能从节流方面做文章了。
由于魏公公把持着后宫,田吉不可能要求裁撤太监宫女。
思来想去,如今大明的战事不多,可以适当考虑裁撤部分军队。
毕竟军费可是一项大头。
哪怕裁撤个十分之一,也能节省下不小的开销。
田吉这裁军的主意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反对。
军队一裁减,那相应的装备,补给都要减少,影响了不少人的油水。
但是却得到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支持。
裁军的主要对象是九边各镇,以及京师三大营。
天启三年十月初八,天启皇帝朱由校下令九边各镇以及京营根据自身情况主动上报可以裁减的人员数量。
这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无论是九边各镇的总兵巡抚还是京营的权贵们都恨不得将田吉这家伙剥皮抽筋。
这哪里是裁军,分明是裁他们的银子?
最头疼的自然就是成国公朱纯臣同英国公张维贤了。
因为京营吃空饷的人数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二,远远高于普通边军的三成空饷。
而且九边毕竟遥远,他们要糊弄朝廷派去的人相对容易。
但是京营就在天子脚下,哪里这么好糊弄?
如今各镇之中兵力最多的自然是李献忠的辽东镇,虽然经历过了几次裁减,但是目前辽东镇以及努尔干都司下辖的明军仍然有95000人,雄踞九边之冠。
朝鲜的驻朝明军由于不用朝廷发饷,故而不在这次裁撤的范围里。
成国公朱纯臣很快就跑去天上人间,询问茅元仪李献忠的想法。
他焦急的说道:“也不知陛下这次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可是惟辽国公马首是瞻的。”
茅元仪笑着说道:“各镇情况不同,京营同辽东的情况自然也不一样,成国公还是按照自己的情况回报陛下吧!”
“辽国公自然是体谅陛下难处的,所以这次辽东会再裁撤五千军士!”
朱纯臣原本是想让李献忠表态不裁的,毕竟各镇之中只有他的辽东军是满遍满员不怕朝廷核查。
不过很显然李献忠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他还是感到比较失望的。
很快辽国公李献忠就第一个进行了回复。李献忠表示辽东镇地域广大,奴儿干都司也要驻军,不过为了替朝廷节省银子,他还是主动裁撤5000人。并给天启帝附上了辽东各处布防兵力的数量。
在李献忠表态后,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同甘肃等镇也纷纷上表。
不过他们的兵力本就不及辽东,所以裁撤的兵力都不多。最多的太原也就1500人,而最少的大同仅仅只有500人。
最终其他八镇总共提出裁撤8000人,算上辽东九边各镇一共主动裁撤13000人。
这些人其实一年也就能省下20多万两银子,不过好歹是给了天启皇帝一个明确的态度!九边支持朝廷的决议!
这下京营就不得不表态了,最终朱纯臣同张维贤提报了裁撤15000人。
天启帝并未回复各镇自己的态度,只是说会派出钦差大臣实地确认各镇的兵员消减后能否满足防务需要。
很显然这是一个肥差,各镇将官少不得要拍钦差的马屁。
魏忠贤举贤不避亲,举荐了自己的侄子魏良卿。
魏良卿一出现,原本跃跃欲试的崔呈秀等人只得作罢!
不过天启帝并没有启用魏良卿,而是让自己的老师孙承宗以兵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作为钦差带着尚方宝剑巡视京营及九边各镇。
孙承宗的第一站自然是京营。
京师三大营在编官兵17万人,即使按照之前他们自己申报的裁撤15000人后计算还有155000人。
而目前实际在营中的老弱加一块也就只有6万人。
这9万5千人叫他们一时半会上哪里去凑?
即使能够花银子雇到这么多人,也没有这么多空置的军装。
于是张维贤同朱纯臣主动在天上人间宴请了孙承宗。
京营吃空饷,在朝廷上并不是啥秘密,整个大明的军队除了辽东镇就没有满编的。
只不过此前一直没有人来核查而已。
孙承宗率先说道:“京营的空饷也是历史遗留问题,想必两位接手之时就已经是这副烂摊子了!”
孙承宗这话很快就缓和了紧张的气氛,让他们二人觉得,这事有的谈。
朱纯臣说道:“还是孙阁老了解情况,不瞒您说当初朱某接手神机营的时候那可真叫一个烂摊子,缺员就不提了,这些兵根本就不能用来打仗。我同英国公这些年厉兵秣马,才算是将京营练得尚能一战。”
孙承宗说道:“虽说空饷是历史问题,不过凡事总得有个度,如今国事艰难,还望两位能够替陛下分忧!”
“陛下希望京营的实际人数不能低于五成。”
刚才还喜笑颜开的朱纯臣随即就变成了一个苦瓜脸,五成开啥玩笑?
这就相当于要裁撤8万5千人,这每年可就是白银150多万两,虽说这些钱并不是仅仅落入他们的腰包里。
但这损失实在太大了!
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经营裁撤3万人,从原先的17万变成14万。
但是孙承宗要求这3万必须是纯减编制,实际人数不允许再少了。
之后孙承宗又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一路从蓟州走到了嘉峪关。
期间他仔细检阅了九边各镇的编制以及防务。
他很清楚明军的现状,所以并没有在编制上过多的难为各镇,只是要求他们好好练兵。
实际兵员不能低于在编的七成,这是他的底线。
除了大同镇裁减的人数被他从500增加到了1000人,其他各镇均按照他们自己提报的数量进行了裁军。
最终孙承宗终于在天启四年的正月赶到了山海关。
孙承宗的行踪早就在李献忠的掌控之中。
李献忠说道:“别看孙阁老逛了好几个月,足迹踏遍了九边各镇,其实他们的真正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自然是京营,另一个恐怕就是我们辽东了,都安排好了吗?”
李三顺说道:“辽国公请放心,所有的西式战舰都已经离开了港口,孙阁老所经过的地区,商队都被限制了,他绝对看不到不该看的。”
“只是开原城的繁华恐怕无法掩盖,此外万一他去平虏堡的话可能会露馅!”
李献忠说道:“无妨,平虏堡不不在辽东军的编制之中,孙阁老应该不会去。即便去了,叫范文程给各工坊放假便是了。”
感谢各位书友月票、推荐票、追订支持!
感谢书友“天海苍宇”、“20220711050433620”、“20221105120637414”、“20190918233418388”的月票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