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小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九章 朱雀之山,末代探陵官,辰小刀,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帝王心胸狭窄,自然是不希望史官记载对自己不利的东西。
不过,古代史官气节之高,也着实令人佩服。
在《左传》中,曾经有这么一段: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春秋时期,崔杼杀了齐庄公,不想背上弑君的骂名,便要求当时的史官太史伯改史书,太史伯严词拒绝,被崔杼所杀。
太史伯死后,太史伯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先后承担起史官的责任,但是却都拒绝改掉史书,如实地记录了崔杼弑君的事实,又被崔杼杀了,之后,太史季,也就是太史伯等三人的四弟,竟也还是不肯服软,坚持要记载下崔杼弑君之事。崔杼终于无可奈何,任由太史季记载了下来。
相传,在太史季记载下崔杼弑君之事后,出门遇上从南方赶来的南史氏,得知南史氏是因为此事而来,决意称,若是太史季同样惨遭毒手,自己便顶上,宁死也要记下崔杼弑君之事,得知太史季已经成功,才安然离去。
史书上崔杼弑君之事,因为这一门三条人命,才得以记载保存下来,几乎可说是字字句句都渗着淋漓鲜血。
史官气节如此之高,历朝历代的帝王也颇有忌惮,但是无论哪一代,在探陵官一事上,都是绝不肯妥协让步,所以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下来关于探陵官的事情。
可就是这样的原因,让我和林星瀚现在是无比的头疼。
民间野史自然是不可信的,但是真正的史书,关于探陵官的一切事情都是在打哈哈,要么不记,要么,完全避开了探陵官之事。
现在,我和林星瀚只能依靠着探陵官一代代传下来的本事,来推断当时的袁天罡究竟会把自己的墓葬放在哪里。
但是世事更迭,沧海桑田,这世间山川河流之样貌,早不知道变过多少次,袁天罡那个时候的山川样貌究竟是怎样的,现在我和林星瀚也无从得知。
千万莫要以为山川更迭是难得之事,在时间的推移下,一切皆是变数。
拿黄河来说,最近的两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泛滥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因泛滥而导致的河道大改道共计二十六次,光是入海口就改了好几次。
周定王五年,黄河偏离禹河故道,转而在章武,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沧县入海。
宋仁宗庆历八年,黄河冲决澶州,改道向北,经聊城与卫河相汇,然后入海。
南宋建炎二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打开黄河河堤,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方向分为泗水和济水入海。
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被改道经淮河入海。
元惠宗至正四年夏,黄河大水,河决白茅口,向东北注入京杭大运河,再南流入淮,经由淮河入海,当时的朝廷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治理黄河,将决口合龙,故道复通,但是由于耗费大量民力财力,致使民变不断。
仅仅黄河一家,便在几千年的时光中,变化如此多次,这华夏九州,无数山川河流,奇异景观,在千年之前,究竟是怎样的,我和林星瀚无从得知。
最好的办法,是遍寻整个华夏,查阅所有史书,将千年之前的山川地貌描写尽数整合,然后重绘当时的山川之貌,再推断袁天罡到底是把自己的墓葬定在哪儿。
但是,这个方法,动辄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我和林星瀚,仅仅剩下一年的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