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南中作布,勾画锦绣
龙孙绕凤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3章 南中作布,勾画锦绣,三国:从刷好感开始兴汉,龙孙绕凤池,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43章 南中作布,勾画锦绣
老刘的亲笔授权可谓来得正是时候,现如今不同于历史上的诸葛亮平定南中,彼时诸葛亮身为丞相总揽军政大权,他在南中所有事务皆可一言而决。
比如对南中部落首领的封赏,对南中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对人事任免的安排……等等。
可如今老刘还活着,这些大事便不可能擅作主张,然而诸事若要一一向身在成都的老刘汇报,而后再开始实施效率实在太低,怕不是要在南中呆到明年事情都干不完。
老刘不是庸主,对儿子和军师面临的情况自然心中有数,于是大笔一挥,便将涉及南中的所有权力一并暂时下放了,这是极高的魄力与绝对的信任。
而大权一朝在手,刘禅与诸葛亮首先实施的第一步,便是如历史一般拟定重新划分南中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看似好像都是同一片地方,你就算把原本的四个郡改成六个郡,地盘、人口、资源又不会因此变多?
但其实,行政区域划分要考虑到当地百姓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不能想怎么划就拿尺在地图上一划就完了。
典型的反例便是后世的非洲,感谢殖民者们的大缺大德,拿尺在地图上用直线把非洲划成了整齐的一个个国家,国境线笔直。
然而带来的后果就是许多同宗同源,拥有共同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的民族被一分为二,分属两个国家。
而冲突激烈的两个世仇民族,又被迫成了一国同胞……许多地方因此冲突不断,何谈发展。
“太子如能由此处将越嶲郡一分为二,重新划分为南北两郡,各派官吏管辖,当可减少南北冲突……”诸葛亮手指地图道。
越嶲郡南以青羌三部为主要势力,靠北则是“叟人”也就是越嶲夷的各个部族。
像以前一样都归同一个郡管辖,则很难做好利益平衡,难免厚此薄彼,不但容易引发不同部族间的冲突,还容易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将矛头最终指向中央政府。
刘禅点点头,示意诸葛亮继续说。
“越嶲郡北平原多些,水系丰沛,可教授越嶲夷牛耕种稻、种桑养蚕、织锦织布。
“越嶲郡南则多高山草甸,但同样不缺水,此地草木丰美,有牛群、马群,可鼓励畜牧,培育耕牛战马。此地又多生罕见药材,可教授夷人辨识采集草药贩售……”
刘禅接过话头道:“要想富,先修路。如此安排之后,如再能有一条道路贯通越嶲郡南北,而后直达成都,便能将越嶲郡的南北优势,更高效的转化成财富。
“同时如有道路,鼓励通商,也能更高效的将耕牛、战马、药材等等资源输送到巴蜀。”
诸葛亮闻言笑了起来:“哈哈哈,好一个‘要想富,先修路’,太子此话虽糙,却一语道破其中关键。道路一通,越嶲郡夷民可借此获利,巴蜀则可获得此地的稀缺资源,实乃一举两得。”
只是若从零开始修路,遇山开山、遇河搭桥,实在是个极其耗费民力的大工程,而且可能劳民数年都不见功效,甚至引发暴动。
若是能有可以借用的古道,稍加整修,便可大大降低成本……
诸葛亮看向地图,不一会儿便眼前一亮:“太子且看,先秦时,便有自成都发出,经临邛而达越嶲郡北旄牛的古道。而后又逐渐修至越嶲郡南,直抵永昌境内,称为旄牛道。
“只是天下大乱之后,此道已废弃绝道近百年之久。若整修打通此道,则可大大节省民力时间。”
刘禅不禁在心中给始皇帝点了个大大的赞,我政哥虽然搞基建的步子迈得有点大,但无可否认许多工程皆是利在千秋之举。
比如现在就为自己省了不知多少民力。
刘禅喜道:“而且此道途经临邛,商贾正好购买临邛之铁制农具贩卖到越嶲,再从越嶲郡购得耕牛、马匹、药材、皮货等物,贩运至巴蜀。
“此商路获利丰厚,定可吸引大量商贾。而夷人刚勇,商贾亦可出资聘请其作为商路护卫,待商路大兴之后,越嶲夷民便又多了一项谋生的手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