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8章 佛教屈服,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武官和勋贵的要求,毫无疑问被文官驳斥。

因为文官并不想朝堂上资政大臣太多,影响廷推廷议。

一时间,朝堂上争论的焦点,由勋贵是否能转任资政大臣,转变为资政大臣名额。

很多官员认识到,如果任由皇帝将勋贵、武官等官员转为资政大臣。现有的廷推廷议制度,将发生很大改变。

再想到资政大臣属于资政院,资政院又是未来国会的组成机构。一些官员开始提议,要对资政大臣的名额进行限制,不能无限增加资政大臣。

朱由检想过把官员的廷推权力交给国会,但是这可能影响他对朝堂的控制力。所以他还是决定一步步来,先让资政大臣拥有廷推权力。

面对群臣限制资政大臣名额的要求,朱由检道:

“资政大臣一职,是朝廷对致仕官员的优待。”

“但是致仕官员的数量可能太多,确实不应该随意增加。”

“众卿以为,资政大臣的名额当以多少为宜?”

“没获得资政大臣一职的致仕官员,又该如何安置?”

群臣这下又开始陷入争论了,因为资政大臣一职,本就是当今皇帝对致仕老臣的优待。

他们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资政大臣,怎么能过于限制呢?

所以群臣讨论来讨论去,得出的结论就是:

资政大臣的数量,当以不超过现有朝堂大臣为宜。

现在朝堂上有多少大臣呢?

政务院可以说最多,北京六部尚书、侍郎,都能称得上朝堂大臣,一共二十四人。

枢密院其次,一共有九位大臣。

都察院佥都御史以上,一共有七位大臣。

大理院、理藩院、通政司现在都只有一位,一共四十三位大臣。

不过因为兵部和枢密院官员现在有重叠,实际在任的是四十位。

内阁大学士都有四辅大臣加衔,能够称得上朝堂大臣。但因为他们不参与廷议廷推,所以这次不计算在内。

群臣的要求就是,把资政大臣的名额限制在四十人。这样愿意在致仕后留京的文官,大多都能得到资政大臣职位。

不过他们打的算盘虽好,但是勋贵和武官,却不愿意。

因为文官计算的资政大臣名额,明显没有把勋贵和武官计算在内。

这些人联合在一起,要求拥有一半资政大臣名额。其中勋贵十位,其他武官十位。

文官对此表示你们在想屁,最多给他们十个名额,勋贵和武官加一起。

他们觉得让勋贵和武官有机会参加廷推廷议就够优待了,哪能放任这些人拥有和文官同等的地位。

而且在衍圣公和张真人占据两个资政大臣名额的情况下,再给勋贵和武官二十个名额,文官的名额就反而不如他们了,文官对此当然不满意。

一群人吵吵嚷嚷,朱由检听得很是有趣。

他把勋贵和武官抬进资政院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和文官打擂台。免得官员们铁板一块,自己被他们牢牢限制。

不过勋贵的势力可以传承,也不能让他们在人事上发言权太大。

所以朱由检思索之后,向群臣道:

“勋贵和武官十六个名额,文官二十个名额,剩余四个名额授与其他人员。”

“众卿觉得如何,是否同意这个比例?”

勋贵和武官觉得满意,英国公张维贤带头道:

“陛下圣明独断,臣等无有异议。”

袁可立等文官虽然觉得皇帝明显偏向勋贵和武官,但是在皇帝表明态度的情况下,他们再争下去也没有意义——

毕竟如今在戒严期间,理论上皇帝可以独断。

所以他们在勋贵和武官认同后,也不情不愿地表示了认同。

资政大臣的比例,至此基本确定。

致仕后捞不到资政大臣职衔的,则授予资政上卿,地位和资政卿一样,只是更好听点。

张维贤、徐希皋作为主动致仕的勋贵,被朱由检任命为资政大臣。

勋贵对于这个结果,都是非常满意。觉得皇帝还是偏向他们的,在一点点给他们争回权力。

唯有最先提出请求的阳武侯,感到很是受伤。因为他不但没能得到资政大臣职位,还因为受到弹劾,被皇帝把领地和士兵分出去一半。

最终他现在得到的,只是资政上卿的虚职——

这个职位,不能说一点权力没有。有这个身份就可以向皇帝上疏,监督文武官员的不法行为。

但是对阳武侯来说,他没有这个身份也能向皇帝上疏,资政卿的职位完全是鸡肋。

这让他的心里很受伤,感觉是遭了皇帝算计。

不过这个时候,是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的。

之前支持他的勋贵,这时也不见了影子。

在皇帝给勋贵增加权力、又明确惩罚阳武侯的情况下,谁会闲着没事,在这时跟皇帝过不去。

阳武侯不说被勋贵集团抛弃,也暂时被无视。

这让阳武侯心中愤恨,决定以后要给这些人好看。

朱由检倒没完全忘记阳武侯,他在朝会结束后,召见阳武侯安慰了一阵。又取出地图让他在南洋选封地,想把这个人尽快从京城赶出去。

阳武侯不知南洋哪些地方更好,最终本着依附朝廷的想法,选择了满剌加北边的地方——

这里朝廷要建立南洋诸卫,如果在开藩时遇到危险,可以请求南洋总督府支援。

朱由检让他去南洋后和南洋总督府商议,确定双方分界。

又因为这块地方和暹罗接壤,他嘱咐阳武侯处理好和暹罗的关系。

阳武侯对此自然是遵行不悖,他这些日子已经了解到暹罗在南洋是个大国,自然不是自己还未开藩的阳武侯国可比。

了解到暹罗上下崇信佛教后,他从京城聚集的和尚中召了一批人,询问有谁愿意跟着他下南洋。

将来阳武侯国会立佛教为国教,给他们建立寺庙。

这件事情,在京城佛教引起了很大震动,得到很多和尚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女生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托身锋刃里

一碗杜康

卧底兵王

何烈山

海贼:我,第四大将,今年八岁夏天

落日月亮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神庭大佬重生记

爱吃肉包的妞

快穿之咸鱼她躺赢了

林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