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可把你给盼来了
冰川火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章 可把你给盼来了,重返1977:从成为高考状元开始,冰川火鸟,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严格意义上说,姐姐现如今还是农村户口,在京城没有粮食定量,吃的是父母和弟弟的口粮。
得拿着入学通知书再回垦区一趟,走个程序才能把户口和粮食关系迁回来。
当天晚上,一家人就说好了,老爸陪高雅跑一趟,尽快把户口和粮食关系迁移回来。
高跃林的户口问题也得解决,虽说他以治病的名义回来了,但没办手续,按理说病治好后还得回去继续劳动。
但张雪梅有办法,她从医院托关系开了张不适合继续参加高强度劳动的医嘱证明。
有了这张证明,垦区就会放人,也能顺利把户口和粮食关系迁回来,正式结束他为期四年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生活。
高跃林乐呵呵地主动请缨,说自己愿意陪侄女跑一趟。
被高跃民拒绝了,“你还在生病住院期间,一回去不就露馅了吗?老实待着,闲得难受,就多帮你二嫂干点活。”
高跃林笑着说:“还是我二哥考虑得周全啊,家里你就甭操心了,我会帮你守好家的。”
次日一早,高跃民父女俩直奔南站,登上了去北大荒的火车。
下雪了。
1978年的第一场雪从半空中洋洋洒洒飘落下来。
大地银装素裹,污浊的空气被这场雪净化得清新了许多。
这是高跃民父女俩走后的第三天。
高远心想,老爸和姐姐应该已经抵达龙江垦区了。
就是不知道事情办得顺不顺利。
他透过窗户向外面望过去,见雪花纷飞,有越下越大的趋势,心说这会儿去扫雪相当于白扫,打扫干净了没多大会儿又得被覆盖上一层。
也就没了打扫院子的心思。
一个身形消瘦,浑身雪白的男子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
“高远同志在家吗?”来人将自行车靠墙边停好,站在院子里茫然四顾,接着大声喊道。
找自个儿的?
高远从床上一跃而起,提上棉鞋出了门,挑起棉门帘子望着那人,说道:“同志您好,我就是高远,您找我有事儿?”
男子快步走过来,脚下一滑,险些摔倒,稳住身形后摘下手套,热情地伸出手,自我介绍道:“状元郎您好,我叫梁晓声,是北影厂文学部的编辑。”
可算把你盼来了。
高远伸出手跟他握了握,笑容满面道:“梁同志您好,大冷的天儿您还专程跑一趟,快屋里坐,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他也纳闷儿,稿子都投过去半个多月了,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难不成没过稿?
传达室那大爷说过,无论过不过稿,编辑部都会跟作者知会一声的。
今天梁晓声亲自来了,高远踏实了。
拍拍大衣上面的雪花,又跺跺脚,梁晓声才随高远进了屋,打量着屋里的陈设,梁晓声说道:“真宽敞啊。”
他今年29岁,尔滨人。
后世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挺紧巴。
但他是个好学的,74年就凭借出色的写作才华被复旦中文系录取。
毕业后,也就是去年,被分配到了北影厂文学编辑部工作。
高远熟知他的生活经历,在生产建设兵团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后来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他一系列以知青这个群体为原型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年轮》,以及后世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高远都认真阅读、观看过。
当然,现在他还没成名。
但高远一点都不小看他。
泡了杯高末递给梁晓声,高远笑着说:“怎么,梁同志住得挺紧巴?您请坐啊,别站着了。”
他其实有些意外,没想到北影厂把他给派过来了。
梁晓声这才在椅子上坐了下来,捧着水杯喝了一口,咧嘴笑道:“我在厂里住宿舍,两人一间十二平米,确实紧了点儿。”
高远点点头,没继续聊这个话题,他问道:“您冒着大雪过来找我,是来通知我,稿子通过审核了?”
梁晓声端详着他,嘿嘿一笑道:“状元郎写的剧本,那指定得通过审核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