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红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8章 荣府开正门,芸二爷归来(求首订),红楼武状元,江红辰,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很多人又都愣住了!

不过当这些人反应过来后都没有感到奇怪。

贾芸今日受了这么重的封赏,都封三等将军爵位了,哪怕荣国府是国公府门楣,也有必要特意为了迎接他而开一次正门了!

荣国府的正门,除非有大事平时不开。

而现在,迎接贾芸就是一件大事!

然而,这还没完呢!

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在工部衙门上班的贾政回来了。

贾政回来后立刻来到了荣庆堂,对贾母禀报道:“老太太,芸儿这次真真是了不起了,皇上刚刚对天下昭告了一份《罪己诏》,将芸儿写在了里面。”

此话一出,荣庆堂又又安静了……

贾母赶忙问:“皇上是如何写的?”

贾政背诵道:“少年武小三元贾芸,神勇非凡,此役诛三十三贼,含一贼首……”

荣庆堂又又又安静了……

这可是皇帝的《罪己诏》啊,不仅会昭告天下,一般还会流传千古啊!

而贾芸竟然被写在了里面,还是被皇上如此表扬,真真是太厉害了啊!

这件事也是很大的荣耀,不仅是贾芸个人的荣耀,也是整个贾家的荣耀!

顿时,众人又对贾母展开了新一轮的奉承,呃……

王熙凤心里更觉得贾琏比不过贾芸了,心里更感到失落了。

探春更为贾芸感到骄傲了,更觉得贾芸像一个很有能为的哥哥了。

鸳鸯更替袭人、紫鹃感到欢喜了,也又多了一点羡慕了。

茜雪更想做贾芸的丫鬟了,更期待贾芸再来找贾母要丫鬟然后贾母把她赏给贾芸了。

……

……

贾芸骑着黑色骏马,跟着曹威、曹武去了曹府。

到了曹府后,曹威便挑了五名亲兵给贾芸。

之前曹威问过贾芸想要什么样的亲兵,贾芸只说了句想要品行好的。

其实贾芸真正想要的,是品行好并且武力值不低的,这么对曹威说就有些过分了,这样的亲兵可不多。

虽然贾芸没这么说,曹威还是主动挑了个五个品行好并且武力值不低的亲兵给贾芸。

其中一个叫于竹的,还是曹威的近身亲兵,曹威对于竹很赏识,这次却给了贾芸。

曹威还大方地给五名亲兵每人都赏了一匹马和若干银子。

谢过了曹威给的五名亲兵后,贾芸突然对曹威道:“曹大人,可以单独跟你说几句吗?”

曹威会意,当即带着贾芸走进了他的外书房。

曹威看向贾芸,知道贾芸有私密要事跟他说,他的语气也认真了起来:“芸哥儿,你有何事?”

贾芸恭声道:“想请教曹大人一件事。”

曹威道:“说吧。”

贾芸道:“此次我在皇宫之变中诛杀了天盟教数十名反贼,包括一名贼首,事后是否会遭到天盟教或其他白莲教支派的报复?比如,多名反贼杀到我家里?”

曹威闻言微笑道:“不用担心,此事断不会发生,天盟教的杜青山已被抓捕,明日就会斩立决,皇上也已派了大军去剿灭天盟教。”

“此次皇宫之变发生后,以后神京城的防卫势必会严起来,别的且不论,白莲教的反贼再想多人一起装扮窜入神京城是不能的了。”

“而且那天盟教不过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跟其他白莲教的支派并无多大干系,一旦天盟教被剿灭,你又何须担心被其他白莲教支派报复?”

贾芸点了点头:“谢曹大人指教。”

他确实担心这件事,虽说现在他已经有了五名亲兵,但如果哪天突然冒出不少反贼杀到他家里了,那可就很悲剧了。

现在听曹威如此说,贾芸便放心了。

当即,曹威和贾芸一起走出外书房,曹武正在外书房门口等着。

贾芸对曹武笑道:“我要家去了。”

曹武笑道:“头里你成了少年武小三元,是来我里一起庆贺的,今日怎不也在我家里一起庆贺?”

曹威笑道:“这次芸哥儿应该不用在我们府上庆贺了,他得了这么大的封赏,荣国府多半是要给他开筵席的了,何况他还要家去祭祖。”

……

……

此时已经过了中午,进入下午了。

贾芸得到重赏的新闻也快速传播了开来。

于是又有一些贾府的奴才或贾家的旁支,跑到小花枝胡同的贾芸家讨好来了。

不过卜五娘眼下可没心思招待这些人,哪怕是袭人、紫鹃、柳嫂子,都没心思招待,她们都在热切期待着贾芸的归来!

就在这时,一个荣国府的婆子本来站在宅院外的,突然急匆匆跑进了宅院,大喊了起来:“来了,来了,芸二爷家来了!”

顿时,二进宅院里的旁支奴才们都纷纷朝着院门外跑去。

卜五娘、袭人、紫鹃、柳嫂子也纷纷情不自禁朝着院门外跑了起来。

等四人来到院门外,顿时都呆住了。

只见,贾芸正穿着一身光彩照人的三等将军爵位服,骑在黑色骏马上,而他的身后还跟着五匹马,五匹马上坐着五名披坚执锐的亲兵!

卜五娘激动得热泪盈眶,心里喊了一句:“我的儿啊!”

袭人、紫鹃都情不自禁在心里喊了一声:“我的二爷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总裁小说相关阅读More+

全民投资:开局投资朱元璋!

愤怒的乔治

巨星年代

雨水漫过桥

家父汉高祖

历史系之狼

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

太平洋过客

大唐第一世家

晴了

我家后门能到明末

数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