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237朕真的是穷怕了!
秋来2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7章 237朕真的是穷怕了!,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秋来2,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因为朱棣是藩王上位,所以就开始对藩王限制极大,免得有人走了他的后路。
既然我淋过雨,索性我就把所有的伞全都给掀喽,你们一个都别想有人打伞。
也就是说,无论人事、考察还是司法,藩王对王官都没有任何实质权力。
相形之下,经过朱棣的刻意转变,朝廷赋予王府官监察藩王及王府的职权,鼓励王官告发,打压藩王。
这使得王官虽名为藩王属官,但其实际地位却位于藩王之上,形成了一种名实不相符的局面。
王官“欺凌”藩王的现象也在所难免,且频繁地发生。
连宣德的亲弟弟都被下人欺负的想要自杀,被朝廷知悉后,梁王还上书给下人免罪,气得宣德大怒。
他认定是这个人欺辱的弟弟连上书都是被胁迫的,平日里过的日子定然凄惨无比,遂差人做掉下人。
辱王的情况可想而知。
但好就好在朱元璋没有看见什么子孙后代卖沟子的史料。
从正德朝开始,宗禄成为财政的重要开支,藩府所在的布政司出现了拖欠宗禄的现象。
朝廷征收税赋越来越少,需要供养的藩王也越来越多。
针对如何减少宗禄开支,以缓解财政负担的问题,嘉靖一朝的士大夫官员纷纷上疏建言。
其中就有人大胆提议放开藩禁,就是出了五服的让他们从士农工商之业,自谋生路,这样朝廷与宗室便是两难自解。
到了万历年间,宗室遇到的困难更大,许多人都收不到禄米。
下层宗室多不能自存,提出两项建议。
一是听无名无爵的宗室从士农工商之业。
二是令宗室中有文学才能者一体应举入仕,按照王亲任官事例,不任京官不握兵权。
但是,总有官员不想推动这样做。
他们便把朱元璋编纂的祖训拿出来,说祖宗之法不可违。
《皇明祖训》中有部分限制诸王权力过于膨胀的内容,但绝无限制宗室诸如出入自由、交往自由、参与政治等内容的条款。
藩禁政策主要形成于靖难之后的永宣时期。
礼部并非不知,借《祖训》来论事,是大明朝官员的惯习做法,意在表达藩禁政策已经实施一百多年,根深蒂固,难于更改。
当然也有官员从实际考虑,大明宗藩位于全国各地,期间情况大相径庭,难于整齐划一,若不综合各宗情况从容商量,恐激于骇闻,反生嫌隙。
最重要的是开禁乃对宗室制度的变更,事关重大,礼部不敢担责,怕落个变乱之罪。
他们秉承着就是既然这座屎山还能运行,且有效的运行了一百多年了,咱就不要随便改代码了。
改完代(政)码(策)大明能不能平和运行还是个问题呢。
一旦出了问题,这口锅谁背啊?
反正我是来当官挣钱的,不是来背锅的。
朱元璋越往后翻,越心惊。
因为他想着就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不用干活也饿不死。
但这本册子上记载的事情,却是让他大吃一惊。
到了大明后期,朝廷赋税都收不上来,藩王的宗禄更是拖欠的不行。
藩王主脉倒是还好些,能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他们有点好心的,就救济一二自己的穷亲戚。
可穷亲戚太多了,以至于许多下层宗室都没有名字,去要饭吃,甚至主动坐牢就为了口吃食。
朱元璋看到这里,眼泪都下来了。
怎么会变成这样?
咱制定的不让子孙后代饿死的,用不着乞讨的生活,怎么他们还有人过上了这种悲苦的祖先生活!
到了最后不少宗室人竟然都加入了起义军,喊着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一同推翻大明的统治,更是让朱元璋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这本小册子,朱元璋前面看的是咬牙切齿,暗骂自己的儿孙不争气,后面看的是泪流满脸,充满了怀疑。
他们如何能落到这般窘迫的田地啊?
咱定的政策出发点是极好的,但怎么就没按照咱预想的发展咧?
朱元璋黄袍加身后,定然是发生了“变质”,只是他自己都没有体会出来罢了。
当年始皇帝游会稽,车队驶过,项羽在人丛里言语:“彼可取而代之!”
这句话,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脑子里都浮现过。
史上不乏接近成功的造反者,最后不虎头蛇尾的却只有朱元璋,因为老朱是他同类造反当中变化最小、最少的一个。
抛除老朱嗜杀的性子外,其实他是一个非常节俭之人,而且也不是做样子,是穷惯了的,难以改变。
而且他的老农思想丝毫没有改变,只要自己够节俭,给子孙后代们留下的富贵就更多,那他就更高兴!
陈友谅、张士诚等人腐化的极快,反倒是老朱一直带头节俭,遏制住奢侈风头。
无他,真是穷怕了。
为子孙计,朱元璋不想自己的后代再去过那种苦日子了,所以才想给子孙后代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在老朱瞧着这本薄薄的册子,着实是哭嚎了一阵。
他们哪有美好的未来啊?
朕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那大的家底,怎么就养不起咱的子孙后代了呢?
粮食全都哪里去了?
钱都去了哪?
朱元璋可以肯定大明中后期一定发现银矿了,讲道理是不该缺钱的。
可朝廷没有钱了,宗室也没有钱了,官府收不上来税。
难不成年年大灾?
可真要这样,百姓早就该活不下去造反了啊!
钱被谁给拿走了?
在泪水留下来那一刻,他脑子里立马就浮现了最不信任的那个团体。
那就是文官!
他们上下其手,把本该属于咱大明的钱,咱子孙的口粮全都给贪墨走了。
可那是大明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朱元璋不知道要怎么杀了那么些文官。
同时也让他清楚的知道,他自己的祖训会给子孙后代设置上一道极大的枷锁,那些文官集团会有祖训来限制后代皇帝的所作所为。
老朱还想再端详端详那本薄薄的册子,结果画面一转就瞧见王布犁在那里滑雪。
等到回到现实之后,朱元璋红着眼睛,终于感受到他自己的操心,对于后代子孙们而言,其实是有些鸡肋的。
是他想简单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不能光想着对伱有利的那一面,而忘记了对你不利的那一面。
朱标这个时候守在身边,瞧见他爹这番神色,大抵是没看见什么好事。
于是赶忙给他爹倒凉茶,让他爹消消火。
过了好一会,朱元璋才开口道:“标儿,咱定的祖训错了?”
“啊?”
朱标瞪着眼睛有些不敢相信,因为他以前听自家老爹对于这件事是非常得意的。
有这本祖训存在,后世子孙想要遭到臣子欺骗都很难得。
难不成在仙境当中,爹他看见未来这本祖训不好的地方了!
朱元璋便慢慢的给朱标讲了一下藩王不成器的事情,以及到了大明后期宗室子孙的惨样。
这番话听得朱标更加不知所措。
如此一来,便同父皇定下政策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属于是。
“爹,这件事还需从长计议啊!”朱标连忙开导了他爹一句。
“是啊,咱还得从长计议。”
朱元璋擦了擦自己的泪痕,只觉得心力交瘁,照这样下去,他每日都发愁,不知道还能扛多久高强度的工作。
朱标心里暗暗咋舌,这次又没有赶上亲自瞧一瞧,也太突然了。
不过对于他爹的描述,朱标一时间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尤其是这种秘辛之事,绝不能为外人道。
就算是问朱标也不知道该怎么问,免得被人看破了,觉得你这个太子脑瓜子不正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