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243商业是块肥肉,咱才知道
秋来2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3章 243商业是块肥肉,咱才知道,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秋来2,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43章243商业是块肥肉,咱才知道
朱标着实没想到老五他竟然是这样想的。
不过他仔细思索了一二,情况确实是这样。
无论如何老五都没有继承皇位的机会,去封地享受富贵生活。
真要是打仗,也轮不到他去。
所以他只想健康长久的享受富贵生活的情况,是真的能推敲的过去的。
再加上父皇指定不会亏待自己的儿子们,也没有让老五去戍边,封地在最为富足的吴地。
老五他不好好潇洒的活着做什么?
王布犁跟他都是一个样,愿不得他们两个能够玩到一起去。
老四朱棣也是个卷王,至今不曾停歇远足练兵之事。
老二老三虽然有心思,但朱标自认为能够压制住他们哥俩,所以也不怎么放在心上。
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国家财政收入结构。
其中25%的税收,钞关税还是大头,那些盐茶之类的暴利,简直是少之又少。
可以说成年之后,大家都有各自的圈子,太子与其余皇子可是两个阶层。
因为按照大明的收入,目前田赋的收入在接近九十左右,盐课以及其他商税杂税占据很少。
这些数据直到弘治时期,田赋估算出占大明全部收入的75%,剩下的其他税收。
老朱其实对于商业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他心中当中的理想农村生活,是一种相对稳定,孤立的村庄存在。
就是为了避免夜晚浪费灯油。
所以一旦大明的田赋收不上税来,全都被官绅地主截留,大明维持不下去,自然就走到了崩溃那一步。
众人都没有料到会有这种事。
地方官员无论如何都要在每月的上旬内根据实际市场行情拟出一个市场价目表,作为管理地方市场交易的依据。
正因为存在这个统一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地区的转移,使得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在制定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时,存在一个酬劳“有功”地区的先后次序。
丞相胡惟庸站在一旁,他也明白天子的意思。
《大明律)规定哄抬物价的商人要依照投机治罪,处罚的轻重视他所卖的高价偏离市场价格的程度而定。
在最终赢得这场争霸战之后,又依靠江南财力支持其北伐战争,最后统一天下。
如此的画面才符合朱元璋这个统治者渴望长治久安,能达到政治稳定的结果。
江南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土地的肥沃,使得他们积累财富的渠道,并不只是再土地上,出现了许多产业上的经营。
而且男女都要用他们自己的产品来交换自己所需的他人产品。
胡惟庸一想陛下提高商税,准是又要对江南地区下手了。
朱元璋最关心的商人的注册登记,每月一次都要上报给知县审查,而且他最为看重的就是物价。
随后将统治重心迁移到应天,并依靠此五府“兴王之地”的财力,同江南的张士诚和江西的陈友谅角逐于长江中下游。
老朱也并不试图规定某种商品的价格,而只是要求商人做到平买平卖。
他亲身经历了元末的通货膨胀,朱元璋将商业价格的稳定作为他的政权的一个主要目标。
毕竟以沈万三为代表的江南富户们,实在他娘的富了。
这要都是大明官府的那该多好啊?
囤积居奇,操纵地方市场、从中牟取暴利,要处以杖刑八十。
朱标瞧着胡惟庸带领一帮人前来,听着老朱诉说要上调商税的事情。
除了朱标,谁会被老朱带在身边。
经济上自给自足,妇女们呆在家里生产家庭所需要的布匹,男人们出去照料庄稼,男耕女织,村与村之间最好不要相互来往。
明初不同于元代以货币财政管理为核心的特点,而是以实物征收为主,带有明显“原始性”特征的“赋役财政”。
商业是不可能停下来不发展的。
江南对于刚刚经历战乱的新兴政权来说,无异于一笔最稳定的财政支持。
虽然目前朱标对于弟弟们属于生态位上的绝对压制,但兄弟们都长大了,各有各的心思,再也不向以前一样了。
但农村生活的现实与他想的大相径庭,女子也得下地干活,才能保证收成,至于织布什么的则是要有更加年老的女人完成,或者抽出一段时间再白天进行织布。
虽然老朱非常赞扬静止不变的自给自足的事情,但他对于商业也有一些基础认知的,也给商人一定的自由度,从事少数几种朝廷垄断商品之外的物品的收购,转运和出售。
每当发生价格争议时,要由地方官员来确定一个公平的市价。
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首屈一指,在文化地位上也占据绝对优势。
为进-一步保护消费者,他规定商人只能使用标准的度量衡工具,必须做到货真价实。
尤其是老朱强硬的态度,就是你们全都别惦记这個位置,就是你们大哥坐的,你们好好再边疆拱卫皇室就行。
然后送到户部来,老朱会时不时的看一看当地的物价是否有突出表现,一旦有必定要重点关注。
明初政治中心恰好同经济重心基本重合,使得朱元璋可以直接对江南财赋进行有效管理。
天子最先从淮西起兵,依靠此地人力财力出兵江左,攻占太平,渡江攻取应天、镇江、宁国、广德等地。
从长远看来,江南文化地位也占据绝对优势,江南人必然会很快在统治阶层占据优势。
天子开科取士后,为阻止苏松江浙为主的“南人”完全占据科举名额,现如今已经停下科举,改用察举。
因为这些人有权有势后,便会掌管他们所在城市的一切,官职、收入、消费。
他们明晃晃的全成了古代的贵族,利用一切的手段来剥脱周遭人,这是最为皇帝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等到老朱一死,这些人便不可避免的发展起来,以至于把经济活动直接扩充到海洋贸易。
江南富户的经济来源,大多都是从工商业上赚来的,农业多是固定的,就算是徐阶那种,也不是一下子就拥有十万亩土地的。
这便是胡惟庸此时内心的想法。
毕竟你太富裕了,陛下是会惦记的。
最为重要的是胡惟庸此时就跟朱元璋是一条心的。
江南又不是他老家,陛下爱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
他想要让许多人上贼船,保住自己的丞相位置,又不是想要联合起来推翻老朱的统治。
这个想法,胡惟庸自己个都不敢想。
论打仗,他根本就打不过老朱。
更不用说那么多的骄兵悍将,凭什么听他一个人的?
指望着给他当小弟的那几个侯爵,胡惟庸都不觉得他们能击溃徐达等人,连李文忠兴许都打不过。
叛乱,他目前是真的没有想过。
皇宫的大门他都攻不破。
因为胡惟庸是熟悉老朱的。
他在老朱手底下当了很多年的官,才一步一步爬上来,当上大明帝国的二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些难缠的对手诸如张士诚、陈友谅、王保保以及更加难缠的蒙古人都败在朱重八的手里,他一个淮西小吏真的不是对手。
胡惟庸更是理解朱元璋的执政理念。
天子要恢复和发展小农经济。
江南的大地主们自然是要遭到打击,最好让他们也全都变成小农,更多的财富收归大明所有。
在这一点上,胡惟庸是支持朱元璋的。
因为朝廷真的是没钱。
穷啊。
就得多搞钱。
钱不会凭空产生,只能快速的从别人手里掠夺。
打压江南的大地主是最快的方式。
同时开办青楼,让那些富商们前来消费,也是天子给他们主动奉献的一条道路。
结果他们不给面子,要不是夜秦淮横空出世,这帮人早就被老朱想法子给记在小本本上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