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谁来书写
用户3925670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2章 谁来书写,月明秋水,用户39256703,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12章 谁来书写
风霜雪雨,物换星移。月落日出,涛走云飞。
若干年之后的一天夜里,赵昭婷的思绪,恰似那天马行空,难言行止:这样的一个夜晚,多半又是难以入眠的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或许,我不能再作自欺了。那样的一个梦,那样的一些感慨,那样的一些思绪,一直都在反复地出现,就会是自有道理的。如果真能够忽视和忽略的话,这几天,她们也就不会不请自来了。既然是这样,又有的是时间,倒不如再次梳理一下,条分缕析一番,再作定夺。
嗯,这一刻,首先需要明确的,应该就是,由金陵城附近的初宁陵为起点,有一条时间的长线,是延伸向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东晋末年的。在那些个梦里,我时常能够见到那个与我同名同姓的赵昭婷!东晋末年的那个赵昭婷,耳闻目睹了一个王朝的衰亡,其后,又亲历了南朝宋开国之君刘裕的壮志未酬、抱憾而去。这一切,似真似幻,大概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那前世了吧?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金陵城光复之前,我是到过初宁陵的,因此,那样的一个梦,未必就尽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至极。不过,东晋末年的那赵昭婷的故事,时常是以蜀汉后主托梦为开头的。然而,后主身边的那位侍女,似乎又未必就是赵昭婷。这样一来,就要继续向前追溯了。如果时光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的话,那么,就在那样的一幅画卷之中,我似乎又能够看到,蜀汉后主身边的那位侍女,更像是一个配角。在整个故事之中,另有一个叫赵欣宇的姑娘,她身为蜀汉锦官主管,亲历了蜀汉的衰亡,甚至,她也曾经力拼过,抗争过。
如此说来,魏末晋初的那样一段故事,她更应该是第一女主!离开了她的视角,数十年间的那一幕幕,似乎也就无从展开、无法呈现了……
或许,即便是二十世纪的我,囿于自己的智力、理性、视角,进而就有“盲人摸象”之嫌了。
茫茫时光,就算真有那些记忆的信息,也未必就会完完整整、原封不动地传于后世的某一个人吧?也就是说,“分身无术”也并不是绝对的?
嗯,如果把眼光放得更为开阔些,对浩渺时光中的那一切,多几分宽容之心,事情会不会就更易于理解一些呢?
有些事情,我们一时也解释不清楚,不足为奇,然而,我们也没必要否定它们也存在过吧?
如此说来,倒不妨先搁置那些疑惑,先把蜀汉末年那赵欣宇的故事,先好好地梳理一下,倒是不无裨益的了。因为,如果没能够先把三国时代的事情弄清楚,东晋末年的那一段故事,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过了自己认识上的这一关,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可以着手了:比如说,先勾画出一个轮廓,然后,再把那些事情,一幕一幕的,缓缓地道来。
再过一些时候,准备好笔墨纸砚,也就可以动手了。
最近这些年,也发生过一些事情,甚至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慨。
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这些从旧时代过来的人,除了那种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的感觉,真的就只能够徒呼奈何,无能为力了吗?
前面的道路,一时看不清楚,一时不知何去何从,似乎也不足为奇。我们所要做的,或许只是静下心来,在茫然四顾之后,再选择一条自己觉得会走得通的路。在这种情况之下,回眸、回顾、回首一下,是不是也很有必要呢?
为此,有人喜欢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那所谓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也不无道理吧?
既然是这样,我可能的前世之一,也就是那赵欣宇的故事,是不是也值得梳理、整理一番呢?
记得有一部“石头记”,开篇大概就是这样的,女娲娘娘补天所剩下的一块石头,也曾经因为自己无才可去补苍天而嗟叹,不过,后来,它的嗟叹倒是感动了那一僧一道,于是,他得以投入红尘。多年过后,他终于把自己在红尘之中的经历,刻写在了石头上,也就成了后世读者所能够看到的“石头记”的底本……
这样的开篇,自然不免带有某种神话色彩,不足以全信。不过,若从小说构思的角度来看,倒是值得借鉴一番的?就比如说,我梦中的那位赵欣宇赵姑娘,她在蜀汉末年的经历,也很难逐一考证,不过,她既然还能够托梦于我,自然也抱有这样的一丝希望,那就是,把她的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如果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出、体会出一些什么来,进而有所收获,也可以算作某种“功德”了吧?
换一个角度说,这些天,我对于那段梦境的记忆,也还算深刻。有朝一日,如果淡忘,甚至是完全记不起了,我多半也会追悔莫及的吧?
要说财富,我们平时说得较多的,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方面的财富了,像房子、车子、票子什么的。这方面的财富,我也不是没见过。只是,它们究竟又能够陪伴我多久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