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失街亭,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1章 失街亭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春,汉中山地上一支八万人马的大军向北推进。他们要北伐曹魏,光复刘汉,进行一次义薄云天的神圣之战。

汉中山地沟沟整整,坡陡谷深,道路十分难行。只见山上沟底不是车辆辎重,就是步骑人马,满山遍野,马嘶人叫,熙熙攘攘,十分拥挤。

然而队伍长而不乱,令行禁止,集散有序。只听:严鼓一通,步骑悉装;二通,骑兵上马,步卒结阵;三通,队伍前进!

队伍中还见色旗五面,指挥进退。色旗分别代表各种状况:见沟坑揭黄旗,揭水润揭黑旗,入林薮揭青旗,见野火揭赤旗。

军中旗鼓相应,行则鱼贯,立则雁行。

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队伍,他们的统帅,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这一年才四十八岁,正是壮室之秋,宏图待举。

此时他正坐在四轮车上。他的背后是一面帅旗,上书“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左右是两面彩旗,左书:“破魏灭曹”;右书:“光汉复刘”。两位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虎翼将军张苞执矛横刀,策马紧随在后。

推车使者罗安,年纪五十上下。他跟随丞相十几年,是一个称职的车夫。此刻在万马军中为丞相推车,更是精神抖擞。孔明纶巾羽扇,素衣皂绦,飘然而坐,却脸色庄重。他望着坡上沟下的千军万马,心事重重。

为了这次北伐,他精心筹划、准备了好几年。建兴三年,为解后顾之忧,他曾亲率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平了南中。之后又是积谷练兵,调整军务,上表出师,这才有了今日八万大军的北伐。

汉中今春干旱无雨,干涸的土地一片荒凉。大军过后,沙黄土就被碾成一层薄薄的粉末,北风吹来,立刻卷起漫天的烟尘,把大军掩没在无边无际的尘雾之中,前看不到头,后看不到尾。

孔明羽扇一指,问道:

“前面是什么地方?"

随军长史场仪见问,急忙策马来到丞相车旁,拱手答道:”回禀丞相,前面就是沔阳,过了沔阳就是阳平关。再三天行程就到曹魏的前线,可以与敌交战。“

杨仪也是年近五十的文臣,职授绥军将军,一向才干出众,办事干练,孔明特地把他调到军中担任长史。

出征以来,军务节度,粮袜调拨,被他理得有条有序,一清二楚,未见半点差错。孔明对他十分赞赏。

眼下孔明只是挥扇--指,随便问问,他就答得这样详细,更使孔明心里满意。

”杨长史,故骠骑将军马超墓地就在沔阳,不知离这还远不远?“孔明忽然想起了故人。

”是的,马将军的墓离这不远。马将军是章武二年去世的,享年仅四十七岁。“杨仪回答得更详细,并为马超早逝,脸上显出沉痛之色。

孔明曲指一算,马超逝世竟有七个年头。不由长叹道:”想当年马将军一家二百余口,被曹操所诛将尽。将军挂孝起兵,杀得曹贼割须弃袍,吓得曹兵闻声丧胆,当年威震潼关,何等英雄气概。未料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竟成千古遗恨,真是可悲可叹!"

当即传令,兵到沔阳暂驻一日。又令马超从弟平北将军马岱挂孝。他要亲自祭墓。

马超墓地处河阳城北山坡之上。将军墓荒废已久,日久未修,已经沦成一片平地,好似无主之坟。只有一块石碑孤零零半掩在枯草之中,墓碑上却书:“汉嫠乡侯骠骑将军马超墓”。

孔明见状,只感内疚。将军生前立下丰功伟绩,死后连一个象样的墓园都未能为他修建,真是亏待了英雄之灵。但是眼下北伐在即,连活人都照应不周,实无财力为将军建造墓园,只有暂且委屈将军了。

“维大汉建兴六年三月初五日,武乡侯、丞相诸葛亮,谨陈祭仪,亲祭故骠骑将军马超。.... "

孔明亲读祭文,才念了一句,挂孝跪祭的马岱就泪如泉涌,放声痛哭。身后陪祭将士,也都一片唏嘘。

孔明更是百感交集。回想入川之初,主上英明,卧龙凤雏相得益彰,五虎上将各独当一面,真是龙云济会,群英一堂,一派繁华景象。到如今,先主驾崩,凤雏折翅,关羽走麦城,张飞丧阆中,黄忠、马超相继逝去,能征善战的良将只剩下白发皓首、年近七旬的老将赵云了。

想到此,孔明心里不由一片空虚。此番北伐,到底有几分把握,能否一举战胜魏军,占领关中,收复长安,实未可知。

念罢祭文,他又不禁回头扫视身后的各部将领。只见老将赵云以下,还有镇北将军魏延、前军都督张翼、牙门将王平、安汉将军李恢、副将吕义、车骑将军刘琰、右将军高翔、奋武将军马忠、抚戎将军张疑、平北将军马岱、到将廖化、扬武将军邓芝、前将军袁林等。再后面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将。

参军马谡以下,是长史杨仪、行参军向朗、从事樊岐、典军书记樊建、令史董厥等。

左右护卫使是关兴、张苍,他们分别是关羽、张飞的儿子,连这两个才成年的大娃娃也都随军出征了。

连年征战,损兵折将,蜀中良将所剩无几,所丧精英不下三分之一。这都是几十年之内所收揽的四方豪杰,不是一州--郡所能集成的呀!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三分之二,将来靠什么人去破魏灭曹,光复汉室呢?

众部将肃立在马超墓前,迎着朔北的寒风,目不转睛注视着他们英明无比的统帅,心里涌动着建功立业的欲望,大家齐喊:

“但听丞相调遣,灭曹兴汉,为马将军报仇!"

孔明见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也激动地拱手连连致敬。

参军马谡见机趋前禀道:

”六军将士,有不少是新征士卒及轮调前来的兵将,他们都想见见丞相!"

原来平南之时,孔明知战事才开始,北伐更非短期之事。所以蜀军总数十二万,未敢尽用,只用八万,其余四万作为留守、更替的预备部队。

此次军中除了四万轮换来的兵将之外,还有许多是南中之战折损后所补充的新征士卒。有许多人只闻丞相英名,未见丞相其人,他们都想一睹丞相风采,

马谡是个注重士气,讲究声势的参军。平南中之时,他曾向孔明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攻战为下。

孔明采纳他的建议,战、抚并用,七擒孟获,使南中彻底臣服,为蜀军北伐解了后顾之忧。.. 他的话孔明很爱听,但是教他检阅人马,接受将士们的欢呼,孔明觉得似无必要。

马谡见丞相不为所动,又细声道:

“此次出征,除了朝中人有异议,军中也有厌战之声。丞相阅兵,宣扬光汉复刘大义,很有必要。”

孔明知朝中有异议,指的是太史谯周说的“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之议。然而军中也有厌战之声,他却未曾听闻。

长史杨仪见丞相沉吟,也禀道:

“丞相德高望隆,六军一见丞相风采,必定群情高涨,士气大增。”

孔明并不相信自己有此魔力,见一次面就能鼓舞士气。但他也想看看六军将士,不论是多年征战的生死兄弟,或是新征来的蜀中子弟,他都想和他们见见面、说说话,他担忧北伐归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或许就要为国捐躯,见不上面了。

杨仪见丞相点头,立即传令,六军结阵,列队迎接丞相检阅。孔明急忙制止,挥扇说道,将士们长途行军,已经非常疲惫,就不必布数组队劳累六军将士了。让他们都回营,他自己坐着小车到各营转转。

杨仪如谕传令,各部将遵令各自回营。

六军将领散去后,孔明身边只剩下左右护卫使关兴、张苞和长史杨仪。推车使者罗安扶孔明上车后问道:

“相爷,八万大军,连营几十里,相爷要从哪个营盘看起呢?"”你说呢?你是推车使者,你把丞相推到哪个营盘,丞相就从哪个营盘看起!“孔明上车坐稳之后,就微笑回答。

”这。....“罗安吞吞吐吐,望一眼神色严肃的长史杨仪,又说道:”我们竹的子弟,大多都在右将军高翔营中,他们都是新征来的乡亲,大多数都没见过相爷,你看。.... "

“你也想检阅你的乡亲?”孔明听了哈哈大笑。

“罗安,军中从来前后有序,上下有别,你怎么可以向丞相提出这种要求!”杨仪急忙制止。

高翔的营盘在队伍的末尾,而且高翔还是个偏将。怎么可以让丞相越过许多营盘,先到一个偏将营中巡视呢。杨仪瞪了罗安一眼,又对丞相拱手禀道:

“请丞相先到赵云赵老将军营中吧!"

”哎呀,不过随便看看,又不是摆班听点,讲究什么上下座次呢?“孔明对长史扬扬羽扇,又对罗安道:”就听你的,先到高将军营中,看看你的乡亲。“

罗安得意一笑,操起车把,就往高翔营中推去。杨仪只好遵令,关兴、张苞急忙上马,紧跟在后。

蜀军营盘都按行军途次结寨,正如杨仪所说,高翔是个偏将,他的营盘在队伍的末尾,离此还有好几里地呢。孔明一行,还得往回走许多路,才能到达。

路过赵云营寨,只见赵云已率本部人马列队营前。众将士一见丞相车到,齐声欢呼:

“丞相英明,百战百胜!丞相英明,百战百胜!丞相神威,所向无敌!"

到了魏延营前,也见人马早已列阵,齐声欢呼。孔明向前望去,各营人马也都结阵营前。他的车子一出现,立即欢呼之声此起彼落,声入云霄,长久不息。

”不是说了,不要兴师动众,劳累六军吗?为何不听军令呢?“孔明不满地望了杨仪一眼。

”这是六军将士爱戴丞相的自发举动,群情难却呀!“杨仪见责,并不惊慌,反而十分激动。

孔明面对这样的欢呼,只觉心情沉重。将士们对他如此信任,此次北伐若是不能成功,那真是愧对六军了。

”立即返回中军,召集各部将领商议进军之策。“孔明兴味索然,马上改了主意。

杨仪这才感到现在最要紧的事,还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制定如何破敌的谋略。

2

六军将领、副将,以及所有九号将军和文职军吏都被召来参加这次会议。宽敞的中军帐,加设了许多座椅。

众将摆班而坐,个个精神饱满。

孔明见众将坐定,就起座拱手道:

”亮受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深感光汉复刘,时不可待。此次出征,承蒙皇上思准,众位协力,已成大势。然而北伐面临强敌,胜负难定。进兵之策,还欠周全。今请各位将军,出谋献策,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定大计,以图破敌。“

不料、孔明话音刚落,众将都齐声回答:"丞相雄才大略,早已成竹在胸。我等但听调遣,定能百战百胜。“

孔明不由脸色一沉,深感不安。虽然他对此次北伐的作战方略,反复作了精心策划,甚至连行军路线和攻城夺地的战术细节,也都作过细心的安排。然而智者千虑,难免一失。众部将只依赖统帅凋兵遣将,自己不动脑筋,凡事不持异议,这将使统帅者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和疏漏。他真希望有人对他的方略和战术细节提出异议,甚至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不管他的意见对不对,可行不可行,他都愿意认真听听仔细研究。

可是他的德望,他的雄才大略和百战百胜的伟大天才,实在令人敬佩,他的每一句话都令人信服。

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火烧赤壁,借荆州,取西川,定汉中,平南中。二十余年来,以弱战强,以少胜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对他的战略战术,谁还能有异议呢?谁的智能还能超过料事如神的丞相呢?

众将领已经形成一个信念,那就是:听丞相调遣,就是胜利。不听丞相的话,不依丞相计,就可能失败。

中军帐内,大小将领都说不出不同的作战方略来,对丞相的计划也看不出有什么漏洞。他们一向都是听令丞相调遭,斩关破阵,攻城夺地。对丞相的方略有什么缺陷,连想都不愿去想。

孔明只好望着镇东将军赵云微笑致意,他想请这位白发老将开个头。

赵云会意,就微笑说北伐大略想必丞相和谋士们谋划已久,该不会有何不周之处。大战在即,就不必再费口舌。他认为众将只要踏实执行丞相的将令,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这不是他在众将面前阿谀奉承,讨丞相的好,而是他的肺腑之言。

想当年,他保先主刘备东吴招亲,军师孔明给他三副锦囊。他单枪匹马,依计而行,刀斧丛中,万无一失。教那诡计多端的周都督,陪了夫人又折兵。他跟随丞相二十余年,经历大小七十余仗。丞相用他,得心应手;他依丞相计而行,也从不落空。军中称他是“常胜将军”。他和丞相可以说是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赵老将军言之有理,就要与敌相接,还请丞相发令,调遣各部人马分路进兵就是。”长史杨仪也觉得,临战再与众将商议进兵之策,没有必要。

“既然众将没有异议,就请丞相发令,兵贵神速呀!”参军马谡也催孔明不要浪费时间,他觉得丞相这是“谋而不断”。

众将立功心切,也都纷纷请求丞相发令。

孔明虽然召集众将商议进兵方略,想听众将有何异议,这是他办事谨慎的一贯作风。但对自己谋划已久的战略也深信无疑。现在他见众将也是一片赞同之声,就更加相信自己的谋略正确无误了。

他又扫视一遍帐下的大小将领,把手伸向令简,就要拨令箭发令进兵。

“且慢!”帐中忽然有人大叫。

这一叫,声惊四座。众将循声望去,说话的是镇北将军魏延。魏延身长八尺,脸如重枣,声若洪钟。他在蜀军中的地位,是与赵云相当的“镇”字号将领。加上勇猛过人,屡建战功,又善养士卒,在蜀军中很有威望。但他秉性高傲,瞧不起旁人,与众将多有不合。

孔明见魏延有话要说,就收回发令的手,羽扇一微笑道:“魏大将军有何高见,快请讲呀!"

魏延起座出班,在孔明面前深深一躬,大声对众将道:”听说咱们的对手,是曹魏的安西将军夏侯璪。他是曹操老贼的女婿,怯弱又没有智谋,从来未经大战,凭着裙带关系督军一方。对这样的无能之辈,我们可以出奇制胜。“

长史杨仪---向与魏延不合,听他口出大言,十分反感,就追问道:

”不知魏大将军有何妙策,可以出奇制胜?"

魏延不与杨仪理会,只是面对丞相,正色道:"给我精兵五千,载五千人马的粮秣,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到子午道后向北,不过十天工夫,就可以到达长安!"

“从子午谷进兵?”孔明听罢大吃一惊。他知道子午谷乃险绝之地,人马根本不能通行。而且峡谷百里,孤军深入,实是一步险棋。

“如果魏兵先在子午道设伏,将军的人马定然有去无返!”杨仪听了马上否定。

“不怕,夏侯璪这小子听我魏延杀到,根本不敢迎战,更不用说派兵设伏,必定弃城逃去。长安城内只有御史和京兆太守之类的一些文官防守,更不是魏延的对手!”魏延信心十足地说。

“就算将军可以杀到长安,可是你带去的粮秣早已用尽。到了敌人腹地,人饥马乏,军心不稳。夏侯璪一旦与魏军的援兵会合,杀了回来,将军如何抵挡?杨仪又厉声反问。

魏延好像胸有成竹,看了杨仪一眼,又对孔明说道:”十天军粮用尽,横门粮仓和逃散百姓留下的粮秣,足够供应兵马。魏军援兵要到长安,还需二十余日。而丞相从斜谷出兵,也有足够的时间与魏延会合。这样,咸阳以西的大片土地,可以一举而定!"

孔明听了这个完全与自己的计划相左的方案,似是可行,又不可行,不由沉吟起来。

魏延见丞相不语,又进一步反证道:

“若从陇右大道进兵,魏军必定尽起关中之兵一路迎战。这样步步争城夺地,杀来杀去,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

这话就不是向丞相出谋献策了,而是全盘否定丞相谋划已久的北伐方略。

孔明虽然诚心征求众将的异议,但对魏延这样完全否定自己的方略,还是感到突然。

众将领都用惊异的目光望着魏延。杨仪更是气愤,你一介武夫,在丞相面前班门弄斧,已经不自量力,还敢口出狂言,否定丞相的方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就当众极不客气责道:

”你这是铤而走险,纸上谈兵,根本就行不通!"魏延这才瞪眼对杨仪喝道:

“杨长史,你带过几个兵,打过几天仗,懂得几条兵法,敢来教训魏延?"

杨仪虽是文职长史,也有将军之号。这些年来多少也打过几仗,懂得许多兵法,哪里受得了魏延如此当众奚落。他正要反唇相讥,孔明急忙喝住,也叫魏延回班坐下。这才轻声对魏延道:

”此乃非常之举,说是铤而走险也不为过。不可不多提一些疑问,多有一些假设。“

魏延见丞相郑重其事,并无轻视之态,就心平气和答道:”丞相有何疑问,有何假设,但问无妨!"

“将军此想,是即兴之说呢,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呢?”孔明领首笑问。

“当然是深思熟虑!”魏延肯定回答。

“将军可知魏军之中,除夏侯璪怯弱无能之外,还有多少能人吗?”孔明听了又问。

魏延--正,竟说不出来。

孔明只好自问自答,他说:

“魏军人材济济,谋士众多,战将如云。眼下数曹真、司马懿、满宠最杰出,乃是十分难得的帅才。以下还有张合、郭准、费曜、戴陵等,都是一些能征善战,可以独当一面的良将。兵法云:知此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若按魏将军所说,从子午谷孤军深入,倘若有人进言于山壁中以伏兵截杀,不但将军五千人受害,也大伤我大军北伐之锐气。”

这一席话说得众将心服口服,也把魏延说得无言以对。但他又感愤愤不平,以为这是丞相前怕狼后怕虎,不相信他的才干,轻视他的谋略。

参军马谡听了众人之论,忽然提醒道:

“丞相,魏将军之策虽不可行,但若魏军中有敢冒险者,也从子午谷袭我汉中,岂不是断我之后,危及成都?"

这一说触到了孔明的心病。此次北伐,蜀中虽然留下四万人马。但有三万驻在江州,由李严统领防备东吴及曹魏汉水以东治军。益州及汉中的大片地区,总共不过一万人马守卫。许多战略要地都无兵驻防,蜀中实际上是一座空城。

若如马谡所说,魏军有一支奇兵从子午谷入侵汉中,直取成都,蜀汉的天下就危在旦夕了。想到此,孔明立即起座对魏延深深一躬,拜谢道:

“若非魏大将军献了此策,给以提醒,孔明此漏,几成大错,将军实乃大将之才。”

魏延听了却莫名其妙,

孔明当即命令镇东将军赵云和扬武将军邓芝为偏师,分兵箕谷作为疑兵,扬言由斜谷直取郿城,一则防备魏军从子午谷袭击汉中,二则牵制魏军北援之师。

赵云、邓芝领命率兵投东去后,孔明又令魏延为先锋,亲率大军向北攻打祁山。

魏安西将军、雍凉都督夏侯璪,闻孔明分两路大军入侵,惊得面如土色,不知如何御敌。只下令聚集诸路军马,死守长安。雍州太守郭淮急忙劝道:

“孔明攻打祁山,必先西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督不可畏敌如虎,未经一战,退守长安,拱手让出关中大片土地。”

“孔明从北边杀来,赵云从西边攻来。本都督没有分身之法,不固守长安,如何御敌?”夏侯璪哭丧着脸嚷道。

郭淮见这位皇家驸马,饱食终日,一无所能,实是饭桶。便又赶紧教他,可速即提兵前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守城,一边上表告急,请朝廷派援兵,抵御箕谷赵云之军。这样不但长安可保,而且蜀军可破。夏侯璪听了顿觉有理,立即派人上表告急,留下郭淮镇守长安,自己提兵前往三郡御敌。

郭淮料他不是带兵打仗的材料,急忙又拦道:

“都督一统雍凉大军,应该坐镇长安节制各路人马才是,前往三郡守城备战的事,就交给郭淮吧!"

”胡说,本镇留在长安,岂不被你看是畏敌如虎。你给我留在这里,丢了长安,我要你的脑袋。“

夏侯璪瞪着---双金鱼眼,根本听不进郭淮的忠告。他以为守三郡、守长安都是守,不过一回,留下来反而被人看轻。

郭淮苦劝不听,只好让他去了。

告急表章传到魏都洛阳永宁官,魏明帝曹睿看后,便对尚书孙资问道:

”朕继位之初,曾问贤卿,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更不能允许三国鼎立。先伐蜀呢?还是先伐吴?卿曾答道:固守待变,可统天下。可如今蜀中未见有变,反而杀上门来了,这是为什么?"

孙资见问,不知如何回答,只作尴尬状。

他虽是秩比二千石的内廷尚书,却掌魏朝机密多年。当初明帝问策,他的回答并非毫无依据。他是对他所掌握的各国情势,经认真分析、长期思考之后,才得出来的最佳对策。

当初,蜀汉刘备新丧,国内又有以李严为首的刘璋旧部,和以诸葛亮为首的刘备新党,两个新旧集团明争暗斗,随时可能爆发内战。东吴文臣武将又处在新旧交替之际,也有许多内部矛盾,两国都有许多因素可能发生变乱。

而且魏国连年征战,国力也需要恢复。因此他当初认定,固守待变,实为上策。

现在孔明兴兵犯境,实属意料之外。眼前以蜀国人力物力而言,断无兴师动众之理。孔明这样违逆常规,穷兵赎武,其目的何在,真是不可捉摸!

孙资左思右想,难得究竟。只好随口应变,道:

“诸葛亮诡计多端,神机莫测。这会不会是蜀中空虚,他就来个以攻为守,虚张声势呢?"

“以攻为守,虚张声势?”魏明帝觉得不对。蜀军打的是“光汉复刘”的旗号,喊的是“收复故都”的口号。而且两路大军矛头所向,直指长安。这哪儿是虚张声势呢?

“依贤卿之见,现在是征调各路大军御敌呢?还是固守不动,以逸待劳,观其虚实?”魏明帝沉吟片刻又道。

孙资确实心中无数,也看不出蜀军虚实,不敢再乱设谋。就说自己才疏学浅,斗智斗勇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还请明帝设朝,群策群力,才能识破诸葛亮有何意图,定出破敌之计。

魏明帝准其所奏,次日就在太极殿请各位大臣议事。

太尉华歆率先奏道:

“不论是派兵迎击,或是固守不动,关中的兵马都必须有一个能攻善守,可与诸葛亮相匹敌的统帅。夏侯驸马夫经大战,绝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皇上应该另选都督,统帅雍凉诸路军马。”

华歆是三朝元老,又是曹魏的开国功臣。他是以国事论用人得失,并无个人私心,也不怕得罪皇亲国戚。所以,他的话音一落,就获得一片称许之声。

雍凉换帅已经达成共识,但是用谁取而代之呢?这又是牵动各方利害关系的话题,众大臣都在心里选择自己满意的人选。

“老臣以为应派大将军曹真,方可确保两京无事。”首先发表已见的是司徒王朗。他也是白发老臣,德高望重,对曹魏王朝忠心耿耿。他保举曹真,也是出于公心。

曹魏开国之初,就定长安、谯、许昌、洛阳、邺为五都。长安、洛阳都是京都之一,曹真是大将军,统领全国军马。王朗举曹真兼督雍凉,既可保两京,又能调全国兵马,他以为这是一个最省事的办法。

太傅钟繇却以为不妥。他认为曹大将军统制全国兵马,御西蜀,防东吴,又兼京都的保驾大任,绝不能出镇一方,顾小失大,本末倒置。

他愿保举一人,定能与诸葛亮匹敌,杀退蜀军两路兵马。钟繇也是三朝元老,魏明帝对他十分敬重,便倾身问道:"不知老太傅所举何人?"

钟繇知道自己一说出此人,就会有争议,就先借先帝之口定调道:

“当初文皇帝托孤,他是托孤大臣之一。一向为先帝所倚重,是一个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帅才。当初先帝还特地交代今上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魏明帝和众大臣都知道,当初先帝在崇华殿南堂托孤,有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同受顾命辅政。听钟繇说的那些话,大家都隐约知道他所保举的是什么人了。

钟繇也怕他还未提名,就被众人否定,急忙又说:

”能与诸葛亮匹敌者,唯有骠骑大将军、荆豫都督司马懿!"“不可!”果然不出所料,太尉华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沉着脸,摇摇晃晃踱到钟繇面前,颤声问道:

“老太傅呀,你怎么把高祖武皇帝留下来的遗训都忘了呢?”钟繇看他抖着嘴唇,摇着花白的脑袋,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急忙道;

“华太尉勿急,高祖武皇帝的遗训,老朽怎么敢忘呢?”原来曹魏王朝有一个众所周知,而又心照不宣的忌讳。司马懿,字仲达,乃河内温县人氏。年方弱冠,就被人说是非常之器。曹操闻其名,派人请他出仕。司马懿知汉运方微,天下未定,不肯太早择主而事,就以风痹之疾推辞。曹操求才心切,派人刺探真假。得知有诈,怒其不识抬举,就要擒来问罪,司马懿这才投在曹操帐下。

建安末年,他看准曹氏已成气候,就和陈群、吴质、朱铄结为四友,奔走于魏王太子曹丕左右。从此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有一天,不知是谁对曹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鹰视之能”,眼可观四路,耳可听八方,空有“大志”。此时曹操正怀“大志”,一听说司马懿也有“大志”,不能不惊。他观察司马懿为忌外宽,猜忌多权变,且有雄豪之态,就更加提防起来。

有一夜,曹操又梦见四马同食一槽,这使他更加惊恐。槽者曹也,这岂不应证司马氏要吃了曹氏吗?这还了得!

为了试验司马懿到底有无鹰视狼顾之相,曹操特地把他叫来,令他在前面步行开路。是时司马懿还是一个军前司马,曹操看他行出五十步开外,忽然大声叫道:

“司马听令!"

司马懿听了,觉得别扭。不知道曹丞相是在叫唤自己呢?还是叫唤别的军前司马。他立刻站定,回首看个究竟。但他做梦也想不到,这一回首竟给他终生带来麻烦,

曹操见了,立即惊得面如土色,原来他身子朝前不动,面向后直视着曹操,这只有狼犬才能这样回顾,此人确实有鹰视狼顾之相。

曹操想起那个梦,又证实了关于他的传闻,本想找个借口把他杀了,又恐用人之际,杀了一个贤才,使天下名士寒心,自绝招贤之路,只好留他一命。但他暗暗告诫儿子曹丕以及亲近之臣: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赋予兵权。

然而曹丕却是得助于司马懿之能,才谋得太子之位。曹操死后,他禅汉立魏,也得力于司马懿带头劝进之功。曹丕并不把曹操的告诚放在心上,不但赋予兵权,进位骠骑大将军,临终还请他做托孤大臣,并且遗诏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其中当然包括三公之一的司马懿了。

魏明帝曹睿虽然对他存有戒心,将他排挤出京都,只让他挂个顾命辅政的空名,但是还让他督荆豫二州军事。

”高祖武皇帝说这话至今有二十几年了。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些年来,也未见此人有何异志,反倒见其忠心,连文皇帝生前对他也十分倚重,咱们为什么不敢用他呢?"

钟繇认为,眼下蜀军大举犯境,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起用司马懿,只让他领兵御敌,并没有让他参与朝政,无伤大局,也没有什么后患,不过人尽其才罢了。

华歆见钟繇不以为患,反而十分赞赏司马懿的才干。就转身对王朗道:"太傅恐怕是被他的假象所惑,全然不知何为韬光养晦。司徒老大人,你同司马懿星是儿女亲家,你可不能糊涂呀!"

王朗也对司马懿多所顾忌,他倒不怕三马同食一槽、司马氏吃了曹氏,而是怕这个亲家安西功成,尾大不掉,回到朝廷参政,夺了他的大位。

司马懿才五十几岁,几经沉浮,历尽磨难,他的经历足以说明,不论明争暗斗,他的手段都十分高明。王朗和华歆、钟繇都是七十几岁的老朽,和这个年富力强的司马懿,不用较量几回合,都会纷纷败下阵来。

他不明白老太傅钟繇为什么会看重这样的人,为这个令人忌畏的人重掌大兵、重回朝廷大开方便之门。这简直是养虎遗患,既害朝廷也害自己。

“皇上,司马懿督荆豫二州之兵,防的是东吴和汉水以西李严的蜀军。近闻新城太守孟达与李严暗中来往。如果司马懿北上抵御孔明的蜀军,孟达趁机反叛,李严的蜀军渡汉水直扑洛阳,岂不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王朗这样说,虽是阻止司马懿领兵北上的借口,却也是实情。孟达本是蜀将,不得已才降魏,领新城太守,手下几万兵马都是他的旧部。此人反复无常,如果真如王朗说的那样,趁司马懿北上,荆州空虚,他趁机反叛,引蜀军渡汉水,那就会出现不堪想象的严重后果了。

王朗想给明帝和众大臣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他是从国事考虑,司马懿不能动。司马懿镇守的西南大门,也关系两京安危,他在那里同样重要。

朝议没有结果而散。魏明帝回到永宁官,又问孙资道:

”大臣所论,谁是谁非?"

孙资从头至尾随明帝参加朝议,大义凛然、大公无私的议论,令他钦敬。但他们背后的忌讳和隐衷,他也心中有数。

华歆是“曹魏篡汉”最得力的功臣,曹魏的兴衰,与他的荣枯生死攸关。司马懿若有篡位之心,他就首当其冲。他自然会不顾一切反对司马懿掌握机动之兵,节制全国兵权。

王朗保举曹真,既是出于公心,也是怀有私念。那是因为王朗儿子王肃的女儿是司马懿的儿媳妇,他既不敢过分亲近司马懿,而得罪权势显赫的大将军曹真,也怕司马懿功成回朝,挤了他的司徒之位。

钟繇不知是出于什么动机,这样抬举司马懿?难道他真的相信司马懿将来贵不可言?所以他现在就开始讨好,给自己的家族留下好处。

总而言之,各位大臣的主张,表面上都冠冕堂皇,背后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现在魏明帝叫他来评判谁是谁非,真是难死了他这个小尚书。他知道司徒、太尉、太傅乃朝中三公,位极人臣,又是三朝元老,根深蒂固。他们三个人,谁都不能得罪。

大将军曹真统全国之兵,是一个实权派,更惹不起。

司马懿是一条潜龙,也不能留下积怨。

然而皇上的问话是不能不答,他更不能在皇上面前,表现出毫无见地。

“启奏皇上,小臣听了各位的议论,以为所说的,各有道理!”他思索片刻,就这样回答。

“你这是真话呢?还是怕得罪权势,敷衍于朕?”魏明帝听他这样说,等于没有说,大为不悦,一针见血地反问。

“小臣说的都是真话,岂敢敷衍皇上。”孙资急忙跪地请罪。“既是各有道理,那就不用另选御敌统帅,各镇兵马原地不动了?”魏明帝听了他的话,就这样自问自答。

“皇上圣明!”孙资眼睛发亮,望着魏明帝,这才说出自己的主张:“臣以为暂且不动,只请曹真大将军兼御蜀将赵云的箕谷之敌,再看情势而动,大臣们就无话可说了。”

魏明帝沉思片刻,就令孙资草诏下旨,旨命夏侯璪抵御祁山,大将军曹真兼御箕谷蜀军,各兵马暂且不动。

他也不愿看到朝议争论不休,造成三公不和,使各种矛盾表面化。4

孔明率军取道陇右,攻打祁山。一路军阵整齐,号令严明,声势浩大,祁山魏军不战自退。

蜀军占领祁山之后,孔明令后军镇守祁山,左军屯驻兆阳,右军进据上圭。自率中军越过天水,直扑南安郡。

这是陇西第一重镇,西连天水,北抵安定。此郡壕深城峻,易守难攻。孔明令罗安推车亲自到城边周围看了一遍,就回寨升帐而坐,众将环立听令。

按照常规,丞相攻城,一向都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挑弱的先打。此次却不一样,捡硬的碰。众将知是用计,也不多问。

孔明令魏延、王平率军埋伏安定城外,又令马岱、廖化率军埋伏于天水路上,自率中军,日夜攻打南安。

南安郡太守杨陵见孔明连日攻城,心里暗自纳闷。人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今日相见,却是虚言。

南安郡兵强粮足,城池坚固,沟宽壕深,且有天水、安定两郡遥相呼应。蜀军远道而来,宜求速战;攻打南安,没有半年工夫休想得手。兵书上常说:攻其不备,避实就虚。孔明反其道而行之,实在令人不解。

陇西三月,已经春暖花开,夜里却还寒意袭人。杨陵披甲执剑,整夜都在城头督军守城,不敢有丝毫放松。他望着旋而拥来、又旋而退去的攻城蜀军,总觉得这里面有鬼。

他才四十出头,已任南安太守多年。这几年西北无战事,年年奉旨固守待变,寸功未立,苦无施展才能之机。此次蜀军犯境,而且重兵聚在南安,正是破敌建功之时,他不能错过机会。

这几天他总是夜间亲自守城,白日稍事休息。既不上表告急,也不向天水、安定二郡求援。他料南安凭着城固粮足,至少可以坚守半年,而蜀军根本就经不起半年的消耗。

守住南安,就意味着大败蜀军,这正是以逸待劳,事半功倍的好事。天就要亮了,蜀军白天攻城,完全暴露在无遮无拦的护城河下。一阵檑石,就可以将其打退,用不着他去操心。有几员副将坐镇守城,南安郡就平安无事。

杨陵一边这样想,一边从马道慢吞吞往城下走去。才到城门洞,忽听城外马嘶人叫,杀声阵阵。

他赶紧折身返回城头,他怕守城将士一夜疲劳,被蜀军乘虚而入。

天刚蒙蒙亮,放眼望去,城外却不是蜀军攻城,而是两军兵马对阵厮杀。魏军为首的大将金盔金甲,手提砍刀,骑一匹白马,率大军冲破敌阵,朝城下蜂拥而来。

到了城下,才看清帅旗上书“魏安西将军雍凉都督夏侯璪”。原来是夏侯璪都督亲率大军,来解南安之围。杨陵不敢怠慢,急忙开城,命令兵士打开城门放下吊桥,迎都督进城。

他站在城门洞里恭候,心里却怨:我这里并无告急求援,你来干什么呢?

夏侯璪进城下马,早有人替他牵马提刀。杨陵带甲跪地,却道:“多谢都督击退蜀军,解了南安重围!"

”诸葛亮号称八万大军,其实不堪一击!“夏侯璪眯着金鱼眼笑道。

话刚落音,忽见参军程武血人血马,一阵风似地冲进城门哭叫道:

”启禀都督,咱们中计了!"

原来夏侯璪只率二万大军来救南安,蜀军故意让过中军,让夏侯璪进城后,就把左军、右军后军拦在城外。一阵血战,魏军大败而逃,现在又把南安围得铁桶一般,水泄不通。

夏侯璪呈禀,立即惊得手忙脚乱,急急登城看了究竟。杨陵及南安众将士,赶紧尾随在后,簇拥而上。

黎明中,众人放眼四望。不过片刻之间,夏侯璪带来的援兵,就败逃净尽,无影无踪。只见城下尽是蜀军,众军齐喊:

“夏侯璪快降!夏侯璪快降。.... ""原来他们设下圈套等我来钻,我这是自投罗网呀!“夏侯璪不由惊叫。

杨陵这才恍然大悟,孔明为何要围南安,他们是为了钓夏侯璪这条大鱼!

”程参军,快修告急文书,命令天水、安定两郡兵马来救南安,保本督杀出重围!“夏侯璪急叫。

参军程武却站着未动,他望望夏侯璪,又望望城外齐声呐喊的蜀军,正色道:

”现在不但不能调天水、安定二郡兵马增援,还得命令他们按兵不动。“

”为什么?“夏侯璪把金鱼眼瞪得鼓鼓的,莫名其妙地望着程武。

程武是曹操最得力的谋士程昱之子。军中都知道他智能出众,谋略与其父相比,毫不逊色。然而现在中了诸葛亮之计,都督被困,南安危在旦夕,他为什么不思调兵援救,反而还要天水、安定二郡按兵不动呢?

在众人期待之中,程武说出了孔明的真正意图:

”都督,程武以为,诸葛亮此计不在都督身上,而是为了天水、安定二郡!"

夏侯璪还是莫名其妙,杨陵这时才完全明白。诸葛亮围南安,是为了引夏侯璪来解围,现在夏侯璪是为了迫天水、安定二郡出兵。

夏侯璪是他们的都督,又是皇家驸马,谁敢见死不救!只要天水、安定的兵马一动,诸葛亮就会乘虚夺了二郡。二郡。二郡一失,南安失去屏障,成了---座孤城,孤立无援,蜀军唾手可得。

这真是绝妙的三步棋!可悲的是,三步棋诸葛亮已经走完了二步,要是没有程武点出,他杨陵也看不出来,杨陵见夏侯璪还没有明白过来,也大声劝道:

“都督,南安城固粮足,最少可以坚守半年,都督不用担心。程参军所说极是,赶紧下书天水、南安,命令他们按兵不动,以保二郡!"

夏侯璪还是拿不定主意,城下蜀军齐声呐喊,吓得他心惊肉跳。

“都督,趁蜀军合围还有漏洞,赶紧派人下书,否则就出不去了!”程武急得大叫。

夏侯璪听到“出不去”,更是惊慌失措,结结巴巴道:

“你们看怎么好就怎么办吧,可不能害了我呀。..... "

可是派出去下书的人,-----都被蜀军擒获,这一招孔明早有防备。

孔明看了夏侯璪下达给天水、安定二郡按兵不动的命令后,连声感叹:中原多人才,不可轻视,连夏侯璪的手下,也有人能识破他的用兵之计。

当夜,孔明秉烛细阅夏侯璪之书,又模仿他的笔迹,重写了二份命令。再在帐下挑选二名机小将,叫他们依计而行。

安定太守崔谅,早闻蜀军围了南安,近日又闻孔明困了夏侯璪,十分惊慌。意欲发兵增援,寡不敌众,自投罗网;按兵不动,又恐南安有失,丢了夏侯璪驸马,朝廷问罪。

正犹豫不决,忽报都督使者投书到,崔谅赶紧请进,来者道是都督帐下小将裴绪。

崔谅看书,确是夏侯都督亲笔,命令天水、安定二郡火速派兵援救南安。

裴绪见崔谅看过书,还无出兵之意,也不催促,只是催要公文回执,以便向都督交令。

崔谅写了回执,盖了官印,不敢迟疑,立召众官商议。众官都担心不救驸马而坐罪,力劝太守出兵,崔谅还是未动。

又过了二日,却听天水已经出兵,崔谅不敢再等,点起人马离城而去,只留文官守城。

崔谅先向安定城外慢慢而行,他想让天水的兵马先到南安,以免他的人马孤军深入。

兵出安定不到五十里,忽然--声炮响,一彪人马拦在前面,为首者乃蜀军大将王平。王平也不打话,挥军掩杀过来。

崔谅大惊,知有不妙,急忙率军回头,急急往安定城逃去。才到安定城下,又见城上乱箭封来。蜀军大将魏延站在城头大叫道:

“吾已取了安定,崔太守何不早降?"

崔谅见安定已失,身后又有王平追军,知无退路,下马投降。孔明得报安定收复,心中大喜,也料天水郡近日可得。即令三军加紧攻城,以助马岱、廖化,水到渠成地智取天水。

忽然探马来报,马岱、廖化依计埋伏于天水道上,待天水兵马出城,趁虚欲夺天水,不料却是魏军之计,马岱、廖化反被包围,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天水也有人,识吾玄机!“孔明听罢惊道。

原来天水太守马遵也得夏侯璪所派使者所投之书,也怕朝廷追究坐视不救之罪,点齐人马,要出发。忽然帐下一人拦住马遵道:

”此乃诸葛亮之计,太守不可出兵离城!"

“此人是谁?”孔明急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末世来临,身边队友全是大佬

喜乐平安

纪元的黎明

家有小妖

在哈利波特学习魔法

奇怪的飞鱼

反派师兄,我家师妹都重生了

浩瀚海渊

萌妻来袭!冰山先生你别跑

谈毛线

涅盘重生:邪医归来后都颤抖吧

Y咏苼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