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章 遗恨五丈原,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7章 遗恨五丈原

1

建兴十二年二月,孔明倾巢出动十万大军,取道斜谷出征。

大军分为五路兵马。魏延、马岱为前部,吴班、吴懿为左路,王平、张疑为右路,姜维、马忠为中路,廖化、张翼为后队,李丰、高翔主运粮草。

大军出了斜谷关,直取渭南。夏四月,魏延、马岱夺郿城。此时,东吴都督陆逊,依约呼应,在合肥大战魏将满宠。魏军腹背受敌,人心惶惶。

司马懿见蜀军来势凶猛,而且兵力优于魏军,知不可战,但又恐蜀军渡过渭水,战线更长,难以抵御。便令全军抢渡渭水,背水修筑营垒,先占渭南战略要地,以图牵制蜀军。

魏军背水迎敌,众将都感不安。司马师带头问道:“父亲一向都是坚守险要,以逸待劳,消耗敌军锐气。今日为何不借渭水之阻,凭水防御。反而渡水,把大军置之险地呢?"

司马懿只是微笑不答。

”莫非父亲要在渭南和诸葛亮决战?“司马昭又疑问。大将郭淮、副将孙礼也有同感,都用疑问的眼光望着大都督。

司马懿这才说出自己的意图,他最担忧的是蜀军渡过渭水,从武功山向东进兵。那样长安三辅地区无险可守,确实令人担忧,所以他才不得不引军渡渭水,把蜀军堵在渭南。

他料蜀军见渭南有备,必定西往五丈原。这样两军只在渭南对阵,成对峙之势,各位将军只需坚守营垒,就没事了。

果然,孔明军到郿城,就令五路兵马在五丈原、散关、武都、木门、上方谷一线,连下十四个营寨,作为长久驻守的基地,步步为营,向关中节节推进。

魏军守在渭南,反而暴露出陇西大片空虚之地,无兵守险。

大将郭淮向司马懿进言,认为诸葛亮恐怕会避免在渭南交战,从陇西进军关中。应该先派重兵占据北原,以防蜀军东渡渭水西进。

郭淮之言,实是司马懿的一块心病。但因魏国南北受敌,分兵与二国交战,兵力严重不足。顾得了南边,就顾不了北边。司马懿也一样,顾得了渭南,就顾不了陇西。倘若孔明渡渭攻取北原,的确会使他乱了阵脚。

司马师却以为,渭南有魏军重兵对峙,孔明不敢转道陇西进取关中。孔明同样也担忧魏军破了郿城,进兵斜谷,直取汉中他的老窝。

司马昭也很赞同其兄的看法,他说孔明进攻关中,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打他的汉中?蜀中更是空虚,还可以一举灭了蜀国,掳回蜀主。

郭淮还有担忧,他说如果孔明只用一路大军渡渭,攻占北原,把他们的军队连接到北山,隔断通往陇西的道路,陇西大片土地,就会不战而失,魏民和西凉人就会自动归顺蜀汉,以后要收复就难了。

司马懿知郭淮之忧,不可不听。郭淮长年担任雍州刺史,对陇西得失利弊十分清楚。便当机立断,派郭淮、孙礼回渡渭水,去守北原。

孔明的中军帐就在五丈原,众将见司马懿屯军渭南,陇西空虚,就请丞相改道东渡渭水,从北原攻进关中。

孔明心里明白,眼前之势,蜀军不过略有优势。改道东渡渭水,从北原进攻关中,魏军首尾不能相顾,长安就暴露在蜀军面前。但是蜀军西去,汉中空虚,魏军如果大举南侵,蜀中也同样临危。

这样一文,北原显然就是一个焦点,魏军守不守北原,蜀军攻不攻北原,都是干系两国安危的举动。

孔明沉思片刻,就令杨仪展开渭水流域地图,仔细研究起来。次日升帐,孔明宣布,经过周详考虑,准备听取众将之议,东渡渭水,攻取北原。

孔明令魏延、马岱一路大军为主攻,以吴班、吴懿、王平、张疑二路大军为副攻,合兵六万,进取北原。留姜维、马忠,廖化、张翼二路大军坚守五丈原和郿城,以防渭南的魏军趁虚偷袭汉中。

分派已定,魏延、马岱领命而去,准备木筏,渡水进攻。吴班、吴懿、王平、张疑却被留下,孔明又授密计,木筏渡水之后,不可登上西岸。但等魏军援兵来时,也不与交战,只是顺水漂流而下,在渭南登岸。焚烧渭南的魏军船只和营寨,围歼惊慌溃逃之敌,司马懿可擒。

众将此时方知,原来这是“声东击西”之计,丞相攻打北原,意在围歼渭南之敌。

这时魏军大将郭淮、孙礼率部回渡渭水,日夜兼程,登上北原,立寨未稳,就见蜀兵铺天盖地杀来。

郭淮见蜀军主将乃是魏延、马岱,就对副将孙礼说道:“魏延勇猛无敌,他在这里出现,说明蜀军主力来了。正如所料,孔明要从北原直取关中。赶紧派人到渭南告急,请大都督立派援兵,否则北原失守,关中危矣!"

孙礼一向佩服郭淮料事如神,今见这阵势,自然更加信服,就要派人冲杀出去,求请援兵。

郭淮却不准,他要孙礼亲到渭南请兵,他担心大都督被他二个儿子左右,误了大事。

孙礼领命,拼死杀出重围。上路之时,又见渭水之上,数不清的蜀军从对岸渡水而来,他就更信郭淮所料,快马加鞭,顺北岸飞驰而去。

司马懿闻讯,却不敢贸然出兵,他怕孔明又在要什么花招。

司马师、司马昭都指出,蜀兵西去渭南空虚。可以挥师向南,破了郿城,越过斜谷,直取汉中,掏诸葛亮的老窝,教他得不偿失。

司马懿早已探明诸葛亮用魏延、马岱、吴班、吴懿、王平、张疑三路大军,六万人马渡渭攻打北原,而对面的郿城、五丈原也是兵力充足,戒备森严。

这次绝不是孔明又在玩空城计。渭南并不空虚,还有姜维、马忠、廖化、张翼的二路大军,四万人严守。

魏军总数八万,郭淮带去了二万,渭南只剩下六万,六万大军要破四万蜀军也非易事。

孙礼见大都督听他告急之后,只是沉吟不语,稳坐不动,未见有出兵援救的意思。急忙又说:

“郭将军再三交代,--定要转告大都督,假如北原失守,六万蜀军杀向关中,如入无人之境,长安三辅之地,危在旦夕。”

司马懿听了大惊,郭淮此言不是危言耸听,孔明之所以这样用兵,他的意图是想用四万人马把魏军牵制在渭南,而抽出六万大军直取关中。

情势危急,容不得多疑,他立刻抽出三万人马,由二个儿子率领,火速回渡渭水,向西增援北原。

此时北原守将郭淮,被魏延、马岱困在营寨,但见蜀军日夜攻打,却未曾破寨。郭淮心里也疑问,何以六万蜀军大举进攻,破不了二万北原守军呢?只知其中有诈,却又不知孔明耍了什么花招。

还在渭水过渡的蜀军吴班、吴懿、王平、张疑二路大军,见司马师、司马昭率军从北岸陆路来援,就纷纷返回木筏,顺水飘流而下,不用一日功夫,就到渭南之岸。

此时正好天黑,四将令众军火速登岸,军中早备易燃柴草,但见魏军船只和营寨,放火就烧。

司马懿派出三万援军之后,心里总觉不妥。二个儿子去后,副将孙礼留在身边。他问孙礼,郭淮二万守军,如何能敌蜀军六万之众,恐怕援军到时,北原已经失守。

孙礼急忙告知,他来的时候,蜀军还有二路人马正在渡河。现在大都督派出去援军,正好可以挡住还在渡河的蜀军。

司马懿听了,又觉奇怪,蜀军渡河,为何慢吞吞的,全不知“兵贵神速”呢?

正猜疑之际,忽报后营起火。司马懿顿时面色大变,惊叫:

“咱们中计了!"

孔礼还是不知何故,司马懿急令三军集结,不许溃散,以一挡十,死守营寨。

但是四面火起,杀声阵阵,蜀军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杀来,魏军溃不成军。

孙礼急护大都督上马杀出重围。众虎贲舍生忘死,好不容易护着大都督杀到渭水岸边,但见船只已毁,无法渡河,到处都是蜀兵,不知往何处逃窜。

此时天已大明,他们且战且逃,跑了一夜,发现逃到一处密林。众人惊魂未定,又见一队蜀军杀来。为首的是廖化、张翼,众将急忙迎战,司马懿拨马便走。

廖化认得司马懿,拍马挥刀直取过来。司马懿着慌,没了主意,只好绕树而转。廖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树上。不想用力太猛,砍得大深,拔了许久,才拔出刀来,却已不见司马懿人影。

林中寂静无声,众将士也都不知杀到哪儿去了。廖化向东追了一程,还是不见司马懿踪影,只好回马。但见一路都是尸体、马匹和被扔掉的兵器。到了那棵树旁,竟拾到司马懿落下来的一顶金盔。

廖化用刀挑起,回营报功。

2

司马懿躲过廖化那一刀,只丢了头上的金盔,却保住了性命,紧紧向南逃去。

不料惊魂才定,又见一队人马拦在前面。司马懿四顾左右,身边战将不过十余骑。心想完了,今日必定命丧渭南,新无生路。

不料对面为首的将领,并无冲杀过来,反而下马跪地参拜道:

“大都督受惊了,征蜀将军秦朗奉旨前来助战。”司马懿还是不敢相信,抬头再看军前旗号,写得明白。同来的还有夏侯渊的四个儿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候和等。他这才放心,果然是朝廷派来的援兵,真是来得太及时了,否则渭南之军不保,连他这个大都督也难逃诸葛亮之手。

“来了多少人马?”司马懿急问。

“二万!"

原来魏明帝得知诸葛亮兵力优于渭南魏军,便急派援军,但因南边战事未了,所以才给二万步骑。秦朗以为司马懿嫌少,司马懿并不嫌少,有这二万生力军,他还有救,渭南之营不但不会被摧毁,还可以在这时有所突破。

他急令秦朗率军北进,收集残散兵力,再立营寨,以固军心,

果然那些残兵一见魏军旗号,纷纷投来,收集起来也有万余。未久,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也率军回到渭南,合兵一处,却也有六万余众。

原来他们兵到北原,但见蜀军不战自退,都上了木筏,顺流而去。兄弟俩知是中了调虎离山之计,急忙回救渭南。但是陆路不如水路快捷,等他们赶回渭南,魏军已经惨败。魏营已被夷为平地,粮草器械不是被烧,就是被抢一干二净,遍地都是伤残的士卒在悲声呼救。

众将不由呆立,失声痛哭。

司马懿闭目哀叹,说是他失察,中了奸计,渭南之军几乎覆没。好在秦朗带来大量粮草,渭南残军才不至于挨饿。司马懿命令众军重立营寨,严加防守,从此无令不许出战。

蜀军大获全胜,斩敌万余,缴获马匹、粮草、器械无计其数。

孔明见大军奋战一 E 一夜,人疲马乏,而且魏军援兵又到,就让杨仪传令收兵。

次日,五丈原大营设宴庆功。众将更服丞相神机妙算,都称首战大捷,丞相应记第一功。

孔明连连谦让,认为还是筹划不周,有了疏漏,让司马懿跑了。他取出廖化捡来的金盔,展示在众将面前,十分遗憾地说:

“没有取来他的首,只是捡来他的金盔。”

众将接过金盔,传看稀罕。却都称道,今日得他金盔,来日必定取他首级。

孔明并不乐观,此次声东击西之计,本料司马懿难逃此劫,不想秦朗的援兵突然从天而降。现在更令他担忧的是,魏军能从南边调来二万步骑,说明魏吴之战,局势已经缓和,兵力可以北调。这样他与司马懿的较量,就不是一朝一夕能有结果了。好在他早有准备,三年以来,不断向斜谷搬运粮草,斜谷粮仓充实,至少可以支持十万大军半年之用。

但是半年之内,若是不能打败司马懿,又怎么办呢?难道又要无功而返么?

为长久计,现在只有分兵屯田,就地取粮。然而他的十万大军,现在是驻在魏国之地,蜀军要屯的田,也是魏民之田。虽然他一向宣称,普天之下,莫非汉土,而且对魏民也十分爱惜,不许蜀军扰民。但是占人家的地,屯人家的田,总是不能让人愉快接受。

庆功宴散席之后,孔明就把杨仪、李丰、高翔留了下来。他要向这几位专司军务、粮草的将军请教,如何才能使蜀军与魏民杂屯其田,相安无事。

杨仪认为,陇西、渭南地区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早有大片田地抛荒。丞相只需运来粮种,分给魏民播种,百姓就会感激不尽。收成之后,与其分成,就可得不少粮草,何需分兵屯田。

李丰、高翔也觉得分兵屯田,分散兵力,不宜战事,而主张用武力强征。从来都是谁占地盘,谁收粮赋,对老百姓不必心慈手软。

孔明摇头不许,从来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魏民更应该抚养,不可掠夺。

杨仪听了这话,便进言道,丞相既为长驻之计,就要调出部分将佐,专司郡县屯田事务。也将魏民纳入蜀汉之制,受蜀军保护,纳蜀汉钱粮。军民同屯,计利分成,可得民心。

孔明听了拍手赞许,就令李丰、高翔二将与杨仪一同商议,精确统计田亩,作出规划,拟订完善的公约,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

几天之后,三位将领就把屯田计划制定出来。孔明看过,只在蜀军与魏民分成的公约上作了一些调整,让利于民,就批准了他们的计划。"屯田令“发出之后,正是秋粮播种季节,孔明更是放心不下,不知各部分兵屯田的实施情况如何。他怕误了农时,今秋得不到粮草,又要退兵!

他料司马懿大败之后,再不敢轻举妄动。就令姜维、廖化二部,坚守五丈原和郿城,监视敌情,自己则和杨仪、李丰逆渭水而上,到各地视察屯田去了。

此时正是夏季五月,本来应是麦熟季节,可是渭水流域遍地荒芜,麦田里都长满了野草。正如杨仪所说,百姓逃避战乱,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没人去种这些田地了。

这里是吴班、吴懿的驻地,屯田令已下达十余日,为何也不见士卒们下地播种秋粮?孔明令长史杨仪把二将唤来,问个究竟。

吴班、吴懿听丞相到,急忙前来参见。

孔明还未开口询问,他们就诉起苦来:

”老百姓怕打仗,都不愿种地,把军队分给他们的种子当粮食煮了吃了,军队找不到农具,又没有畜力,所以也干不起来。“

孔明听了大惊,把种子当饭吃了,秋后粮草不继,老百姓可以逃亡,十万大军怎么办?

他只沉思片刻,就令吴班、吴懿二将,以兵器作农具,以战马作畜力,立刻把所有的荒地种上秋粮。老百姓没有种子,可以向李丰、高翔再领补发。军队要先动起来,老百姓安心了,也会跟上去。没有粮食谁都怕。老百姓也不愿意总是逃亡,给他们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他们何乐而不为?

二位将领遵命而去,孔明又继续北进,准备再看王平、张羲的驻地。

”丞相,我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不当问?“推车使者罗保胜忽然这样说。

”你问吧!“孔明头也不回,就爽快答应。

”丞相,我们竹的百姓,交不起钱粮,被官府迫得走投无路造反,杀头治罪;这里的百姓是魏民,他们不交钱粮,把军队给的种子吃了,丞相竟不怪罪!为什么自己的百姓还不如敌国的百姓呢?“罗保胜愤愤不平地问。

”这。.....“孔明一时回答不出来。他本来想说,这是争取民心。但是罗保胜如果再问,敌国百姓的民心要争取,自己国家的民心为什么不要了?他又怎么回答?

”你只管推车就是,这种事情给你说了,你也不懂!“杨仪见丞相面有尴尬之色,就责备罗保胜,为丞相解围。

不料,罗保胜竟顶撞道:

”我懂,我心里清楚!"

“你知道什么?快说来听听!”孔明惊奇地问,

罗保胜也不回避丞相投来严肃的目光,一边喘气,一边回答:

“因为你们已经得到了,就不知道珍惜;还没得到的,才当做是宝!"

”这。.....“孔明听了大吃一惊,想不到罗保胜几句话,就把这个道理说得这么透彻。

国家与百姓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国家兴亡“与”百姓苦乐“又有什么因果,这些道理连先圣先贤都说不清,道不明,罗保胜却能一语道破。

他一向是根据光复大业的需要来制定国策,要求国人尽其义务。他这样做,到底是得了民心呢?还是失了民心?

众将士连年征战,背井离乡,浴血苦战,有的命丧他乡,有的伤病致残。军人就算再有忠义之心,也经不起长期无休止的流血牺牲,他们口虽不言,心里定有怨恨。

蜀中父老就更不用说了,打不完的仗,征不完的钱粮,害得他们家徒四壁,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对这个坚持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不是恨之入骨,也是怨声载道!

想不到罗保胜几句话就扰得他心烦意乱,坐立不宁。他匆匆看了十四个营寨,下了几道不许误失农时的命令后,就赶回五丈原大营。

现在他觉得最要紧的事是赶快打败司马懿,尽快结束战争,永远不再打仗。

司马懿按兵不动,如何才能迫他出战呢?他已经掌握蜀军求战心切,只宜速战速决,不能持久的弱点。你要打,他偏不打,你要结束战争,他偏不肯结束。得有什么法子,逼他一下才行。

3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分兵屯田,作久驻的准备,就对众将说:

“这是舌我军心之计,想那蜀军十万之众,绝不是分兵屯田,就能保障粮草自给。不用理他,咱们就是坚守不战,看他能耗多久?"

众将却以为,他是被诸葛亮打怕了。

一日,蜀将魏延、马岱率军到营前挑战,笑骂不休,百般羞辱,众将激怒,纷纷要求出战。

司马懿不许,只是说:小不忍,乱大谋,欲败蜀军,吾自有法。

又一日,魏延、马岱再来挑战,骂了半日,仍不见魏军应战。此时日将当午,夏日炎炎,魏延竟令众将士下马,解了铠甲,团坐在草地之上乘凉,全不把面前的几万魏军看在眼里。

征蜀将军秦朗本来就担心,大都督闭门不战,把陇西、渭南大片土地拱手让于蜀汉,不是上策,现在又见蜀将如此猖狂,就对司马懿畏敌更加不满。

夏侯渊的四个儿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从未与蜀将交过手,自以为是大国上将,受此轻蔑,更是忍无可忍。

张虎、乐??等一班大将也认为蜀军欺人太甚,无法忍受,摩拳擦掌,纷纷请战。

只有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多次吃过孔明的亏,知蜀军如此轻狂,必是诱兵之计,父亲坚守不战是为上策。但见众将骚动,只怕父亲难以节制。

司马懿脸上也呈愤怒之色,大骂蜀军不知天高地厚,有眼无珠,竟敢小看于他。但他向众将明白指出:

“在出师之前,皇上即有明旨,只准坚守险要,不许主动交战。前几日就是因为违逆圣命,随意用兵,才遭大败。现在蜀军再嚣张,都不能逆旨用兵!"

说罢,就从袖中取出魏明帝的手诏,展示在秦朗和夏侯四兄弟等将面前。

众将传阅,果然是魏明帝御笔亲诏。诏曰:

”卿到渭南,宜坚壁固守,勿与交锋,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也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此时乘虚攻击,则取胜不难。此计最善,亦免军马疲劳之苦。“

原来皇上要求大都督,不但不能主动交战,连蜀军撤退了,也要分清真假,不许随意追击。只有等待蜀军粮尽,才可以出击。

众将看了魏明帝手诏,相对无言,只好忍怒。

此时寨门之外的蜀军凉快一阵之后,都懒洋洋地站起来,面向魏军大营,解开裤子撒尿。

忽然几个蜀兵光着膀子,骑着快马,用枪挑着一个金盔,在战场上跑来跑去戏耍。那金盔像一个绣球,时而你抛给我,时而我抛给你,时而在空中飞转,时而在地上打滚。

魏军将士看得清楚,那是魏国大将军大都督的御制金盔,也是六军统帅的象征,多少人为争这顶头盔,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许多人还为它而争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如此尊严、如此高贵的一顶金盔,现在蜀军竟然把它当做玩物抛来抛去,真是大国之风扫地,六军体面辱没。

司马懿气得脸色发青,只在心里怒骂:诸葛村夫,实是欺人太甚,竟然在那顶失落的金盔上做文章。

众将就更不用说,那顶金盔,平常他们连正眼都不敢相看,现在翻滚在蜀兵马上马下一文不值,真是辱在大都督脸上,羞在他们的心上。

正忍无可忍,那金盔一闪,竟飞到那群正在撒尿的蜀兵跟前。他们毫不犹豫,就将金盔当做溺器,尿了起来。

那一股股骚臭的尿水,就像尿进了魏军将士的口中,大家都恶心一般地难受。众将士纷纷张弓射箭,可是距离太远,根本伤不着那些恶作剧的蜀兵,大家都气得哇哇直叫。

蜀军士卒见魏军还是不敢冲杀出来,这一招又可以使他们难受,就纷纷围拢过来,排成长队,一个个解开裤子,轮番对着那顶金盔哗啦哗啦地尿了起来。

秦朗、夏侯四兄弟、张虎、乐??等将军立刻怒发冲冠,怒目直视司马懿,魏军士卒也都乱营一般怒叫不休。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更是羞得无地自容。

司马懿见群情激怒,不能忍耐,惊得脸色灰白,眉头打结,不知如何制止。

“此辱太过,欺人太甚!不灭蜀军,誓不为人,但容我上表获准,再战未迟。”他只好仗剑在手,立在营门,对众将这样说。

夏侯四兄弟从未受过如此大辱,心肺都要气炸了,那里等得了上表获准,他们就要分出本部人马,冲出寨门决战。

司马懿急急拦住,他说本人绝非畏敌不战,实是圣上有明旨,他不敢违逆,当即就派他儿子司马师进京请战。

夏侯霸早对那个明帝亲诏,就有怀疑,现在又要千里迢迢回都请战,他怕这又是司马懿敷衍的手法。就说若要请战,让他亲往洛阳见驾。

司马懿沉思片刻,就应其所请。众将见大都督求战之心不假,也就无话。回到后帐,司马师疑问:

“父亲既然答应出战,何必派人进京请战呢?"”嘿嘿。.....“司马懿却笑而不答。

”如果皇上准了夏侯将军之请,你怎么办?“司马昭惊问。

”我就不信,泱泱大国的朝廷,全是庸臣,没有一个能人知我苦心!“司马懿却不惊慌。

夏侯霸日夜兼程,顺渭水而下,不过十余日就到洛阳,他连家也不回,就急急入朝见驾。

魏明帝见是司马懿请战,大感意外。当初这位老将军陈说破敌之计,口口声声强调:只宜固险坚守,消耗蜀军,并且讨了”坚守不出“的亲笔诏书,以制六军,现在为何派夏侯霸回京请战呢?

魏明帝自知事有蹊跷,又是破蜀大略,不敢轻率准旨,立叫内侍设朝议论。

此时华歆已病故,朝中大臣都是一些未经大事的王公之后。他们站班议论朝政,都是夸夸其言,从不讲究实效。现在听了夏侯霸的禀报,一个个都感奇耻大辱,不堪忍受。

他们纷纷奏请明帝,收回只守不战的成命。立即敦促司马懿出兵,为国雪耻。

魏明帝听了不置可否,只是望着此时已经升为尚书令的孙资,他想听听这位资深又有见识的心腹之臣有何议论。

孙资望着明帝投来信任的目光,心里却犯难起来。他听夏侯霸说到渭南战况,就知司马懿请战,不是改了初衷,而是承受不了众将求战的压力,故此派夏侯霸来乞明旨,以遏众将之心。

但这话他不能说,现在朝中都是像夏侯霸、曹爽之类的皇家至亲故旧,他们本来就防着司马懿,他还不能替司马懿帮太多的忙,应该由别人把这些道理说出来,教明帝下旨助司马懿安定军心。

他赶紧在朝堂上下扫视一遍,就看到了卫尉辛毗。辛毗一向因他见信于明帝,把他看做权贵,不愿与他来往,并且遇事经常与他意见相左。但其人忠直,知大义,识大体,顾大局。但有朝议,不论大小,不避尊卑,有话非说不可,不说如骨鲠在喉,因此被人称作“骨鲠臣”。

孙资对这个骨鲠臣,实是又敬又畏。敬其刚直,也畏其刚直。不久前,明帝欲升辛毗任尚书仆射,孙资因他太直力阻,只让他做一名卫尉。

夏侯霸请战之外,趁机又说了司马懿的许多不是。什么决策失误,中了诸葛亮之计,渭南损兵折将,险要失守。败了一阵,又畏敌如虎,闭门不战,受尽蜀军凌辱,丧尽国格等等。

孙资听得出来,这些实是司马懿的苦衷,正需要朝廷给他撑腰。这些隐衷他能听得出来,心明眼亮的辛毗更能听得出来,他料辛毗很快就要说话了,并且能把道理说得很透,给司马懿帮一个大忙。

未料辛毗看见他投去的目光,故意把脸一歪,闭上眼睛不发一言。

孙资心里明白,这厮还在记恨他,根本就不理睬他的暗示,而且还会明火执仗和他对着干。

想到此,他就故意句明帝奏道:

“司马公遵旨固守渭南一隅,听凭蜀军轻取陇西大片土地,确非良策。现在司马公不堪其辱,又痛失国土,派人请战,也是可取之策,请皇上准战。”

孙资说了这番话,就斜视辛毗有何反应。他料这厮会尖锋相对,对他大加批驳,猛烈抨击,而说出司马懿最需要他说的话来。

这样不但可为司马懿解围,安定众将之心,也对司马懿的破蜀方略,作出最有效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孙资可以借他人之口,既为明帝分忧,又不得罪朝廷大大小小的皇亲权贵。

未料辛毗听了,只是冷笑一声,还是不说话。

孙资这才着急起来,说出去的话不能收回。如果明帝信以为真,准了司马公之“请”,又派夏侯霸督战,岂不是弄巧成拙,坏了军国大事?

魏明帝听了孙资所奏,就觉奇怪,他不相信他身边的这个心腹之臣,会说出这样没有见地的议论。更感奇怪的是,辛毗这个骨鲠之臣,今日也一言不发。难道他们也有什么苦衷,不便在朝上议论?

魏明帝沉吟不语,没有轻准任何人请战的奏议,只在心里揣摩司马懿为何要派夏侯霸回京请战,他感觉司马懿郑重其事定下来的破蜀方略,是不会轻易改变!

“蜀军已经占领陇西,再不能让其轻取关中,渭南之军,决不可闭门不战了!”夏侯霸、曹爽等几个王公子弟,见明帝还不准旨,就又齐声奏请。

魏明帝点头称是,却又道:

“容朕三思,明日再议。

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末世来临,身边队友全是大佬

喜乐平安

纪元的黎明

家有小妖

在哈利波特学习魔法

奇怪的飞鱼

反派师兄,我家师妹都重生了

浩瀚海渊

萌妻来袭!冰山先生你别跑

谈毛线

涅盘重生:邪医归来后都颤抖吧

Y咏苼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