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章 鸡鸣狗盗,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魏冉得知消息后,急忙入官奏道:
“大王即使不杀孟尝君,也应留下来做人质,万一五国联军真的打来,也好用他做个交易。”
秦昭襄王没想到孟尝君还大有用处,大是后悔,派人遍寻不见,知道孟尝君已经逃走,便命魏冉率军紧急追捕。
孟尝君一行逃到函谷关,正好是半夜三更。按照秦法,必须等到天亮鸡叫,才能开关放客通行。而这时正值皓月当空遍地银霜,离天亮还有一两个时辰呢。时间就是生命,万--秦王反悔,派兵快马来追,岂不束手就擒?
孟尝君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频频祈祷雄鸡赶快报晓。
正当大家惶惶不安之时,一个门客上前安慰道:
“大人不要担心,小的学会鸡鸣,能使所有的雄鸡都叫起来。”孟尝君疑惑地看着这个瘦小的门客,心想都什么时候了还来穷开心。
小个子门客捏着鼻子,扯长喉咙,使劲地叫声:
“喔-呜--喔-------\"
连叫几声,关内关外的公鸡们纷纷被叫醒过来,急忙拉长脖子,争先恐后的啼叫起来。
守关的秦兵被鸡鸣声吵醒了。他们奇怪今晚为何鸡叫得这么早,只得骂骂咧咧地起来开门。他们打着呵欠,借着月光查验了孟尝君一行的过关文书,就放他们出了函谷关。
孟尝君一行人匆匆如脱网之鱼,很快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大约过了一顿饭功夫,魏冉率领秦兵追到了关前,见孟尝君等人早已远走高飞,实在追不上了,只好打道回府,去向秦昭王复命。
逃到韩国荣阳,孟尝君又犯难了齐王用写信的办法,欲置他于死地,说明齐国不能回了,而韩国又去不得,还有何处可以安身立命呢?
齐貌辨建议孟尝君投奔赵国。因为赵有平原君,敬贤好客,广交朋友,到赵国定能受到重用。
孟尝君摇摇头说,赵国丞相李兑严密控制政局。若到那儿必引起李兑的猜忌,恐要横遭不测。
皮里蚤认为去楚国最好。齐楚曾在大人斡旋下,一度关系很好。如到楚国,必将受到楚顷襄王的欢迎。
孟尝君觉得不妥,原因是齐楚关系已被苏秦破坏,楚顷襄王恨齐人趁火打劫,扣留过楚太子,又占去淮北二百余里士地,至今仍念念不忘雪耻复仇。
冯谖最后发言,他说不如投奔魏国。魏国受秦威胁最重,渴求天下贤才重振雄风,大人如到那里,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孟尝君同意了冯谖的建议,但又担心这样去太狼狈,会被魏人看不起,最好能由魏王提出邀请,这样去才有面子。
冯谖心想都走投无路了,还死要面子。嘴上却说:只要让他先行一步,他就有办法让魏王出城迎接大人。
孟尝君大喜,命冯谖先到大梁游说一番。
冯谖对魏昭王说,孟尝君乃当今天下贤士,有经天纬地之才。秦王想聘他为相,他不愿与虎狼为伍,便坚辞不受。在秦国住了半年多就想回国。今日路过大梁,大王何不请他来谈谈天下情势,也好为魏国未来谋个对策?
正为失去武始等地而痛心不已的魏昭王,一听说孟尝君路过大梁,立即动了心:魏国因缺乏贤士人才,近年来国力越来越差。西被秦国蚕食,东受宋国侵扰,南面遭到楚国掠夺,如能得到孟尝君这样贤士的辅佐,何愁魏国不能重新称雄?
于是,魏昭王亲自写了一封邀请书,托冯谖前往荣阳邀请孟尝君。魏昭王还率领文武大巨出西门十里外,将孟尝君隆重接进魏都大梁。
孟尝君被魏王拜为丞相后,那些散去的门客又纷纷回来投他。孟尝君非常讨厌这些见胜兆则纷纷聚拢,见败兆又纷纷走避的小人,就对冯谖说:
“我好客不敢失礼,但一旦丢官罢职,门客就弃我而去。今依靠先生的力量,使我又有了相位,众客有何脸面还来见我呢?\"
”荣辱盛衰,物之常理。君不见大都之市吗?白日里挤着争门而入,一到晚上,就变得冷冷清清,人都走光了,因为他们别无所求。故富贵多友,贫贱少交,这是最平常的道理,有什么可奇怪的?“冯谖答道。
孟尝君深谢冯谖的指点,收留了归来的门客,待之如初。
3
齐、赵、魏、韩、燕五国合纵抗秦的消息,像夏日的飓风一样,刮进函谷关,旋过渭水骊山,搅得天地昏黑,人心惶惶。
宣太后担心几年前四国联盟攻破函谷关的故事重演,急忙召集秦昭襄王、丞相魏冉、大良造白起、左更司马错、华阳君半戎、上大夫向寿等人,在甘泉宫召开紧急会议。
”西北八个戎国,经过多年驯化,均对我秦国表示臣服。“宣太后缓缓地说,眼睛扫视着座下两侧的臣子:”西戎各族,尤其是强大的义渠族,早被哀家驯服,义渠戎几乎已成为我秦国稳固的后方。“
众臣一听,都忍不住想笑,但都不敢笑出声来。他们知道,宣太后所说的八个戎国,正是秦国西北的游牧民族,其中义渠族尤为桀骜不驯,宣太后想要降服八个戎国,就用”擒贼擒王“之计,从义渠族入手,将义渠君驯化。
义渠君生得浓眉深目,是那种惯于弯硬弓、骑烈马的伟男子。宣太后为他的伟岸所动心,将他引上自己的床第,用温暖的怀抱,硬把一块百炼钢融化成为绕指柔。义渠君也对风韵犹存的宣太后十分钟情,从此常作出访秦国之行,甚至长住秦官,与宣太后卿卿我我,以致生出两个孩子,大模大样地在秦官内养育起来。
大臣们都知道这件事,但谁也不敢乱说。在这个礼崩乐坏年代,此类怪事不足为奇。他们反而钦佩宣太后的大胆与泼辣,觉得宣太后很有一套治国方略,知道如何为秦国谋求更多实利。
“这几年,我们不断与山东各国角逐较量,无暇西顾。好在西戎各族从未乘机向我发起进攻,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宣太后又说:“但山东各国,至今尚未降服,今又纠集五国联合抗秦,这是不能容忍的。各位爱卿应想办法,教训一下首谋者,削弱他们,我们就会变成最为强大的国家。”
“首谋者正是齐国。”白起奏道:“齐乃山东最强大的一个国家。上次攻我秦关,也是由齐国发起的。因此,臣非常赞成太后的主张,要擒贼先擒王,只要把齐国打下去,统一天下就不是一句空话。”
“可是齐国在山东最东面的海边,中间隔着韩、魏、赵三国,我们一时还打不到那儿。”司马错不无忧虑地说:“臣建议派重兵固守武关、轵道与函谷关,等五国联军来攻,再设计挫败他们。”
“司马将军所言极是。”宣太后转对秦昭襄王说:“王儿,立即传旨,派兵守好三关。”
“儿臣遵旨。”秦昭襄王转过身来,对众臣宣旨道:“大良造白起将军,率领十万精兵驻守函谷关;左更司马将军,领兵十万守好武关;丞相魏冉与华阳君半戎,率军十万驻守轵道,以中军地位,指挥武关、函谷关左右两军协同作战。”
各将领都领旨谢恩,唯丞相魏冉提出异议。
“大王,守好三关固然重要,但兴师动众总要消耗粮草、消耗国力。上上之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臣有一计,献于太后与大王尊前。”
“是何妙计,快快奏来。”宣太后的目光里充满了期待。
“称帝。”魏冉说。
“称帝?”众臣感到突然,连太后、秦王都觉得惊讶。
“对。秦经先祖先王多年经营,已成为山西(崤山之西)一大强国,最有资格称帝号召天下。但只我们称帝容易遭到诸侯的抵制,陷于孤立。如果帝号一分为二,就可分散注意力。就是说,我们秦国称西帝,将东帝送给齐国。齐国一旦接受帝号,必将遭到山东诸侯的唾弃,五国联军不攻自破。“
有如一石击起千层浪,王宫尽是议论声。宣太后对魏冉这个主意赞不绝口,认为称帝可以天子身份号召天下诸侯,是一种尊严、神圣之事。从小与赢稷一起长大的向寿,对”容易遭到诸侯抵制“发表看法,认为秦国不管称帝不称帝,都是山东各诸侯国攻击对象。既然如此,干脆称帝,或许还能慑服他们。
向来主张拼杀的白起,此时也修正了看法,他说:五国联盟,并非一心。齐国似乎另有所图,真正领头的,应该是赵国。因此他主张在送帝号的同时,相约齐国勿打宋国而转攻赵国。只要把赵国攻灭了,齐国也就唇亡齿寒了。
秦昭襄王非常欣赏白起这一见解,他见众臣没有异议,征得宣太后同意,就命魏冉为特使,将”东帝“称号送往临淄给齐潜王田地。
齐潜王得知秦使魏冉来送帝号,心里像抹了一层蜜一样甜。他欣喜欲狂,激动不已,急忙吩咐官官总管打扫官室,张灯结彩,又率领文武百官到稷门外十里地隆重迎接。
来到章华台,潜王又命摆开盛宴热情款待。叫来百人等队高奏齐乐,整整忙了一天一夜,湣王心里仍鼓荡着一股暖意与激情。
他知道,称王称霸,是诸侯留名青史的千秋功业所在。先祖先王早就梦寐以求,但都做不到。现在居然在他手中实现,这是何等荣耀的事。因此,第二天早上一登朝,他就命众臣商议”称帝“庆典仪式。
夷维、韩珉等人无不怂恿,唯中大夫陈举、新提拔的大夫田单力排众议,以为不可。齐憨王收起笑容,一脸冰霜地问:
”帝与王,不过在诸侯中分别强与弱而已。今秦强于西,既称西帝,寡人君临淄岱,地广兵多,为何独不能称为东帝?\"
田单欲起身申辩,坐在旁边的中大夫陈举小声说:
“你刚出任大夫,不宜过于出头露面,还是由我来吧。”
陈举按下田单,嘱以小心保护自己。然后站了起来,拱手谏道:\"天下凡事都可假借。最不可触犯的,乃是名分,名分界定甚严,无关强弱。比如父母虽弱,安可降为子孙,子孙虽强,安可升为父母?今周朝虽弱,仍为天子也。齐、秦虽强,不过诸侯罢了。数百年如此,名分所决定的,谁敢侵犯?即使现在有诸侯称王,虽说是僭越,但仍在臣子之列。如果称帝,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但会触天下之怒,而且还会动天下刀兵,愿大王三思。“
”寡人闻名分虽严,但也有适时而改的。倘若都不能改动,则现在还是纣的天下,周家何以得称天子?今周运已衰,而秦齐正盛,正是承大命而成霸业的大好时机,秦国都不愿放过,我齐国岂能甘居落后?\"
“帝犹天也,岂可有二”陈举苦苦谏道:“秦之所以立大王者,是想让大王替他分担一半罪名,挑起山东各国恼恨齐国,使齐国孤立于诸侯之外。”
“既立为帝,则天下诸侯皆称臣也,谁还敢罪于君王,孤立我齐国?”齐潜王急得满脸通红,大声申斥道:“你今晓晓而言,能让秦王不称帝吗?既不能阻止秦为帝,又不让寡人称帝,则寡人就要成为秦帝的臣子了。你不愿让君王尊而让君王辱,不忠之臣也!\"
”既可立帝,谁肯为王?陈大夫之言差矣。“夷维附和道。陈举听了,不胜愤激道:
”臣正议也,岂能入邪辟之耳?\"
湣王勃然变色,大怒道:
“谁是邪辟之耳?当面辱君,罪已不赦,尚日正议,天下有这样谤君辱君的正议吗?快快推出宫门,砍头示众!\"
侍卫闻旨一齐拥上,将陈举扭住。陈举大怒:
”臣死不足惜,只可惜大王也活不久了。“
湣王大发雷霆,与陈举誓不两立
”以齐之强,以寡人之英勇,虽合天下之兵亦奈何寡人不得。你一个负郭之民,寡人擢你为中大夫,何负于你,敢诅咒寡人?不忠之甚,万死犹轻!快快推出斩于稷官通衢之上,使举国之民,都知道他谤君之罪!\"侍卫推着陈举,走出了三宫大殿。
中大夫三烛、田单冒死为陈举求饶,齐潜王一概不听,--面传旨称帝,--面拂袖入官。扔下一批王公大臣,呆愣好半晌才慢慢散去。
这时,出去游说赵国的苏秦,乘着华丽的高车回到临淄。毕成将苏秦接进宅邸,告诉他,大王正为称帝一事大为恼火,昨天还杀了陈举大夫等等。
苏秦一边换衣裳,一边对毕成说;
“进说之难,不在其它,而在于迎合君王的心理。如不符合君王胃口,那么进说者不但会被君王”弃远“,而且还将面临杀身之祸。”
他说要是去劝齐王放弃帝号,决不会像陈举那样直来直去的说话,他懂得曲谏,知道委婉。他能用“飞箱”之术,将齐王箱制住,让他乖乖地跟着自己走。
他换上新装,然后进宫去见齐王。他向齐王汇报了出访赵、韩、魏三国的收获。三国都愿加入合纵,加上燕国,五国联盟已经形成。而且赵国极愿意当纵约长,愿带领五国向秦国进攻。
湣王赞扬了几句,就谈起称帝之事。他说这两天被这事搅得食不甘味,垂不安眠。他心下也有几分狐疑,欲与人商量,又无可信赖的人在身边。现在苏秦回来了,他感到无比兴奋,要苏秦赶快为他献计,到底这事该怎么办才好?
苏秦是不赞成齐王称帝的。齐国一旦称帝,刚刚组织起来的赵、韩、魏、燕立即就会分崩离析。齐国一旦被孤立,那么他借五国抗秦作掩护,暗中讨伐宋国的目标就达不到。
但是,他也意识到,要说服齐王放弃自动送上门来的帝号并非易事。自上古三皇五帝都有帝号,但是从夏开始,历代诸侯就只能称王了。齐王称帝,这可是做梦都不曾想到的荣耀。所以,陈举劝阻齐愍王称帝,立即遭到杀戮,他可不愿重蹈覆辙。他略作思付,便道:
“大王的询问,使臣感到突然。这件事隐藏的祸害尚未彰显,一时还真不好说。但如今若不听从,秦国就会憎恨我们;如果听从,又会招天下诸侯愤恨。\"所以臣以为,不如听从秦王的约定,但不要急于称帝。秦王称帝,天下若听从,大王你也称帝。不过是先后而已,对于帝号无何损害。秦王称帝后,如果天下不服,大王就乘机不要称帝,以收天下人之心。“
齐王大喜,依照苏秦说的,一面修书交魏冉,以安慰秦王,一面传旨暂停称帝所准备的庆典仪式。苏秦见齐王如此信他的话,便乘机大肆吹捧齐王。
”臣游走七国,往来诸侯之间。各种气派,诸等华贵,万种言语,千般谋略全都见过,“苏秦夸大其词地说:”而且许多国家对臣都非常优待,但最终还是投奔在大王之下,何也?因为当今天下再也找不出像大王这样贤明的君主,也找不到像齐国这样财资雄厚、礼仪遍地的国家。有大王的英明、美德,齐国一定能够在不久将来称霸天下。“
齐王耸动着双肩,忘形地大笑,而苏秦却放在心中暗暗欢喜。他知道,齐国很快就要败在他的吹捧夸耀之中了。
齐王笑罢,突然又问:
”还有一事差点忘了,就是秦王约我共伐赵国,卿以为赵国可伐不可伐?\"
“伐国必须破国方可示威天下。”苏秦答道:“如果伐而不破还不如不伐。赵国强大,国力仅次于我们齐国,伐之未必能破。以臣愚见,伐赵莫如伐宋。宋,小国也。宋王立木偶以代大王,终日箭射中心,如此凶恶残暴,世所罕见。大王若乘五国合纵伐秦之机伐宋,未有不破之理。”
苏秦把伐赵转到伐宋上来,还有一个隐藏的目的,这就是让齐国暗中背离五国合纵。等攻下宋国以后,四国就会发现上当受骗,因此恼恨齐国,从而变伐宋为伐齐,完成他的“助燕乱齐”的秘密使命。
齐王不知道“计谋的背后还有计谋”,他只看到伐宋能给齐国带来巨大好处,便极力赞扬苏秦的主张,恨不得这个主张马上就变成现实。他下令召集精兵强将,十万人由韩珉率领,随苏秦前往洹水之滨与四国会盟,三十万大军则由田能、田达率领,悄悄前往薛地集结,准备袭击宋都睢阳。
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4
大战爆发前夕,突然发生一件事,差一点将苏秦的精密计划打得粉碎。
事情是由燕将张魁引起的。
根据齐燕订立的协议,燕国要出兵三万,自带粮草,从齐攻秦;同时还要出兵三万,自带粮草,助齐伐宋。前往洹水之滨会盟的燕军,以剧辛为将;来齐国帮助伐宋的三万骑兵,仍由张魁率领。
田触一见张魁,就想起上次廪丘之变。他认为,若没有张魁率军叛逃,“桓之曲”一役定能获得全胜。张魁是罪魁祸首,不予以严惩,就不能平服齐军将士的心。因此,燕骑兵刚刚报到完毕,田触就下令将张魁抓起来,囚禁于土牢之中。
田触向齐王请示处置办法。他禀奏道:
“燕将张魁,与我齐国暗存二心。上次助我伐宋,于半途中率军叛逃,将我军机密透露给燕昭王,造成桓之曲战役失利,损兵折将达八万余人。如此凶恶奸诈之人,这次又当燕军领队,臣实在放心不下,故将他擒拿拘禁,请求大王裁决、定夺。”
齐潜王一听张魁二字,心里就冒起一股无名之火。他不是为那八万多死难将士而迁怒张魁,而是为上次被骗感到怒火攻心。他觉得燕王的“厚币卑词”不像出于真心,似乎隐瞒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他又无法判定这种怀疑。他想借张魁的头来试燕王的心,如果杀了张魁,燕王跳起来实行报复,说明以往所做所为都是一种伪装;如果燕王不敢追究,甚至遣使修好,说明燕国已无力反抗,真心臣服于齐,这样他才放心把驻扎在北部边境的十万守军调派给田触,凑足三十万大军。潜王为自己设计的计谋感到得意,他命田触照此办理,不得延误。
田触领了旨意,匆匆回到中军辕门,召集三军将士,宣布了张魁的“罪行”,然后下令斩首示众。
几个健卒推着张魁,来到校场中间。
成千上万的齐军,整齐地立在校场四周。无数目光都注视着校场中央的剑子手与张魁将军。
校场北面山坡上,站着燕军将士。其中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士,看见自己的将军被押上刑场,都拨出长剑,欲冲下去救人,副将盛庆见齐军人多势众,冲进去只能白白送死,便压低声音,喝住青年将士,命他们保持冷静、克制。
校场上死一般地寂静。跪在地上的张魁,远远看过去变得那
么弱小。
突然刀光一闪,一颗头颅飞落地上。
--股鲜血冲天而起,迅速化成红雨随风飘洒下来。
齐军将士举起戈戟欢呼呐喊。
燕军将士怒不可遏,纷纷嚷着不再助齐伐宋,要盛庆马上撒兵回国。盛庆摇了摇头说,这里是齐都临淄,要想逃出去是不可能的,唯一办法就是“忍”,忍住屈辱才能保住性命。
这样一说,燕军将士只剩下饮泣了。
盛庆稳住军心以后,即去找苏秦汇报。
苏秦愈听愈气,由气转怒。听到最后,他的两眼几乎喷得出火来。想起当年齐军入燕捣毁宗庙滥杀无辜的暴行,他恨不得手刃齐王之腹,为燕人报仇。
但是他很快就抑制住了冲动,冷静下来一想,马上意识到斩杀张魁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且不说三万燕军无心参战,就是燕王知道后也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如果燕王再将齐国偷袭宋国的打算向韩、魏、赵三国公开,那么五国合纵抗秦将半途而废,利用抗秦伐宋的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苏秦越想越担心。他知道图人不密反为人图。他要抢占机先,掌握主动权。他请盛庆回去安抚燕军将士,自己匆匆忙忙赶进宫中去见滑三。
他自然不敢说潜王“凶残狂暴”,他只说张魁“罪有应得”,不该在助齐伐宋中三心两意。他赞扬大王斩杀张魁能起杀鸡儆猴的作用,向燕国示了“威”,如果再把张魁遗体装殓然后送还燕国,则向世间张扬了“仁”。一威-仁,恩威并济,大王欲取天下,有如囊中取物一样容易。
湣王对苏秦的“恩威”之说大加赞赏。他传旨备了一副棺材,命人收验张魁的尸体,嘱苏秦送还燕国。他还要苏秦注意燕人反应,如有不满或报复迹象,应及时派人回来禀报。
苏秦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早就想回燕国一趟了。那里有他恩重如山的燕昭王,还有体态丰肤、情意缠绵的燕太后。他忘不了燕国的情意,忘不了燕太后给他的种种柔情与爱欲。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到燕下都武阳城,再去重温那刻骨铭心的旧情蜜意。
他护送着张魁的灵柩向燕国进发。
早已得到消息的燕昭王,由郭隗、乐毅挽着,来到易水河边迫接张魁的亡魂。
张魁的灵柩一抬上岸,燕昭王便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痛哭失声。
苏秦含泪苦苦劝说,燕昭王却连理都不理。他恨苏秦没有保住张魁性命,怀疑苏秦与齐王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苏秦不知说什么好,只得默默地望着浑身缟素的昭王伤心地哭泣。
燕昭王厚葬张魁以后,即宣布与齐作战的计划。
“燕国太过弱小,上次教训应当记取。等时机成熟,臣自然会禀报大王。.....”苏秦小心劝道。
昭王打断苏秦的话,反问:
“你回来就是跟寡人说这些话吗?\"
”是啊。“苏秦毫不回避地说:”臣担心大王不能冷静,一怒之下又发兵攻打齐国,而这时齐国已调集三十万大军在临淄等待出征。大王的兵马还没入齐,恐怕就会被他们反扑过来,所以。.... \"
“寡人就是拼掉整个国家,与你何于?”昭王愤恨之下,口不择言地说:“你去国八年,不但没有离间齐国,反而与齐王上下勾结,杀我将领,谋我社稷,你还有什么脸面回来见寡人?\"
”大王冤枉!“苏秦跪倒地上叫道:”臣在齐八年,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取得齐王的信任啊。大王你在送臣离开燕都时还说过,只要能站住脚跟,哪怕帮助齐王谋燕都可以。可是臣受大王知遇之恩,始终不敢用这种办法去博取齐王的好感。臣只能凭这根舌头,用自己的智能,让齐王和他的臣子们都感到,臣是忠心耿耿的。其实,臣始终没有把忠心献给齐王。臣的诚意也不在齐国。臣只记得燕国对臣的种种好处,是燕国使臣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燕国是臣的祖国,没有燕国就没有臣的今天。臣怎敢与齐王勾结,谋取大王的社稷江山呢?\"
苏秦的话震动了昭王的心。他想起苏秦在燕国时说过的话,记起上次苏秦给他写的回信,他觉得苏秦多年来对燕国是忠诚的,特别是近几年,燕国由于苏秦在齐而免于受到进攻,更说明苏秦的心是与燕国紧紧连在一起的。
“寡人何曾不知爱卿的忠心呢?实在是齐国欺人太甚,竟敢杀死寡人爱将,寡人一听就气恨攻心。现在又不能报复,你说寡人该怎
么办?\"
”大王定要学会容忍。像勾践那样,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要知道,齐王杀张魁是想试试大王的心,看你是不是真的忠于他、臣服他。如果大王一时不忍,发兵报复,正好钻入了他的圈套。这就是臣赶回来要禀奏大王的情报。“
”你一见面就叫忍,忍,寡人忍了二十几年了,难道还不够吗?“燕昭王又生气地问。
”大王为了复仇,亲自削制甲片,一边削制,一边念叨上天报应齐国。“郭隗在旁补充道:”大王还命夫人赢姬动手编制穿甲用的绳子,也是一边编制,一边念叨上天要报应齐国。“
”你实话告诉寡人,到底还要忍多少年,才能报先王之仇,雪亡国之恨?“燕昭王直接了当地问。
”快了。只要这次伐宋成功,就可以组织起秦、楚、赵、魏、韩、燕六国共同反齐,到那时候,大王复仇愿望就能实现。“
”好吧,寡人再信你一次,可眼下寡人要做哪些准备呢?\"“大王仍要保持沉默,装做不计较张魁被杀这件事的样子,并送出自己宠爱的儿子裹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用珍珠玉帛贿赂齐王左右的大臣,这样,齐国就会非常信任燕国,毫不没防地去讨伐宋国。等各渚侯国都起来声讨齐国罪行时,燕国只要登高一呼,灭亡齐国的形势就形成了。”
昭王听了苏秦的全盘计划之后,不禁转忧为喜。他命御厨筹备盛宴,为苏秦归来接风洗尘。
是晚,王府宴厅,灯火通明,歌舞生辉。燕太后坐在高贵典雅的宝座上,与她的儿子昭王共同举杯,热烈欢迎苏秦的归来。
在众目睽睽下,她不便言语,只用灼热的目光,频频地向苏秦劝酒。
苏秦见燕太后一直瞧着自己,一颗心不禁剧烈地跳动着。他举着酒爵,感叹时光流逝,而燕太后丰姿艳色,仍丝毫不减。潜藏在心底的渴望,又像火一样燃烧起来。
他激动不已,回想往日情景,竟情不自禁地落下几滴泪来。燕昭王见状,急问:
“爱卿怎么了?哪儿不舒服?\"
苏秦回过神来,说:
”臣今日实在太高兴了。不是贤明的君主,哪有如此的景象啊?臣感慨万端,竟控制不住流下热泪来。“
”苏先生才华横溢,当今天下无双。王儿可要多听听苏先生的教海,于国于民都有好处。“燕太后对昭王说。
”儿臣尊母后教诲。“昭王谦逊地说。
饮宴直到深夜,王宫内仍然喜气洋洋,春意融融。
翌日早朝后,燕太后召儿子到面前,说:
”苏先生离燕多年,在齐颇受信赖。今日突然回到燕国,必有谋略奉献。我想见见苏先生,说:燕国多年给他的好处,提醒他别忘了故国恩情。“
燕昭王心想,苏秦与母后离别多年,时过境迁,不会再生什么瓜葛了,就同意母后会见苏秦。
苏秦回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见见燕太后,叙叙过去,重温旧情。现在见季义传话燕太后召见,心里又是一阵激动。他连忙调整情绪,整顿衣冠,随季义去见燕太后。
苏秦到了后宫门口,透过门帘,看见燕太后坐在寝宫内,低着的头连抬也不抬一下,不冷不热地说。
”苏先生,哀家有事问你,你就进来吧。“
苏秦一听,觉得冷淡,心想莫非人情冷暖,物换星移?他低着头,走到太后面前,跪了下去,怯怯地问:
”太后有何垂询,尽管吩咐。“
燕太后挥了挥玉手,没有回话。
季义等内侍知趣地退下,菡萏还带上官门,守在门口把风。苏秦正在惶恐之间,燕太后从座上走了下来,伸手扶起苏秦,顿时泪作雨下:
”你离燕多年,也不思量思量我,连个音讯都没有,何等薄情寡义啊!\"
“非是薄情,实为诸事缠身,一时挣脱不开。其实,我也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你啊!”苏秦惭愧地说。
“说得好听!”燕太后嗔道,猛地抱住苏秦,哽咽地说:“你走后,我一人在此,更加寂寞难耐,人都不知老了多少,而你依然潇洒风流!\"
苏秦紧紧搂住太后,两人缠绵绸缪,一番巫山云雨,解了二人长久的饥渴。
下午,燕太后又召昭王到跟前,说:
”我上午见了苏秦,苏先生对燕国的忠心一如既往,可以命他多留几天,一来你可以多听听苏先生的教诲,二来我也清闲,好久没人与我下棋了,就让他与我对弈几天。“燕昭王二话没说,欣然应允
苏秦在燕国待了六七天。每天上午,燕昭王都向苏秦请教政事,苏秦亦侃侃而谈时势,应对汁策,一到下午,就入宫陪太后下棋、幽会,共渡情人间那美妙时光。
苏秦暗想,若能长久该多好?然而过去教训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他与她的关系只能是偷偷摸摸,适可而止。他必须克制自己的欲念,尽量多想燕国给他的好处,多想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觉得燕国的兴衰与己有关,离间齐国重任在身。他不能再沉迷于温柔乡中,必须离燕返齐,去开创那名垂千古的兴燕大业。
燕昭王将宠爱的儿子襄安君托付苏秦带往齐国当人质。昭王还准备了几车珠宝锦帛,让苏秦去贿赂齐国君臣。离燕那天,昭王送苏秦到易水边,与苏秦握手而别。苏秦的车马随从渡过了易水,长长的车队消失在茫茫的地平线上,昭王仍迎风伫立着,遥望着远处久久不愿回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