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赵构的心病,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章 赵构的心病

1

建炎四年十月辛未日凌晨。

约莫四更时分,浙江越州城(绍兴)还笼罩在凝重的夜色中,一个男子就从他的女人身旁悄悄地爬起来,轻轻地走至外室那张特备的龙案前坐下。

这个男子就是南宋第一代皇帝高宗。

他名叫赵构,生于徽宗大观元年(公元--0 七年),乃韦贤妃所出,是徽宗赵佶的第九子,钦宗赵桓的异母弟。他十四岁时被封为康王。钦宗靖康元年,他与张邦昌使金,为人质。逃回,金兵复南侵,他以天下兵马大元帅驻兵河南相州。靖康二年五月初一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坛接受册命,即大宋皇帝位,改年号为建炎。

他现在还只是一位二十三岁的青年,但自从登基以来,被大举南侵的金兵追得犹如一只丧家之狗,东避西逃,惶惶不可终日,使他原来宛若冠玉的白晰脸庞,如今在两盏官灯照射下显得苍白而憔悴。一双如电的大眼睛的眼尾,居然有了几道刀刻般的鱼尾纹。

他宵衣旰食,少近声色,也不贪杯,委实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勤奋天子。特别是今年四月从台州海上回到越州行宫以来,一连六个月,他都是这么早起,挑灯伏案,批阅那如同雪花般由四面八方飞来的文书奏章。他知道,要坐稳皇帝宝座,成为中兴之主,就必须励精图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不知为什么,他今早还没有看几页文书,眼睛就有些酸涩。那文书上的字句,竟像败北的兵士从战场上溃逃一般乱跑狂跳起来,任凭你下多大的决心,都不听指挥。这使他不得不把视线从文书上移开,闭起双目养神一瞬。

“唉,当一个皇帝真难啊!"

他不由得长叹一声,

四年前,他本是一个前途黯淡的人质,采用”反客为主“之计,终于挣扎出绝境,当上了皇帝,使赵宋的国祚得以延续。

一年前,他本是一个生死莫测的逃君,采用了”走为上“之计,终于躲过了渡江南侵的金兵穷追,使自己的身家性命得以保全,避免了重蹈父兄被虏”北狩“的可悲覆辙。

他想到这里,不由得欣慰地笑了起来。他从御案前站了起来,转身走进内室,看--眼还在龙床上酣睡的女人。

这个女人是高宗目前仅有的两个妃嫔之一。她姓吴,没有名,四年前高宗嗣统时封为嫔,姑且称她为吴嫔吧!

吴嫔世居汴梁。据其父亲吴近说,他曾梦见一亭,亭上匾额书有”侍康“二字。亭之两旁,遍植芍药,只放一花,鲜艳无比。醒来时,他的夫人便生下了吴嫔。吴嫔年方十四,就是一位秀外慧中、知书达理的大美人。且能连发弩箭,百无一失。就是这一年,她被已当了两年康王的十六岁赵构收为侧妃,和正妃邢氏夫人同获宠爱。靖康二年四月初一,留在汴京的邢夫人也被作为人质随二帝携押到五国城去。还有一位潘妃,因生了一个名叫赵甫方的皇子,需要养育,不便到处奔波。所以只吴嫔和高宗形影相吊,始终不离左右。

为了躲避金兵,高宗从登基的南京应天府迁徙到扬州。又从扬州迁移至建康。再从建康远迁至临安(杭州)。后又从临安经越州、明州(宁波)、温州,直逃至海上岛屿台州。吴氏随高宗一路颠沛流离,自然受了不少苦。但吴氏却毫无怨言,总是笑笑说:

”夫妻本是同林鸟,患难与共理应当。“

及高宗乘楼船逃到海面上时,本有武艺的吴嫔便改了戎装,保卫御驾。航船行过定海县,至昌国县途中,忽有白鱼跃入御舟。吴嫔当即称贺道:

“此乃周武王白鱼入舟的祥瑞,皇上终当克复中原,临御万方,妾敢预贺。”

高宗大悦,面封吴氏为和义郡夫人。

未几,越州被陷。警报到来,高宗愈加不敢登陆。此时已是残冬,只得闷坐船中过春节。幸好有吴嫔在身旁,每日吟诗觅句,为高宗消释愁怀。

过了年,高宗本想登陆。又闻明州被陷,惊惶的高宗便命楼船往烟波浩渺的深处躲避。哪知高宗避得快,金人追得更快。倏忽之间,见一艘金兵快船,像一只从海中钻出来的吃人巨鲨,追至御舟近前。高宗吓得战战兢兢,抱头惊恐道:

“朕命休矣!"

而吴嫔却胸有成竹,安慰道:

”有臣妾在此保驾,皇上何须惊恐?"

吴嫔不慌不忙,等得敌船将近的当儿,取过了雕弓,搭上了箭矢,觑准船头站着的金将,使劲射去。那金将一心追赶御舟,欲活擒高宗回去报功,未曾防备,忽觉咽喉中箭,疼痛难忍,大叫一声倒在船上。金兵忙着救护主将,无心追赶,高宗的御舟方得乘势逃遁。待到金兀术大批船队赶来,连追三百余里,竟不见高宗的御舟踪影,只好返航。在返航的半路上,又遇一艘宋军的水师船截击,兀术大惊,不得不急急归去。

高宗心想,如果没有吴氏这一箭射中金将,自己定与父兄一般,被劫持到五国城去当囚徒了。看来,“走为上”之计,还得有天助人帮,并非万全之策。

还有一件愧对吴嫔的事,高宗一直羞于对外人启齿。那就是去年二月壬子日,高宗留宿镇江,夜间宠幸吴嫔,两情即将欲仙欲死之际,忽闻门外高喊:“金兀术已经渡江入城了!”这一喊,非同小可,吓得高宗顿时魂飞魄散,光着身子躲入床下。

惊吓过度的高宗,从此在床第之间,对吴嫔只有爱抚之功,再无交媾之力。这使高宗很内疚。面对兴奋难耐的吴嫔,他常歉歉然对吴氏说:

“真对不起,朕太无能,让你痛苦难受了。”

而吴嫔总是不以为然地说

“皇上说那里话来,臣妾日夜侍候皇上,独得皇上爱抚,已经心满意足了。比起羁押在五国城,成了活守寡的邢皇后来,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其实,两情相知相悦,并非一定要做那种凡人所做之事。皇上乃万民之主,应以宋祚中兴为重,把兴趣和精力全部集中到国事上来,此乃臣妾此生之所愿也。”

高宗听得十分感动,道:

“你真是朕的相知,说的一点不错。只是皇子赵甫方去年夭折,朕后继无人,真盼和你生一个传人。可是--"

”传人可以从太祖、太宗的拔尖后裔中去挑,只要赵氏江山不落入异姓就行了。皇上何必为此事发愁?...... "

高宗站在床前想到这里,一阵男性激情不禁从心头涌起,便躬身俯首,伸出龙舌,向吴氏那红艳欲滴的樱桃小唇舔去。

仿佛喝了一口仙丹龙涎,高宗倏忽间来了精神,眼睛也亮了许多,便回转身,疾步到外室御案前,埋头批阅起文书来。

如山的文书一分份地批阅而过,到了只剩最后一份时,屋外更鼓已响五声。

“啊,天亮了。”高宗长叹一声,捶一下微微酸痛的龙腰,站了起来,正想往绍兴殿上早朝,突然,那份未阅批的文书上贴着的叫做“引黄”的黄纸上,有一行触目惊心的字句跳入高宗的眼帘,使他不由得惊叫一声,跌坐在龙椅上。

2

“皇上,你没事吧!"

吴氏闻声起床,送上一杯人参汤,关切地问。

高宗喝过人参汤,从龙椅上站起来“没事。起驾,朕上早朝去。”

接着,他急匆匆地跨出寝宫大门,乘辇到绍兴殿去。天刚蒙蒙亮,绍兴殿门前甬道上就站满了上早朝的大臣们。

随着一声“皇上驾到”的呼叫,大臣们便纷纷跪在道旁,异口同声高呼:

“臣接驾!"

高宗被”引黄“上那一行触目惊心的字句,搅得心绪不宁,根本不理跪在一旁接驾的大臣。他下了辇,便跨进大门,一直走进毁后那张铺着黄垫子的雕龙靠背座椅上坐下。

大臣们依次跟了进来,站成两行,朝着高宗重新跪下去,行了一跪三叩头的常规朝礼。

如果是平时,高宗此时会闪着关爱的目光说句”众爱卿平身“。可今天,他却不管大臣们还跪着,便用那愤怒而威严的高声道:

”刚才朕阅到通泰镇抚使岳飞的文书,说是'金人已立叛臣刘豫为大齐皇帝',可有此事?啊?你们说。“

众大臣见高宗龙颜大怒,跪着忍受双膝的麻痛,谁也不愿

先站起来答话。

大殿里鸦雀无声,静得可听到高宗的急促呼吸声。见大家不答话,高宗更火了。他抬手指着跪在最前面的左相吕颐浩说:

”吕颐浩,你身为首辅大臣,难道也不知道此事吗?"“臣早有风闻,已遣人到大名府查实,但尚不知详情,又怕是讹传,故夫敢惊扰皇上。”吕颐浩站起来一揖道。

见宰相已经站起来,大家也都陆续站了起来。

“启奏皇上,岳镇抚使的文书,臣昨天上午就已细细阅过,'引黄'乃臣所加,让皇上留意。岳飞为人忠义,常遭谍者深入金营搜集情报。臣以为,其文书所陈的事实确凿,无须怀疑真假。”

高宗视之,说话的乃御史中丞赵鼎。

赵鼎字符镇,山西闻喜人。现年四十有五,乃徽宗崇宁年间进士,曾任洛阳令,一向对金主战,为人精明、干练而又直爽。

高宗点点头,表示赞同赵鼎的判断。蓦然间,他怒声喊道:“张悫!"

”巨在!“张悫出列

”你极力保举让刘豫当济南知府。他不但杀了我抗金猛将关胜,举城投降,而且还僭号'大齐皇帝',同我大宋分庭抗礼。你身为枢密使,知人不明,荐人不当,该当何罪?“高宗厉声喝道。

.”臣知罪。“张恋赶忙跪伏在地,连连叩头,喏喏称罪。但是,他内心并不服气。心想,你皇帝当时在扬州十分赞成我的建议,还道刘豫是个难得的人才。如今出了问题,便把一桶污水全倒在下臣的身上。

”来人呀,将罪臣张煮给我拿下,推出去斩了。“高宗气虎虎地举手下旨。

随着皇帝一声旨下,两名挂着扑刀的御前兵勇,立即趋前,摘下张悫头上二品冠冕,并将其反手抓着。

众大臣见高宗欲杀张恋,都惊出一身冷汗,纷纷跪下谏道:

”皇上息怒,求皇上免张悫一死。“

高宗本意只是要出--口气,见众人都为张态求情,又想起太祖立下的”不杀大臣及谏官“的祖训,便改变了决定,道:

”好吧,看在众臣之面,赐张焘无罪。“

御前兵勇闻高宗重新下令,便将张恋放了,并帮他重戴冠冕。

”谢皇上不杀之恩,愿我主万岁万万岁!“张悫扑通一声下跪,连连叩头谢恩。

赵鼎又出班奏道:

"臣早晨又接到岳飞的一份上疏,现呈皇上御览。“”赵爱卿,快念,让诸位大臣一起听。“高宗大喜道。赵鼎展开手中的文书,念道:

”臣通泰镇抚使岳飞叩拜皇上:胡虏入寇我大宋江山,是为了满足他们贪得无厌、掠夺财富和强占土地的欲望。金人在大名扶立刘豫为帝,意在残害中原,用中原人攻打中原人,使他们得以休整兵力,伺隙从中取利。如今金兵北归,刘豫甫立,根基未稳,正是我收复中原、中兴汉室的大好时机。臣愿带兵十万,首当其冲,进攻河南,活擒叛臣刘豫,让皇上回归汴京主政。诚惶诚恐,词不达意,望皇上准奏。..... "

“皇上,对叛臣刘豫以法治罪,臣由衷拥护。但岳飞乃列校出身,资历太浅,难以服众,怎可挂帅北伐?臣以为,命吕丞相大人为北伐大元帅,饬韩世忠、张俊和岳飞为前军统制较为妥当。”右相范宗尹奏道。

张鼎不以为然,出班奏道:

“皇上,臣以为拜将之道,重在智勇,并非资历。岳飞年资虽浅,但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去年十二月,金兀术进攻广德,岳飞,仅以五百骑到广德境内截击金兵,六战六捷,擒获金将王权。岳飞爱民如子,驻扎在广德钟村时,将士无粮,忍饥挨饿,不敢骚扰百姓。适逢金人又派兵进攻常州,岳飞又追至常州,四战四捷。今年三月,金兀术北归,从黄天荡侥幸逃脱后,直奔已被他们攻陷的建康。没想到建康早被岳飞收复了,原守城的金兵皆被死灭。岳飞神机妙算,在建康牛头山下设埋伏等待敌兵,令一百健卒穿黑衣服趁夜间混入金营中进行扰敌,金兵惊恐,自相攻击,死伤不知其数。兀术大军路过新城时,又被岳飞以骑兵三百、步兵三千截击,金兀术弃却许多兵马辎重,狼狈奔逃,险些丧生。

”岳飞为人忠义。他的每篇上疏,忠义之言皆从肺腑流出,大有诸葛孔明之遗风。吾读史书,从西汉以来,诸如韩信、彭越、周勃、灌婴等名将,历代不乏其人。而寻求文武全才、智勇并行像岳飞这样的人,一代中岂能多见!

“臣以身家性命保荐岳飞,让他带兵十万进取中原。有岳飞挂帅,活擒刘豫,指日可待。这乃我大宋之福,中兴之望。至盼皇上当机立断。”

赵鼎这一番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大殿里一阵沉默。高宗从一位宫女手里接过来一杯热茶,用嘴唇轻轻地啜了一口;然后端详着手中青色的宣密暗龙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连连喝了三口茶,咀嚼着赵鼎的一番慷慨陈词,终于使他下了决心,道:

“赵中丞所言,深合朕意。朕素知岳飞是一位文武两能、智勇双绝的人才。朕唯才是举,定会给予大用。然而,刘豫僭伪,乃依仗金人势力,欲将他擒捉治罪,并非岳飞孤军能够实现。朕决定倾全国之兵,御驾亲征。”

“皇上英明,倘能如此,必胜无疑。”赵鼎立即拥护。

大殿里一阵骚动。

“皇上乃万圣之躯,刘豫系一叛臣。杀鸡何须用牛刀?臣虽不才,但为国家计愿冒矢石,帅韩世忠、岳飞、张俊三大将进取中原,活捉刘豫。如不胜,甘愿问罪受罚。”吕颐浩自告奋勇道。

大殿里又是一阵骚动,众臣还想就征伐刘豫一事发表意见,突然一位传事官走进来,奏道:

“皇上,秦桧从金营潜逃回来,他现在殿外求见。”“啊?太好了,快快传他进来!”高宗脸上露出意外的惊喜。

“皇上,秦桧突然从金邦逃回来,多有蹊跷。以臣之见,在未查明他是怎么逃回来之前,不宜御见。”吕颐浩赶忙奏道。

“好吧,就先由你找他谈谈,然后朕再亲自召见他。”“臣遵旨!”吕颐浩领旨退下。

高宗此时有点疲倦,抬一下手,道:

“讨伐刘豫之事,待明日早朝再议!"3

秦桧回来的当天晚上,高宗就在便殿上接见他。秦桧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如实地向皇上叙述了自己在北金四年的曲折经历和所见所闻。高宗听了很感动,高兴地赞道:

“靖康二年,你不怕杀头,挺身而出,反对金人立异姓的张邦昌为帝,要求延续宋祚安定四方。金人甚为恼怒,将你拘执而去。那时国人都为你的忠心爱国扼腕叫好。在北金四年,你洁身自好,虽屈身为挞懒的随军参谋,却像徐庶事曹操那般,始终不替他谋一计,令人可敬。你不怕被金人抓回处死的危险,不避二千八百里路途之坎坷,趁着担任转运使之便,携妻从楚州平安逃回行在,更是可贺。”

“这都是托皇上之洪福,才使罪臣夫妇一路顺风,平安无事。”秦桧嗫嚅道。

高宗接着道:

“你回来正是时候。如今刘豫僭伪,窥视我宋室江山,天下乱成一团糟,朕寝食不安。爱卿品学兼优,智能超人,有何计策教我?"

”臣以为,如果想要天下无事,必须是南朝自理南方,北朝自理北方。“秦桧想起新兴金朝的强大,看到南朝的虚弱,便脱口而言。

”那么中原呢?“高宗又问。

”中原么?······看来只好让刘豫暂时治理了。“秦桧想起自己在归来的一路上,看到归齐的南宋臣民有如过江之鲫,便如是说。但说了又十分后悔,深怕触怒了皇上。因为从下午左相吕颐浩的接见中,他已经得知赵构在早朝上表示欲御驾亲征刘豫的事。但话已出口,收回已不可能,只好惶恐地等待着皇上的训斥了。不料皇上却和气地说:

”这正合朕意。爱卿可否为朕起草一份“与挞懒求和书'? "”微臣遵旨!“秦桧叩首头。翌日,高宗就邀秦桧列席早朝,让他在朝堂上宣读此份求和书,并请他发表大宋对刘豫政权的方略。

高宗充分肯定秦桧的高见,当即力排众议,作出了暂缓征伐刘豫的决定。临退朝时,高宗道:

“秦桧朴实忠厚,朕得到他高兴得夜不能寐。既闻知二帝、母后消息,又得到一名德才兼优的贤卿。”

第三天,一道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的诏书就下来了。没过多久,便提升秦桧为参知政事。次年八月,又任命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是为右相。

仿佛是人间奇迹,仅仅回来十个月,秦桧便得到高宗的充分信任和破格重用,由逃亡者,经礼部尚书、参知政事,一跃而为官居正一品的右相大人。其顺利和快捷,连秦桧本人都是意想不到的。

秦桧拜相后,遵照高宗的旨意,在朝廷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十个月如一日,没有一件事马虎过,也没有一天怠慢过。他把杂乱如麻的南宋朝政梳理得有条不紊。高宗常说,秦桧是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相才,可比春秋末年的越国右相文种。为相十个月来,秦桧也深感自己有了一个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最佳岗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秦桧怎么也没有想到,正当自己踌躇满志地实现忠心报国的抱负时,仿佛来了一场猛烈的地震,突然把自己震得粉身碎骨,一下子从地面跌入无底的深坑之中。.....

4

这是宋高宗绍兴二年六月的一天。

太空晴天一碧,只有几片薄云在一轮渐渐西沉的夕阳周围飞舞。此时有一位刚刚脱下正一品官服的士人,正踯躅在杭州城洒着晚霞余晖的石板条大街上,朝自己的府邸缓缓走去。

这位士人,年已四十有二,面皮白晰,带有风尘色,下额有

点尖,颇嫌清瘦,配着疏疏朗朗的胡子,显得温文儒雅。但那一双浓密的剑眉,那一对高耸的颧骨,还有那一方宽阔的前额,都带着沉着、坚毅、无畏的神气。,

迎面走来两个市民,同这位士人擦肩而过。

“他是谁?"

”他就是前年十月从北金潜逃回来的右相秦桧。你怎么不认识?"

“听说他今天被罢相,成了一个白丁,不是吗?"”谁说不是?罢相的制书都贴在宫墙外,皇上有意布告天下,那个不晓?"

“制书上都说些什么呀?"

”大略说,秦桧得权而用事,自称将惊动四方,待居相位以陈述谋略,便首先提出二策,不明事理,与平素的期望大相乖谬。..... 兹榜朝堂,终不复用。“

”就凭这,也不算什么大罪过,何必张榜终不复用?"“天晓得!"

秦桧发觉两位市民正在背后议论自己,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拉长耳朵听着。直到他们走远了,听不见其议论声,才加快了脚步,径向自己的府邸走去。

回到家天已大黑。但见全家人都沮丧着脸,围坐在大厅里,静待着秦桧的回来。

”相公,你回来了!"

秦桧的妻子王氏像平时一样,微笑着迎出来。只是今天她笑得有些勉强。

秦桧猜出王氏和家里人早已得到自己被罢相的消息,也不说什么,只“嗯”了一声,便躲进自己的书房里去。

“老爷,宰相本是身外之物,罢去何惜之有?”王氏端一杯热茶,跟进书房来,安慰道。“可惜倒没有,只是不甘心罢了。”秦桧接过王氏手中的茶,猛喝两口后,长叹道:”咳,想我秦桧满怀报国之志,以挞懒转运使之便,冒险从金军潜逃回来,吃了多少苦楚,好不容易当上了宰相,正要大展鸿图之际,却落此可悲下场,岂能甘心就此罢休?”

“自古宫阙是虎窝,伴君如伴虎。老虎要咬你,吓陟你,诽谤你,对你‘终不复用’,你有什么办法?倒不如顺水推舟,从此远离朝堂,做~个平民百姓,隐居山林,安度余生!”王氏继续安慰道。

”你胡说些什么?难道大丈夫在世,不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吗?难道跌倒了不要再爬起来吗?难道你真的相信那 ‘终不复用'的鬼话吗?”秦桧气咻咻地说,越说声音越大,几至怒吼起来,似平要把怨怒之气全部发泄在妻子身上。

王氏知道丈夫一向对自己敏重,即便当年他发觉她被迫与挞懒苟且一夜,也只是装着不知,并没有只言词组责怪。于是,今夜丈夫对自已大发脾气,她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湿言道:

“相公壮志凌云,实为可佳。不过,欲伴虎,就要摸准老虎的脾性,投其所好,制其所短,方可得到老虎的青睐,成为老虎身上一只领臾不可分离的爪牙。”

王氏的一席话,仿佛一盏明灯,把秦桧的心头照亮,使他顿即化怒为喜,笑着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末世来临,身边队友全是大佬

喜乐平安

纪元的黎明

家有小妖

在哈利波特学习魔法

奇怪的飞鱼

反派师兄,我家师妹都重生了

浩瀚海渊

萌妻来袭!冰山先生你别跑

谈毛线

涅盘重生:邪医归来后都颤抖吧

Y咏苼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