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9章 推断,从艺术家开始,烛,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字画,能历经千年的,非常稀少。因为唐代以前,造纸的技术不行,达不到千年寿纸的标准。
至于绢、帛之类的丝织品,理论上可以保存千年。问题是这种丝织品在时间的摧残下,也很难完整保留下来。
更何况,还有氧化反应的存在,这可是文物杀手。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千年以前的文物,总是觉得那些玩意压根不美观漂亮,古人凭什么喜欢?
说到底,就是新气过了,受到了氧化,东西变质。
要知道,美有共性。不要怀疑古人的审美观,现代人觉得漂亮的东西,古人也肯定不会觉得丑。
反之亦然。
觉得文物丑,别看出土物件,看复制品,就觉得美观了。
然而世上最残酷的事情却是,一些东西彻底失传了,大家只能在文献资料中,看到只言片语的记载。
具体是什么模样,大家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还原,但是没有实物比较,谁也不知道还原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文献中记载的物品。
五圣朝元图、朝元仙杖图,就是这样。
基本是载于史料中,哪怕有一些临摹画卷流传,但是由于画卷水平低劣,大家也不敢草率下结论。
好不容易,有了碑文这个铁证,让大家知道庙中的壁画,就是吴道子的真迹。但是一个质疑声,就毁了大家的激动心情。
壁画可以历经千年而不朽吗?
悬啊。
所以有人怀疑,残破的壁画早就不是原画了,而是唐代以后某个时代,后人模仿之作。
原画没了,再仿一幅画,这是顺理成章的操作。
“走,看一眼实物。”虞蒿提议。
一行人随行,走到了墙壁旁边,仔细观看斑驳的痕迹。一片片墙皮脱落,墙体还裂开了,犹如蛛网。淡淡的墨痕,以及点点彩色颜料零星地分布。
整幅壁画,也不至于十无存一,但是空缺了不少,模模糊糊的,看起来很费劲。幸运的是其中一些人物图案,还算是比较完整,连猜带蒙的,也能够脑补出具体的形象。
端详片刻,范吉安轻声道:“是不是吴道子的真迹,还真是不好判断。不过线条笔法很流畅,说明绘画的人,肯定是个高手。说不定就是在原画的基础上进行补笔……”
“嗯……”
其他人微微点头,觉得有几分道理。
在传统的古书画修复过程中,接笔、补笔,虽然不是常态,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具体怎么操作,也比较复杂,工序流程不少。
相对来说,在壁画上接笔、补笔,也比较简单了。就是找笔力厉害能仿吴道子的高手,在残缺的真迹上,重新勾勒线条、填补色彩。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靠这接笔的手段,或许壁画真可以延续千年不朽。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猜测,具体是不是真的,就需要研究了。
一群人看了再看,心里真是没有底。冷不防,虞蒿回头道:“白叶,你怎么看?”
“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