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变化在悄无声息中
红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八章 变化在悄无声息中,赤脚小医生的幸福生活,红粟,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因为火车轨道的原因,李红岩的家虽然在省城以北,但火车却要先绕行省城,所以,路上教授先下车,然后是李红岩,之后是韩大川,也是买回家的票了,李红岩才得知韩大川是青市人,火车的终点站,比李红岩还多坐六七个小时的车呢!
这次一出火车站,就看到来接站的陈东方,李红岩略略局促了一下,随即上前招呼:“陈二哥。”
陈东方接过她手中的行李,笑着问:“坐了这么长时间的火车一定累了吧?”
“有座,一路坐着,不太累。”李红岩嘴上这么说,脸上的情绪还是略略带出一抹寥落之意。
这一趟京城之行,收获颇丰,但也让她终于认清了一件事情,她和郑玉书之间的感情已经变了,没有了继续下去的必要。
虽然,去之前,她就有了这种预感,但当面看清楚了,还是让她有些失落和郁郁。下决心的那一刻,真像是在心脏上挖了个窟窿,疼的差点儿窒息。那还不是最痛苦的,痛苦的是之后的恢复,钝钝的绵长不绝的疼,一直如影随形,让她笑容都有了些许不同。
陈东方瞥了她一眼,问道:“饿不饿?车上有吃的,你先垫垫,咱们要待会儿再吃饭,跟车过来的还有一个人。”
李红岩没意见,点头答应着,上了车,也没吃东西,而是倚着车门看车外的风景。
冬季的华北平原一片空旷,树叶都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着天空,看似干枯无华,其实内里却孕积着新一季的蓬勃生机。
她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凛冽的寒风,预示着春日即将到来。
呵,阅读诗句时觉得很对,很有哲理,但真的经历寒冬的寒风刺骨,却仍旧让人瑟缩不已,甚至心生畏惧。
陈东方带着李红岩去了机械厂,广阔的园区,高大的厂房,都是李红岩第一次走近了看,略略提起一些精神。等她见到另一个人,才真正是意外的惊喜。
“大哥,原来是你!”李红岩看到熟悉的宽厚背影,高兴地跑过去。
李新国把手中的包背在肩上,接住李红岩,上下打量道:“这身衣服不错,看起来挺暖和。”
李红岩仍旧穿着张檬给她的军大衣和大头鞋,就势转了一下,笑道:“特别暖和,张檬帮我找来的。”
李新国就问:“多少钱,你的钱还够吗?”
李红岩就笑:“她跟人要的,没花钱……我知道我知道,不会白拿人家东西的,等我找个机会,会还这份人情的。”
李新国见她心里有数,也就不再多说,和陈东方一起去了机械厂的职工食堂吃饭。
陈东方经常来机械厂拉货,和他们厂里的人混的很熟,李新国如今也成了他们厂里的鸡蛋供应单位,混的最熟的就是他们的司务长,买点儿饭票都是按照内部职工的待遇,只花钱不用粮票的。
职工食堂的饭菜不错,不比李红岩学校的差,三个人吃了饭,也不停留,开车回家。
路上,李新国给李红岩说了些队里、家里的情况。因为大多数人家都饲养了蚯蚓,所以,入了冬之后,普通农家鸡已经不怎么产蛋了,他们小队的鸡蛋产量仍旧没有太明显的降低。而且,负责收购他们鸡蛋的几个单位普遍反映,他们送去的鸡蛋普遍蛋黄颜色深、蛋黄大,重点是味道特别香。所以,他们送的鸡蛋已经不按个了,如今按斤称,八个甚至七个就能有一斤,合算下来,一个鸡蛋的均价差不多在七分二到七分五了,比收购站三分钱的收购价翻了一番还多呢!
到家,自然又是一番团聚欢喜,抹两把眼泪也是惯例。倒是少了二嫂,家里冷清了一些,再看家里到处欣欣向荣,家里人的衣着也不再有补丁,还没过年,穿得也都是六七成新的衣服,李红岩就知道,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团聚的激动喜悦劲儿稍加平复,李红岩就把在北京买的玩具、糖果拿出来一部分,给卫东卫民茉茉几个。二嫂去了县城,把茉茉也带去县城照看,临近过年,二嫂那边特别忙,卫东又放了假,才把茉茉送回来,让卫东带着。最小的卫华已经六个多月,是个害羞的小胖子,已经不认识李红岩了,见了她这个小姑姑眼睛倒是亮亮的很好奇,就是不给李红岩抱,一说抱他,就笨拙地翻转身,给她一个后脑勺。李红岩佯装不理他,他又偷偷地转回头看……哎哟,比暑假的时候懂事多了,也好玩多了。
李红岩逗卫华小胖子,刻意在他面前,给卫东卫民茉茉发糖果、发玩具,惹得几个大孩子不停地叫小姑姑、小姑姑。卫华小胖子越看越着急,最后急的不行了,憋得小脸通红,大喊了一声:“……猪!”
哈哈哈哈哈……全家笑翻!
李红岩一脸的哭笑不得,卫东卫民茉茉几个小时候学着叫人,她当‘猪’‘小猪’也不是第一回了,猪来猪去,也真是认命了。她拿了一颗黄色棒棒糖递给卫华,把胖小子乐得咧着嘴直笑,露出仅有的两颗小牙,李红岩心中的懊恼转瞬就被抹平了,稀罕地捧了小胖子的脸亲了一口。
卫民看着弟弟傻兮兮的模样,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地上前,帮他把糖纸剥开,小胖子看着自己的糖被二哥‘抢了’,‘破坏’掉还回来,一直挂在脸上的笑都没了,愣愣地看着小了好多、丑了好多的棒棒糖,愣愣地看半天,突然哇地一声哭了。
卫东很有大哥范儿地过来维持秩序,拿着那颗棒棒糖送进小东西的嘴巴里。
卫华小胖子尝到了味道,眼睫毛上坏还挂着泪珠,却一下子止住了哭声。他愣住,然后小脸就皱成了包子,鼻子眉毛眼睛都皱到一起去了。李红岩一看糖纸才发现,自己没留意给了小家伙一个柠檬味儿的棒棒糖。
哈哈哈哈哈……全家又是一阵大笑!
接下来的事实一再证明,卫华小包子是个爱热闹、聪明又皮实的娃儿,不爱哭,却会叫,据说李红岩回家前,他只是啊啊大叫,李红岩一回来,小包子就突然改成了‘猪、猪、猪……’,每天睡醒了也不哭,睁开眼张嘴就喊‘猪!’,把他娘韩玉玲都逗得好笑又郁闷,这娃儿生下来养了半年多,居然抵不过只见了第二面的小姑姑,再看卫东卫民那俩,几乎快贴在小姑身上的臭小子,韩玉玲只能感叹,长得好看的人就是占便宜,连小孩子也特别喜欢!
李红岩到家第二天,骑了自行车去了趟大姐家,转过一天,又跟着队里的拖拉机去了趟二姐家,然后,家里又多了几个小包子。
有了她带回来的新玩具,几个皮猴子也乖巧许多,也能像小姑娘一起,窝在炕上转魔方、玩华容道,小的则玩七巧板、搭积木,李红岩也组织孩子们讲故事、背古诗、做有趣益智的算术小题目,经过了解,哥哥姐姐们大概很忙,孩子们会的新东西不太多,但也不至于把她暑假教的那些忘干净,看得出,期间他们爹妈还是教过一些的。
各家都有各家的事儿,下地种田、家务琐碎、或者出车、卖货,没有一个闲着的人,白天辛苦操劳一天,再分给孩子们的精力自然就少,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儿,不能苛求。
李红岩寒暑假尽量抽时间带孩子,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她能为爱她疼她的哥哥姐姐们做的。
带孩子的空档,她自己也要看书学习——去京城一趟,虽然决定舍弃,但也却是拓宽了思想和眼界,想要学好医学知识,西医方面自然要加强对国外先进医学知识的搜集学习,这一方面,仅仅英语是不够的,她暂时决定再学两门外语:拉丁语和日语。放眼世界,医学发展最先进的是米国,其次就是日本,很多医学学术论文都是日本学者发布的日语版,学会日语方便许多。
于是,小李家村的社员们就发现,李家的女大学生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走出村子,顺着河沿儿走动,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叨叨、嘀嘀咕咕,有人好奇凑近了听过,说是听不懂,不知道说的啥鸟语。
在李家人不知道的地方,就有人偷偷传李家的女大学生念书念傻了,每天早上嘴里念叨着谁也听不懂的话,出来瞎转。这话传啊传的,传到了王秋萍的耳朵里,王秋萍就对自己当家的说,李家那闺女念书念成了傻子,幸亏当初提亲没成云云。把个陈金昌气得差点儿吐血,自家老二还憋着一股子劲儿对人家闺女好呢,你说着当娘的就不能不拖后腿?
“你要是想让老二再不回来,你就继续作!”
王秋萍一下子害怕了,带了点儿心虚又有些执拗道:“我就是听人家这么说,我又没说啥!”
“谁说的?小亭娘还是生子娘?你就不能少凑那些没事儿就爱嚼舌头的老婆?她们知道个屁啊,人家闺女那是学外国话呢,你们一群土泡子能听懂就怪了!”陈金昌一连串怼过去,眼看着自家老婆子不再顶嘴,只剩下一团委屈,到底有些不忍,叹口气道,“那闺女是个有志气、有心气儿的,咱们这大队里下去十年都不一定再出一个,你们一群家臣子,哪里知道人家老鹰要干啥。行啦,行啦,你赶紧去发蒸馍馍的面吧,再晚就蒸不完了。用起了两层麸子的精白面发,多发上二十斤面……上回老二回来说他们队长嫂子爱吃你蒸的馍馍,多蒸点儿,连他们一家过年吃的馍馍也蒸出来。我也要去公社里走动走动……”
农村人出去串门没有什么值钱的礼物,能用精白粉蒸成大馍馍送人,在他们就是最好的东西了,是自家人不舍得吃,从嘴里省出来的。
“一共就推了二百斤麦子,起了两遍麸子,也就得了一百三十斤净面……你是想着一顿都祸祸了呀!”王秋萍有些肉疼地嘟哝。
陈金昌瞪她一眼,看着老婆子不甘不愿地,却还是去舀面发面,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自家老婆子心地不差,手底下干活也麻利,就是为人处事不上心,又是炮仗脾气,经不得人挑唆,人挑拨两句,她就炸了。
可跟着他一辈子也没享福,替他生儿子操持家务地劳碌一辈子,即便犯了错,他也不忍心怎么苛责她。唉,这么多年了,性子是改不了了,少不得以后他多看着些,不让她再戳什么大漏子就行了,将就着过吧!
李红岩对这些传言不知情,偶尔知道有人在她背后嘀咕,也没心情去了解,当初,她就没为了这些想不开(跳冰窟窿纯属误会,当时她自责的只是对不起爹娘),如今,脱离开这个闭塞的小环境,站的更高了回头来看,村里一些长舌妇、碎嘴汉的是非曲直,早已经不入她心,更不会为之所动。
再说,临近过年,除了动弹不了的老人和无知的孩子,每个人都忙得很,也没有多少人扎堆儿扯舌头嚼闲话,有那么几个人传瞎话,也兴不起什么波浪来。
腊月廿三,接了李红岩到家,大哥李新国马不停蹄地去小队新开辟出来的屠宰点儿杀猪、杀鸡。他们村里养的肥猪早就卖完了,就撒下人手去四邻八乡地收生猪,屠宰收拾利落了,再送去联系好的工厂、单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