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风云变化(三)
竹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3章 风云变化(三),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竹野,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阮地并不大,它的势力范围只有辽宋接壤的那一片,连起来是曲折的一条线。
但阮地带给周围国家的影响却越来越大,不止是贸易往来的影响,还有战事,自从阮地崛起,原本摩擦不断,小战不止的各国,突然就偃旗息鼓,一副其乐融融的模样。
甚至于辽宋两国都能重新开始贸易,宋国甚至停止了对辽国的岁贡,辽国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尤其在倭国发现银矿之后,各国都对那海量的白银虎视眈眈——可只有阮地掌握了航道。
因着阮地这么多年海运贸易极为依赖,所以阮地的航海技术可以说是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每一艘船的船主和副手都有数年经验,连船工都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在船主和副手都没有指挥能力的时候自己组织同事应对危险。
阮响也极为重视海上军事,海军船在造船业逐渐成熟之后,已经能完全掌控对阮地来说最主要的几条航线,在这几条航线上,但凡没有阮地的许可,任何船只都属于入侵,海军可以在不回航请示的情况下发动攻击,当然,前提也是必须再三警告而对方不予理会。
在不知不觉间,所有国家都无法再忽视阮地——这个地方没有建国,统治者也不以皇帝自居,加上地方不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宋国,都没有重视阮地。
统治者是个女人,地盘又小,且每次打下一个地方都会很长时间不再有动静,并且阮地不仅卖东西,购买力也很强,阮地城镇里的百姓比许多国家都城的百姓都舍得花钱。
打,似乎没有必要,不打,好处多多。
尤其它还处在辽宋两地之间,无论辽宋哪一国先动手,另一个国都不得不去帮阮地。
对吐蕃大理这种远离阮地的国家而言,和阮地交恶就更没有必要了。
源源不断的奢侈品送到这些国家,供给王室和达官贵族,这些昂贵的,无用的,但令人离不开的东西,渐渐发挥了旁人都想不到的作用,阮地像是一个抽血泵,不断抽来这些国家的血,又输送到西夏和回鹘。
阮地的工人们不止去倭国,还去西夏和回鹘。
西夏自不必说,但回鹘百姓能感受到这种生活的变化,尤其是紧邻西夏的边关。
当回鹘使团经过边关,他们看到的是回鹘边关的巨大变化——这些地方已经修起了路,而回鹘普通百姓想进入西夏和阮地,甚至不必经过本地官府的允许,他们会成群结队的翻山越岭,拿着自己的户籍,互相作保进入西夏。
西夏现在的活很多,各行各业都在发展,尤其是修路和修各种厂子,挖矿虽然苦和危险,但收入不菲,所以回鹘百姓会悄悄到西夏干活,挣到了钱便买上许多东西送回家。
渐渐地,住在边关的回鹘人大多有了两个家,一个在西夏,把妻子也接过来一起干活。
另一个在老家,逢年过节再回去。
为了方便两边进出干活,边关的回鹘人甚至自动自发的开始修路,各村的村长们自己掏不出来钱来雇工,但各家都肯出两个壮劳力去修,而且自带干粮。
使团在经过时,还能看到有些壮汉在修缮那些充满泥泞的窄路,明明他们是同族,但那些壮汉在看见他们的时候却立刻躲到一旁的草丛中去,看向他们的目光充满了警惕和嫌恶。
边关的回鹘人憎恨他们。
可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
使者们在客栈歇息了一晚,整个镇子没什么可看的,总共也只有两条街,说是镇都算是格外给面子,但这个镇子却异常热闹,当他们在晨光中醒来,拉开帘子,透过玻璃窗看到的就是背着背篓,提着扁担,甚至推着独轮车的,刚从回鹘过来的同族们。
使者迷瞪着眼看着,这些回鹘人都穿着棉衣——别说回鹘边关平民,就是都城一些小有家资的回鹘百姓都穿不起这样的棉衣,他们说着使者们听不懂的土话,或笑或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售卖。
虽然这个边关小镇的售卖各种东西的人不少,但使者们昨日进城的时候也听了一耳朵,这里东西的售价竟然不算特别便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