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大势所趋(十)
竹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8章 大势所趋(十),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竹野,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今日战报——今日战报!”
卖报的小贩高举着一叠叠报纸,在茶楼酒馆中穿梭,他脚程极快,不过几息的功夫便穿过一条街,其间卖出了十多份报纸。
穿着细布棉服的中年人们坐在藤椅上,晒着街边的太阳,懒洋洋地抬起手来唤道:“来,给我来一份。”说完便从荷包里掏出五角钱买来一份报纸,施施然的摊开,在众人好奇的眼神中朗声读来。
“这么说,辽国有一半都归咱们了?”
“什么一半?非要说,也就一小半。”
“怪道码头上扛活的契丹人多了,都是逃命来的。”
“哎呀哎呀,这岂不是该拜一拜祖宗?!被辽人欺负了多少年,总算是扬眉吐气!”
“这不是该当的吗?那西夏回鹘,可有一敌之力?要我说,这都多亏了阮姐心善,不叫屠戮百姓,否则啊——哼,哪还有什么契丹人,都该亡国灭种了!”
陈牧在一旁坐着,手中也有一份报纸,身前的竹桌上摆着一盏茶并一叠糕点,他招来小二说道:“这茶凉了,再换一壶热的来,可有纸笔?给我送过来。”
小二应了一声,这是个健谈的伙计,应了也不走,还笑嘻嘻地问:“客官打哪儿来?如您这般蓄发的不多见了。”
男子蓄发如今是极小的风潮,大多都是短发齐肩,能在脑中系出一个小马尾,又或者是再长一点,还等束个布包皮冠,平头也有,但和长发一样都很少见,只有军中出来的男子会维持平头。
民间男子如今还是短发居多。
不过近几年男子的头发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毕竟这样洗头方便,且如今人人都要上工,阮地又一向推崇个人清洁,于是更易打理清洗的短发就成了剃头匠最擅长的手艺。
陈牧也不瞒着,挺愿意和小二闲聊:“打临安来。”
小二“嚯”了声:“您是去做生意的?还是去做吏的?两边跑,这可累人。”
“也不算累。”陈牧想了想,“不做生意,也不为吏,算是……义务劳动?官府管我吃喝,每月也有一点钱。”
义务劳动在如今的青州是很常见的,年轻的学生刚毕业,都想做一番忧国忧民的大事业,但考不上吏,又不肯进厂干活,便顺应官府的号召,去收复回来的各地做一些基础的工作。
没什么大的收入,官府只包吃住,月钱不到两百,在青州随便去个厂子月钱都有四五百,但这些年轻学生不在乎,和家里打声招呼,包袱款款就上路了。
陈牧也是其中之一。
他没留在青州上学,更没在青州置产,只是上过扫盲班之后便在青州待了一年,蹭了不少课,交了一些同样有理想的朋友,就又匆匆回了临安。
小二肃然起敬:“原来是阮姐夸过的志学生,您这样的人将来定是有大成就的!”
阮地每年冒出来的毕业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动辄读过七八年的书,长些的十几年都有,考吏没考上,又不甘于泯然众人,个个都有大志向,大抱负,官府才号召他们去往艰苦贫瘠之地。
原来是想叫这些学生认清现实,偏偏学生们还真就不怕吃苦,真就愿意为了理想去无偿奉献。
民间也有了传言,说这些学生的义举甚至感动了阮姐,阮姐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夸他们学生有志不在年少,民间便也将这些学生称作志学生,赞美非常。
陈牧笑了笑,并不在意这个高帽子。
两人又客气了几句,陈牧才又仔细看起了报纸。
报纸上除了民生以外,还有大篇文章描写前线战事。
今日写的是辽国有义士,献城而投,免了城内百姓受苦。
陈牧看得仔细,一个字都没有错过,正在出神时,一旁传来了女子的声音。
“子砚这是在看什么?”女子笑着坐到一旁,“今日报纸写了什么?你嘴边竟然还带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