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成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4章 乌恰县·两山交汇·贝壳山,房车环游记,画虎成猫,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从莫尔寺佛塔出来,刘伟民就说,疏附这里的景点没什么看头,不如早点前往下一站。
虎永刚和宁静都没有意见。
沿着314国道往北10多公里后,回到喀什郊外。
车子没有进市区,直接转向西北方向,到喀如勒之后,又沿306省道者向西行,前往这天的午餐地点——乌恰县城。
乌恰,是柯尔克孜语“乌鲁克恰提”的简称,意思是“大山沟分岔口”,因为克孜勒河谷在此地分岔成三道沟而得名。
而乌恰县城是中国最西部的城市!
此处与东部沿海地区有四个小时的时差,也是中国太阳落山最晚的城市。
在乌恰县城的街口,虎永刚看到很多骑着马的雕塑,就把车靠过去停下。
众人下车,看到旁边的介绍才知道,这个群体雕塑就是乌恰著名的《玛纳斯》史诗40勇士雕像。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而《玛纳斯》是整部史诗的统称,也是柯尔克孜族第一部史诗的名称和主人公的名字。
整部史诗主要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玛纳斯》由千年来在民间传唱,发展到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巅峰,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
2006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眼前的雕塑群有玛纳斯、巴卡伊、阿勒曼别特及《玛纳斯》史诗中部分英雄勇士共40名代表的雕塑。
这些勇士分别来自不同民族和部落,生动描述了这个英雄群体为怀上家乡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热情讴歌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看完了雕塑,虎永刚驱车进入乌恰县城。
县城很小,海拔2100多米,三面高山环绕。不过建设得不错,街道宽阔。干净整洁,环境挺好,就是没有多少行人和车辆。
据说现在的这座县城是重建的,因为乌恰县地处强震带,地壳活动较为活跃。
1985年,此处发生过7.4级的大地震,6公里外的老县城全部被毁,这座县城是重建后整体搬迁的。
整个乌恰县只有5万多人口,而柯尔克孜族人就占了70%以上,所以,虎永刚他们的午餐,找的是一家柯尔克孜族特色的餐馆,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这家餐馆的特色,确实让他们眼前一亮,有几样菜是他们之前没有吃过的。
手抓羊排、烤鱼这些就不必说了,新疆的餐桌上好像离不了。
值得一提的有几样:
其一,凉拌荆芥。
荆芥,又叫“假苏”,开穗塔状白花,唇叶,伴有细软微毛,外形如罗勒,气味似薄荷。
如果说,湖南人离不开辣椒,江西人离不开藜蒿,湖北人离不开红菜薹,那么河南人一定离不开“荆芥”。
而虎永刚几人,这都是第一次见到,还是在新疆见到,更是第一次吃。它的口感清爽,有一点草药的味道,加上了皮牙子一起凉拌,更增添了一股特别的风味。
其二,菌菇炒辣子鸡。
这家用的菌菇叫“阿魏菇”,又名阿魏侧耳、阿魏蘑,是干旱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蕈菌。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走寻常路,在蘑菇家族里算是特立独行,喜干旱,长在戈壁上,是乌恰县特有的珍稀食用菌。
本地人散养的土鸡,再放入阿魏菇一炒,鸡肉香和菌香融合,鲜嫩可口,吃上一口就停不下来。
餐馆老板说,他家还有一个特色菜—蒸槐花,不过今日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