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章 秀才,李陶陶穿越记,一蓑烟雨任,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学政五月二十三日到达庐州,院试就在这天举行。考试一共进行了两场,正场和复试。考试成绩却在六月中旬才揭晓,称为“出案”。
让庐州人惊愕的是,全庐州考中秀才的不过二十多人,李娘子的学生竟然就占了四个,而且他们也只有四人参加了院试,这中考率,百分之百啊。并且她儿子杜德纯,竟然又是案首。这一路考下来,县试,府试,院试三次案首,这就是传说中的“小三元”啊!
这得要有多深厚的学问才能达到?!这得要有多强的实力才能做到?!最最关键的是,这个“小三元”还只有九岁,古往今来,全国范围,都属罕见啊!于是,杜德纯神童的大名不胫而走,享誉整个淮南。
李陶陶也是无语,她这儿子,神童也就罢了,居然还很勤奋。这让其他人怎么活?杜德纯天生就是一块读书的料,一个问题,她往往只讲一遍甚至是半遍,他就懂了。而且举一反三,善于思考,又衍生出不少学问。
而且比起刘宏章,张敬文,杨骏他们来说,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他们更多。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了,他就是为了读书而生,李陶陶有幸亲眼得见,照这样下去,想不中状元都难啊。令李陶陶犯愁的是,她们娘俩是不是太高调了一点?这四名秀才一出,李陶陶也是声名大隆,如日中天,每天拜访的人那是川流不息······
其实对于杜德纯,刘宏章,张敬文,杨骏这四名学生,都能考中秀才一事,李陶陶并不意外。因为秀才的考试难度,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大,毕竟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形式也就那么四种。墨义和贴经,纯粹就是死记硬背,只要不偷懒,功夫做到家,拿个全分不是难事。
诗赋方面,李陶陶早就把《声律启蒙》教给了他们,作起诗来,事半功倍,比起其他对手,起点高太多。再有就是多写多练,各式题目,花样百出,每天写个十篇八篇的,几个月下来,数量和质量也相当可观了。
难就难在策问上,考官会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涉及的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等方面。学子们往往局限于时代和眼界,很难脱颖而出。
在别人来说是最难的,在李陶陶这里却是强项。平常上课的时候,总会把这些正确的,新颖的,先进的观点输送给他们,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们的眼光见识岂是一般人可比的?
中了秀才之后,刘宏章,张敬文,杨骏的家人们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无形之中,三家人的关系更亲密了。这三个孩子现在已经拿到了科举的入场券,以后要是能进入官场,三人互相扶持,共同进退,将是很大的助力啊。退一万步来说,就是自己的孩子最终念书不成,也有做大官的朋友可以仰仗嘛。
张敬文的父亲张屠户最是夸张,敲锣打鼓地给李陶陶送来一面锦旗,“春雨润物,明德育才;泽流及远,千里思源。”也不知请的哪个饱学之士,这遣词造句倒是用得不错。
李陶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敬文若是要想更进一步,你最好早请名师,不要耽误了他。”张敬文资质虽然一般,但胜在勤奋。如有名师指导,考个举人还是可以试一试的。谁料张屠户连连摇头,理所当然地说:“还请什么名师,李娘子就是名师。这庐州还有谁的学问能比得过李娘子!”
李陶陶吓了一跳,太夸张了吧,这是谁在捧杀她?她再三推辞,无奈张屠户对她就是深信不疑。开玩笑,大家都说,李娘子是有状元之才的,是文曲星下凡好不好!李陶陶扶额长叹,要说以她的本事,教几个秀才出来还是可以的。可要是教了去考举人,她自问没有这个能力,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谁料报有这个想法的,居然大有人在。刘宏章,杨骏也坚持要在李陶陶门下继续学习,说是其他先生都没有李陶陶的见识高。这种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李陶陶苦口婆心,万般推辞,众人都当她是谦虚,更是态度坚决,意志坚定。李陶陶无计可施,痛苦万分,这些人还讲不讲道理了?!
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强烈要求李陶陶扩大招生,就连萧瑾瑜都出面来劝说。当李陶陶再一次以地方狭小为借口,某位家长竟然送来了隔壁宋木匠家的房契。原来败家的宋木匠在一个月前,就把房子卖掉了,被这位有心的家长买了下来,一直闲置着,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这位家长愿意献出房契并把它改建成学院,只求给他家子弟一个求学的名额。李陶陶震惊了,她知道自己成了名师,但还是低估了古代名师的经济效益,这也太夸张了吧?这才只是秀才而已,家长们就如飞蛾扑火一般了。难怪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是可怜了这天下父母心,古今同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