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蝗影再现
半两京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4章 蝗影再现,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半两京墨,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除了药物防治,我们还要动员各村农户,采取物理防治措施。挖沟渠、设陷阱、利用鸡鸭捕食等多管齐下。";苏锦绣目光扫过众人,";记住,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在蝗虫大规模羽化前控制住局面!";
计划制定后,所有人立即行动起来。农学院的学生们分成十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域,带领当地农户进行药物喷洒和物理防治。太医院的学生则负责确保防治过程中人员的安全,防止药物中毒事件发生。
苏锦绣则带着几名核心学生,直奔蝗虫最密集的孵化地。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熟练地操作着改良后的喷洒设备,将药剂均匀地洒向田地。
";娘娘,您看!";一名学生惊喜地指着地面,只见刚刚还活蹦乱跳的蝗虫幼虫,接触到药剂后很快就失去了活力,扭动几下后便不再动弹。
";继续喷洒,确保每一处孵化地都不漏掉。";苏锦绣指挥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一连三天,防治工作不分昼夜地进行着。苏锦绣几乎没有休息,亲自巡视每一个防治区域,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她的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村落农舍,甚至深入到最偏远的山区检查蝗虫孵化情况。
呼延州的百姓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到防治大军中来。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挖沟设陷,有的撒药引诱,有的则赶着鸡鸭进入田间捕食蝗虫。一时间,人人争先,场面壮观。
第五天,前线传来好消息:南三县的蝗虫密度已经明显下降,新的孵化点也没有再出现。
";不能掉以轻心。";苏锦绣提醒众人,";蝗虫繁殖速度极快,我们必须持续防治至少十天,才能确保彻底控制住局面。";
就在此时,一名信使匆匆赶来,带来了令人担忧的消息:临近的汾西州也发现了蝗虫踪迹,情况同样严峻。
";分兵。";苏锦绣当机立断,";我带十名学生前往汾西州,其余人继续在呼延州防治。物资设备随即补充。";
当天下午,苏锦绣便率队启程前往汾西州。一到当地,她立即将呼延州的成功经验复制过来,组织当地官员和农户展开大规模防治。
汾西州的州牧郑大人见到苏锦绣亲自前来,感激涕零:";娘娘亲临,百姓有救了!去年听闻娘娘神奇防蝗之法,今日得亲眼见证,实乃州民之幸!";
";郑大人客气了,控制蝗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苏锦绣平静地回应,随即展开了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里,防治工作在两州同时进行。苏锦绣往返奔波,不辞辛劳。她的坚韧与智慧,她的专业与细致,都深深印在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
半月后,北疆的蝗灾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蝗虫即将大规模羽化的关键时刻,防治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娘娘,成功了!";呼延州刘大人欣喜若狂,";按照往年经验,这时候蝗虫应该已经成群飞起,吞噬庄稼了。可现在,田里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踪影!";
苏锦绣露出了疲惫但满足的笑容:";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总结了经验,培养了更多懂得防治技术的人才。下次若再有类似灾害,各地都能迅速应对了。";
准备返京前,苏锦绣召集了所有参与防治的学生,进行了最后的总结。
";这次防蝗,你们每个人都表现出色。";她语气温和但充满力量,";你们不仅掌握了技术,更学会了如何在实际情况中灵活应对。回去后,要将这些经验整理成册,供更多人学习。";
学生们神情振奋,纷纷表示不负娘娘期望。其中一名叫林峰的学生代表大家发言:";此行让我们真正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农医之道,不只是书本知识,更是关乎万千生灵的实践智慧。我们定会将娘娘的教诲铭记于心,为大衍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苏锦绣欣慰地点点头,目光扫过这些年轻的面庞。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寒门,正是通过农业学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现在,他们又将成为改变更多人命运的力量。
返京的路上,苏锦绣收到了萧承煜的亲笔信,表达了对她工作的肯定和对她安全的关切。信中提到朝中已经传开了她亲赴前线防蝗的事迹,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
";连日来,朝堂之上,赞誉之声不绝。太后亦多次询问你的安危,看来连她也不得不承认你的功绩了。";信的最后,萧承煜写道,";蝗患已除,速归。";
简单的几个字,却透露着深深的牵挂。
马车缓缓驶向京城,车窗外,道路两旁,时有百姓驻足观望,有人甚至跪地相迎。苏锦绣的名声,随着这次成功的防蝗行动,达到了新的高度。
";娘娘,听说汾西州的百姓自发立了祠堂,供奉您的画像呢!";巧儿兴奋地说道。
苏锦绣轻笑摇头:";无需这些虚名。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农医之术真正造福百姓,让大衍不再受饥馑之苦。";
马车继续前行,苏锦绣的目光望向远方。这次北上防蝗,不仅成功控制了灾情,更让她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改革也还远未完成。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她对这片土地和这里人民的深深牵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