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十一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865章品《维摩诘经》(23),落难情缘,洪门十一少,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你们没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据是:所有经典就是戒律,每一条都是戒律。
你以为受了二百多条的戒是戒律?那个行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条戒,大部分的行为与印度当时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会犯的。
有许多根本没有办法,我们早就犯了,连祖师爷都犯了。
环境不同,时代不同,那些戒早应该改了。
所以到了中国来,百丈禅师就把它改了,叫作丛林规矩。
但是丛林规矩到了现在,又应该改了。
要改的地方很多,时代不同了,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例如,过去丛林和尚半个月排队洗一次澡,现在行吗?这些都是生活行为,很多需要变动,这个不是真理。真的戒是什么?此心是真戒,念念,念念随护行为。
进一步说,真正的戒是“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尤其在团体生活中,几个人能够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给人家好看,认为这样才够英雄,其实处处在造孽。
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吗?性情柔都很困难,和就更难。
我常观察一些人,一有什么达不到他的所望,那个眼神都横起来变成毒蛇了。
告诉你们,眼跟心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起了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赖耶识就有了嗔毒的种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学佛不是光盘腿盘得好,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
而且不只是,还要乐于,做到了就是乐坚持戒的成果了。
“乐勤集善根”,这个和上面都是连着的。坚持戒做到了,修养由外再打进来,由忍辱达到内心的柔、和,没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气,个个喜欢。
学佛的人有一句话,未曾学佛先结人缘,就是学佛第一步要广作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
但是许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为什么不得人缘?
因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够,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轮回中慢慢打滚吧!功德不会圆满。
心性能够修养到柔,柔而到达祥和,那就人见人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功德圆满。
要乐于在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们晓得,一切众生平常日用之间,动坏念头比好念头多得多。
前面讲过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讲戒律的。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
我小时候读书,书桌子旁边有一张纸,叫做功过格,这个纸上有很多圈圈,一个月一张。
每天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有不好的,就拿黑笔在圈圈里点一点,有好的,就拿红笔在圈圈里点一点,然后定期检查,到底是黑点多还是红点多。
我小时候家里请了位秀才先生,按那时的说法,我家是东家,他是西席。他是洋人,可是从不说洋文,每天除了教我读书就自己读《金刚经》。
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亲每天都为他准备斋食。
我常常觉得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觉得奇怪,就问我母亲,她说一定是先生的牙齿松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缝里我才闻着香。
我后来上课时仔细观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这是一笑。
但是他很诚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过年,他在自己房间里读过经之后,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萨,拿出功过格,很紧张地看着,就跪着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骂该死!该死!我看是黑点比红点多的缘故。
我那时好奇,是从门缝偷看先生才看到的,这是确确实实的事。
《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我现在都还保存着。像这样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
要“勤集善根”,这就是人们经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头特别注重这东西,可惜你们只把它当作佛学的名词。
修道学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圆满,功德如何圆满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种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要了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禅定。
有的经文本子把这两句圈点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
所以我们修道打坐为什么不能到达禅定的境界呢?
因为善根的根基不深。
根基不深不能成长的,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进一步退三步。
有时好个几天就不得了,穷人得宝,“抖”起来了,结果穷人抖起来进了精神病院,因为善根不深啊!
必须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禅定之乐,永远不散乱了。
实际上什么是禅定呢?
行善就是禅定。
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
所以看你有没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没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盘腿多久。
但是盘腿也是要的,这是习定,练习定的基本功夫。
真得定了,盘腿、放腿、走路、睡觉,无一不在定中,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禅定以后,“乐离垢明慧”,才能发起智慧。
智慧是什么?是离一切心理,唯识学心所都离开了,心中明净。
这明净不是理论,是功夫,内外光明清净。
这个时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发动了。
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彻大悟而证得菩提,所以“乐广菩提心”。
菩提是翻译名称,意思是觉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大慈大悲。
这里为什么要加一个“广”字?表示不是我们一般小智慧小聪明境界。
所以我这一次讲的,要研究《成唯识论》,就是要开发开广人们的智慧。
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本体是性空缘起,而以大悲心为用。
真得了菩提心,一定发大慈悲心。
“乐降伏众魔,了断诸烦恼。”什么是魔?不是你夜里看到了鬼,烦恼就是魔,一切众生心中皆有烦恼。
我常说佛学比一切学问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烦恼二个字,或者翻译成烦惑,每人每天没有哪个时候不在烦,恼是讨厌。
烦恼不是痛苦,痛苦就很严重了。
没有一个人不烦恼,《维摩诘经》说“烦恼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烦恼转过来,烦恼转了,就清净了,就大彻大悟了,就离垢明慧了。
烦恼就是尘垢染污,一切心态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污心理。
魔,烦恼也,所以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呼吸一进一出叫一念,这一念之间就有那么多烦恼,自己没有检查出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