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55章 天方教!,离石游记,半边人,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些身份不同、族群不同的人,元代统称他们为回回。
这些西方来的穆斯林,分布于全国各地,成家立业,形成穆斯林居住区。不少境内土著人因结婚等问题加入穆斯林。
这时穆斯林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在中央、地方政府中也有了穆斯林的身影。穆斯林的学者和宗教职业者还享受免赋、免差、免役等特殊待遇。
随着穆斯林人数和清真寺数量的不断增加,具有中国伊斯兰教特点的清真寺职能管理制度——三掌教制形成。宗教思想与儒家学说接近。
这时伊斯兰教成为与其他宗教并行的独立宗教信仰,基础是几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即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以及新疆维吾尔族,还有于17世纪接受伊斯兰教的蒙古、回、汉、藏等民族混血的保安族。
这是唐宋时期的“化外之民”,成为了具有本土意识的中国穆斯林。
明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的时期。此时的伊斯兰教信奉者已经不是唐宋时期的侨民,也不是元代外来人,而是本土伊斯兰教信仰者群体。
朱明王朝建立后推行同化政策,穆斯林开始说汉语、改汉姓、穿汉装。而且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明初闭关锁国政策)中外伊斯兰文化的交流被切断。
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成为必然的、唯一的选择。以清真寺为校舍的办学形式、“以儒诠经”的讲经方法,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特色教育制度。
伊斯兰教的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了交融。既满足了穆斯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又可得到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下的社会各阶层对伊斯兰教的认可。
清朝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艰难时代。随着穆斯林知识分子“以儒诠经”的视野和社会影响,译著内容“已由宗教哲学、宗教典制扩及到天文历法、地理和《古兰经》之汉译了”。
但统治阶层以伊斯兰教教规不符合主流社会的意识,而遭到压制、打击,使穆斯林与清政府的矛盾变得尖锐,从而引发执政者与伊斯兰教信教者的剧烈冲突。
在清朝疆域内,特别是在陕、甘、宁、青等地,爆发了以 “反清复明”为口号的多次反清斗争。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的汉文译著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眼前连根苗都算不上,只是少部分阿拉伯海商的一次传教尝试。
(/54375/54375530/10100356.html)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