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测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寇准抗辽.,中国历史故事,文明观测员,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宋太宗辞世后,他的第三个儿子赵恒承继大统,历史上称为宋真宗。宋真宗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性格较为软弱。而在同时期的辽国,萧绰萧太后却以她的巾帼英姿和卓越的领导力掌舵国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恒登基后不过数年,辽国的萧太后便率领着二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意图攻取北宋。 眼见辽军势如破竹,直逼北宋的都城开封,北宋国内顿时陷入了恐慌的漩涡。朝中的重臣们大多主张与辽国妥协退让,以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甚至有人提出了迁都的极端建议。
在这紧要关头,宋真宗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助,他只得向当朝宰相寇准寻求建议。寇准,这位朝中唯一坚持主战的大臣,毫不犹豫地表示:“那些提议迁都的人,简直是国家的罪人!”他进一步强调,当前 军情紧急,唯有真宗御驾亲征,方能振奋士气,扭转战局。
在寇准的坚定劝说下,宋真宗最终决定亲自前往前线,为将士们加油打气。在寇准主战派的精心策划和英勇抵抗下,北宋军队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辽军的进攻,同时也让朝中那些主张妥协的声音彻底消失。
其实,寇准早在宋太宗时期就已经入仕为官。他出身贫寒,但父亲曾是后晋时期的进士,学识渊博。父亲去世后,母亲依然坚持对他的教育。寇准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少年时代的他就已经熟读《春秋三传》,这为他日后在官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寇准,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年仅十八岁便一举考取了进士,从此踏上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性格正直,坚守原则,从不趋炎附势,以清廉和公正赢得了民心,同时也得到了宋太宗的青睐和赞赏。
寇准直言敢谏,不畏强权,他的直言不讳让宋太宗深感敬佩,甚至将他与唐太宗时期的谏臣魏徵相提并论。在宋太宗时期,朝中有两起受贿案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这两起案件的处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其中罪行更为严重的官员却得到了较轻的处罚,这背后正是因为他有一个身为参政的兄长王沔在暗中庇护。
寇准得知此事后,内心无法平静。 他认为这样的处理结果是对法律的亵渎,更是对正义的践踏。于是,在第二年春季的旱灾之际,他借机向宋太宗进言,指出朝中量刑不公,上天才会以旱灾示警。在宋太宗的询问下,寇准详细禀报了去年那两起受贿案件的处理情况,使包庇亲弟的王沔被追责。这一事件让宋太宗更加欣赏寇准的才华和正直,将他调入枢密院担任要职,掌管军政大权。
当宋真宗即位后,北宋的军事形势岌岌可危,军队接连在辽军的攻势下遭受重创。面对这一危机局面,当朝宰相李沆和毕士安联名向宋真宗举荐了寇准。毕士安对真宗说:“寇准为人耿直,嫉恶如仇,对国家忠心耿耿。 在危机时刻,他能够迅速作出决断,保护国家免受外敌侵扰。现在辽国大举进攻我国,放眼天下,能够守护我大宋的唯有寇准一人。”
宋真宗采纳了毕士安的建议,迅速将寇准册封为宰相。寇准果然不负众望,在辽军压境之际,他成功说服了宋真宗御驾亲征,提升了军队的士气。 同时,他又将主张求和的王钦若调往前线,以防其再次干扰战局的判断。在详细侦察和深思熟虑后,寇准制定了全面的抗辽策略。
一个月后,辽军的铁骑踏平了河北的广袤土地,一路南下直至澶州,与北宋的都城开封仅一河之隔。面对如此紧迫的局势,宋真宗深知,若再不履行对寇准的承诺,亲自领兵出征,北宋的江山恐怕将危在旦夕。虽然朝中众多大臣仍对寇准的提议心存疑虑,但真宗却坚定地选择了信任,毅然决定北上抗敌。
然而,当抵达韦城时,真宗却开始犹豫不决。前线不断传来的紧急军情,让他感到辽军的逼近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一些大臣趁机劝说真宗放弃亲征,暂避金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