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东水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二章 船戏,民调局异闻录(全8册),耳东水寿,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既然是亲王皇庄,就表示清河县所有的产出不需要向朝廷纳税,只需要向主子纳贡,而且整个清河县所有人都算是仪慎亲王的家奴了(我们姓沈的不算,我们是清末闯关东时,整族人从山东迁过来的)。

虽说变成了奴才,可好歹也是亲王家奴,更何况当时就算是朝廷重臣,见了皇帝和皇族阿哥,都要自称奴才的。整个朝廷风气如此,也没有什么丢人的。

话说回来,这个仪慎亲王比起他的那些兄弟,就算是相当仁义的了,纳贡只要平时收成的三成,而且每当年节,去王府送孝敬的时候,王爷给的赏赐可能要比送去的孝敬还多。

当时恰逢四大徽班进京,创造出了后来的国粹——京剧。而这位仪慎亲王正是一位疯狂级别的京剧发烧友,王府里养着几个戏班子不说,只要有哪个名角挂牌唱戏,这位王爷准到,还动不动就勾了脸,上台唱几句过过瘾。为此,乾隆皇帝不知道指着他的鼻子骂了多少次。每次仪慎亲王都只是老实了几天,便故态复萌了。

后来,乾隆皇帝来了个眼不见为净,把仪慎亲王发到了自己的皇庄上一年,对外讲是让永璇清心读书。

仪慎亲王到了皇庄没几天,正好赶上庄子里一个老人过百岁大寿,这位亲王去凑热闹时,灵机一动,当时下了王旨。为效仿皇帝百叟宴的功德,他要在皇庄里给那位百岁老人搞一次百日大戏,按老人岁数唱,要连唱一百天。

当时的节气已经入伏,天气渐热,要是连唱一百天的大戏,别说唱戏的了,听戏的怕也受不了。但既然王爷发话了,这事情就不能不办。皇庄周围府衙的主事官员也纷纷献计,最后皇庄的一个牛录(旗人官职,不是养牛的)出了个主意,建议把戏台的地点改一改,在皇庄旁边的大清河上建一个戏船,等每天太阳落下,掌上灯火唱船戏。

王爷一听就来了情绪,大把的银子撒了出去,一面命工匠连夜赶工,建造戏船,一面派人去京津两地请京剧名角。一个月后,等名角们到齐,戏船也打造完毕。

开戏那天,方圆百里都轰动了,竟然来了上万人。好在戏台在河面上,就算来更多人也能承载得了。看戏的人一拨一拨来了又走,各家名角也粉墨登场,连唱一百天,王爷也过足了一百天的戏瘾。不久之后,这位亲王奉诏回京。

王爷临走时,又下了王旨,如果皇庄之内,再有老人寿高百岁,就以当日的百日大戏为样板,再唱船戏一百天,以显乾隆皇帝圣德爱民之心。可惜王旨虽然下了,但当年的百日船戏已经成了绝响,自那次百日大戏之后,皇庄中就再没有人活够一百岁(九十九岁的接近百人,就是没人迈过百岁的那道坎)。

等我三太爷爷百岁大寿的时候,曾经有人提过搞一次百日大戏,可到头来因为钱不凑手,只是请了县里的二人转剧团唱了一晚上的二人转。

今天三太爷爷一百一十大寿,本来他也没了那种想法,但正巧赶上县里有个开发大清河的旅游项目,我们甘大叶甘县长拍板,为我三太爷爷搞一次百日大戏,不过要是真唱一百天,县里的财政也消耗不起。于是取了个巧,把一岁唱一天改成了百岁之后,十岁唱一天,说是百日船河大戏,其实也就唱个十天。

(/42981/42981328/4971192.html)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

楚国闲皇

佚名

搬空国库去流放,带着病弱权臣一路浪

一口胖西

社畜?呸,姐现在是首富!

饭桶的饭

通房上位记:战王夜夜唤我小娇娇

渣海爱吃肉

将门娇:将军大人有点糙

佚名

贵妃她又娇又媚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