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1章 巡捕营(下),惊明,余寿,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另外,这口粮方面”
朱翊镠再次抛出1个巡捕营的致命情况,同时也是普遍存在明军的问题,那就是口粮缺失问题。
大明的军士很难养活自己,无论是屯田的军士,亦或是吃皇粮的在京官军都是如此。
而这个问题的存在,及大地影响了战斗力。
巡捕营也是如此,并没有例外,甚至还更严重。
按着原本的设想,这巡捕营虽说是官府提供,但是其标准很低,几乎等同于通州的京仓卫士,亦或是粮道上的粮道兵。
这两个兵种都是什么兵啊,那是杂物兵,比1般军户都要低1个等级。
巡捕营尖哨官军,每个月的杂支不过4斗5升,而小月的时候,连4斗5升都没有,还要再扣掉1升5合。
这样的标准太低,实在太低了。
“这巡捕营的月粮食京仓提供的?”
“是的,殿下。”
杜桐回得很快,而后又进1步帮着潞王补充了1句,“往往是先由巡捕营当中的把总将各总信息汇总造册,而后送入道巡视京仓科道中,进行挂号,之后再领号牌往京仓领取。”
“这个模式没有任何问题,本王也觉得合理。”
朱翊镠看向杜桐,“本王所认为不合理的,就是军士们每月所领的太少了。”
“按着太祖爷的设想,那在京的军士,每员按月支给粮饷能有8斗!,而随军带有家属的,就更多了,每月能有粮1石。”
“可是如今呢,不过4斗5升,更不要提各级军官的克扣了。”
“殿下的意思是?”
杜桐虽说不笨,已经猜到了潞王接下来的意思,但是他还是当个递话者,选择引导。
“就按着太祖爷的原本设想,不过要先1步步来,先每名军士月给口粮8斗,想来那些文臣也不好说什么。”
“殿下,文臣们自然是说了什么,这毕竟是太祖高皇帝就定下来的。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京仓怕是没有这么多额外的麦米啊。”
杜桐进1步解释道,“每年漕运都有定额,同样的分配也有定额,军民之用,百官俸禄,皇室所支,都仰着这漕粮和白粮。”
“按着过往的年岁,那每年能有4百万石漕粮,更有十8万石白粮。”
“但是如今,因为…金花银,以及漕运的淤积,每年能到通州的漕粮不过3百万石,甚至都没有两百万石。”
杜桐所说的金花银,其实就是将粮食折支银子,每年少说有着百万漕粮被折支成银子,被送入内承运库当中,这1部分银子就是金花银,也就是皇帝内库的1项重要收入。
“这定都北平,本就是错误。”
朱翊镠听完杜桐的抱怨之后,便直接下了这个定论,洛阳亦或是中都凤阳才是朱翊镠心中最好的选择。
这历朝历代,在发展的后期,都会面对1个缺粮的问题,哪怕是盛唐时期,也不例外,那天子也需要每年都去逐粮就都。
北京距离当下的粮食产地实在是太过于遥远了。
若是在工业社会时期,那么北平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不是,而且在大明的后期,也就是天启年间,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会让整个北方的农业遭到重创,这是朱翊镠作为1个后来者所拥有的上帝视角。
所以他心中是认为迁都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这迁都1事实在是劳民伤财,根本难以在眼下完成。
因此自己必须要想出1个办法,1个短期内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办法。
“这山东1带,地广人稀,可大力开发屯田。”
这是朱翊镠所提出的第1个开发,也是很久以前就停留在其脑海中的想法。
要知道,后世的山东,亦或是河南,这两个地方都是整个国家最为要紧的菜篮子,或是麦仓。
“不过这也是以后才能见效的法子。”
朱翊镠摇了摇头,否定了之前的想法,不行,还是太久远,他要的就是现在,现在巡捕营的月粮增长之后,所造成的缺额,自己必须要尽快补齐。
“还是要海运啊。”
朱翊镠最终还是提出了这个提议,漕运最终还是要变为海运,才能解决掉运力不足的问题。
但是现在的阻力太大了。
太多人,太多人不想改漕运。
这帮子支持漕运的人就是死脑筋,当然了,也可能是利益根深固结,因为海运会动了1些人的利益。
“本王想着啊。”
朱翊镠对于这漕运的改动也很是谨慎,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之前的小年轻了,哪怕他知道这漕运很乱,涉及的利益很大,问题很多,但是他不能1下子就改,这样反抗力度太大了。
只能先试行1部分。
“先试行吧,这山东莱州开辟出1条海道来,直通通州!”
“明白,殿下。臣也会将这话递交给内阁几位大臣。”
杜桐也是明白这漕运当中的阻力,眼下潞王并没有改动漕运,其实是增设而已,就是在漕运的最后1段,又增了1条海道而已。
这样的阻力确实最小,也最容易被几位内阁所接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