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章 靠山,大清的故事,云海瑞,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谭嗣同对袁世凯的感激之情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他千恩万谢地与袁世凯道别,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好消息的到来。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袁世凯转身便如离弦之箭一般,匆匆登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
火车疾驰而去,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袁世凯坐在车厢内,心中却如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难以平静。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谭嗣同的交谈,以及维新派的种种计划。
抵达天津后,袁世凯马不停蹄地直奔荣禄的府邸。一见面,他便毫不犹豫地将维新派的事情和盘托出,没有丝毫保留。荣禄听闻后,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至极,仿佛被一层乌云笼罩。
荣禄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他不敢有丝毫耽搁,连夜乘坐火车赶往京城。火车在黑暗中疾驰,荣禄的心情愈发沉重,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出可能发生的后果。
终于,火车抵达了京城。荣禄顾不上休息,径直奔向颐和园,去面见慈禧太后。
慈禧一听这事儿,顿时怒发冲冠,她的火气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好啊,皇上翅膀硬了是吧?哀家再不出马,你都要蹬到我头上来了!”她的声音震耳欲聋,充满了威严和愤怒。
话音未落,慈禧猛地一拍桌子,只听得“啪”的一声巨响,那力度之大,仿佛要把桌子都拍散了架。这一拍,不仅显示出她的愤怒,更像是一种对光绪的警告和威慑。
紧接着,慈禧毫不犹豫地下令封锁北京的各个城门,交通瞬间被截断。这一举措犹如一道铜墙铁壁,将北京城严密地封锁起来,让任何人都无法逃脱。
不仅如此,慈禧还迅速调动了三千名兵士,如饿虎扑食一般去围捕维新派人士。这些兵士们接到命令后,如疾风骤雨般行动起来,他们气势汹汹,誓要将维新派人士一网打尽。
而此时的光绪,一听到慈禧召见的消息,心里顿时“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心想:“坏了,事儿败露了!”他的脸色变得苍白如纸,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汗。
俩人一见面,慈禧那嘴就像机关枪似的,哒哒哒地把光绪骂了个狗血淋头。骂完了还不算,慈禧大手一挥,直接把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灜台,自己重掌大权。光绪心里那个苦啊,心想:这变法,咋就这么难呢?袁世凯啊袁世凯,你可真是“忠君爱国”的“好”汉子啊!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映照出一片金碧辉煌。文武百官们身着朝服,鱼贯而入朝堂,准备上朝。然而,当他们进入朝堂时,却惊讶地发现,原本应该坐在龙椅上的光绪皇帝不见了踪影,坐在了下面的小板凳上,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怒容的慈禧老太后。
慈禧太后端坐在龙椅上,她的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她的目光扫过朝堂,让每一个官员都感到一阵寒意。而光绪皇帝,则被安排坐在一旁的角落里,一张小板凳显得格外寒酸。他低着头,脸上露出委屈的神情,就像一个被训斥的孩子。
慈禧太后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我年事已高,本已无心再过问朝政,只想安享晚年,享享清福。可谁知这皇上啊,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恼怒。
接着,慈禧太后继续说道:“一众老臣们见皇上如此胡作非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便恳请哀家出来主持公道。我本是不愿再涉足这朝堂之事,但无奈众意难违,只好再次出山了。”说完,她还特意瞥了光绪皇帝一眼,那眼神充满了责备和不满,仿佛在说:“你看看你,把我逼成了什么样子!”
守旧派的大臣们,听到慈禧这番话后,就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般,瞬间炸开了锅。其中尤以刚毅最为激动,他满脸涨得通红,脖子上的青筋都暴突起来,嘴里叫嚷着,挥舞着手臂,像一头发怒的雄狮一样,气势汹汹地朝着光绪冲去。
其他守旧派大臣们见状,也纷纷跟着起哄,一时间朝堂上乱成一团,嘈杂声震耳欲聋。他们的唾沫星子四处飞溅,有的甚至都飞到了光绪的面前,险些溅到他的脸上。
而光绪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完全不知所措。他只能默默地低着头,任由那些大臣们在自己面前咆哮,心中却充满了苦涩和无奈。他不禁感叹道:“我这个皇帝当得,为何如此憋屈啊!”
就这样,光绪被囚禁在了瀛台。这瀛台啊,就是中南海里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水,就跟个“孤岛”似的。跟大陆呢,就只有一个吊桥可通。后来到了民国时候,才修了个石桥。慈禧说:“以后皇上要上朝,就把吊桥放下来,或者让太监划着小船儿,把他接到岸上。下了朝呢,再给他抬回去。”
这光绪啊,就成了个摆设,做了个“囚徒皇帝”。这一做,就是十年,直到他驾崩。你说这皇帝当得,是不是比谁都憋屈?简直就是“史上最憋屈皇帝”了!
且说这光绪被囚禁在瀛台,每日里除了望着那四面环水的小岛发呆,就是唉声叹气。他心里的苦啊,跟谁说呢?那些变法派的同仁们,要么被杀了头,要么被流放到了边疆,哪里还有人来关心他的死活?
而慈禧呢,重新掌权之后,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她把那些守旧派的大臣们提拔上来,一个个都封了高官厚禄。朝堂之上,又恢复了往日的死气沉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