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扶持新势力,教当地人何为敬畏
酒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40章 扶持新势力,教当地人何为敬畏,都穿越了还不造反啊!,酒白,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稍后的几日,许广志带领大军在昌平国军队的配合下,接二连三的拿下一座座被金象国占领的城池。
这些只是小规模的战争。
因为有战船上拆卸下来的火炮协助,即便是攻城,也并不难。
许元胜等人则是开始锁定了昌平国都城附近的几座精铁含量高的铁矿,开始招募当地的人进行挖掘,因为首次使用了火药,所以开挖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更是在铁矿附近铸起了火炉,就地锻成精铁,再往境内运输。
“这些当地的民众,没有意见吧?”许元胜询问道。
“他们能有什么意见,阮宰温已经和我们签订了条约,我们给他们的工钱,可比过去多的多。”
“不过当地的一些贵族,听说频频向阮宰温提出了抗议。”
“认为这些精铁,不能白送我们。”
候光耀嗤笑道。
“我们人还在,倒是问题不大。”
“一旦我们走了,这昌平国北部的铁矿,可就说不好了。”
“是要尽快扶持一个心向大胜的势力崛起,然后利用其牵制当地的贵族。”
许元胜沉吟道。
“阮宰温那边不行?”候光耀蹙眉道。
一旁的海无涯也是看向许元胜。
“阮宰温若是亲自下场,少了这层缓冲,昌平国内部一旦生出间隙,不利于我们和平开发这些铁矿。”
“必须有个第三方下场,让阮宰温居于他们之上,进行协调。”
“如此才能震住势。”
许元胜呵呵一笑。
“还真够麻烦的。”
“要我说直接留下两万兵马,十艘战船,我倒是看昌平国干弄什么花样。”
候光耀无奈一笑。
“这个方法只是迫不得已才为之。”许元胜没有和候光耀以及海无涯解释,哪怕一个大国若是陷入了民众斗争的汪洋里,也能拖死一个大国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就地扶持一方势力。
“这件事,你来做主吧。”候光耀最后没说什么。
“万大人,今日怎么没有来?”海无涯不解道。
“老师在和当地的官员谈话,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情况。”
“接下来要向昌平国输送我们大胜的物资,用这些物资左右昌平国此地的商路,就能让昌平国底层民众完全心向我们大胜。”
“一旦军事和商路上,皆有我们大胜掌控。”
“不管这个土地上是谁为王为皇,都要居于大胜之下。”
许元胜说道。
候光耀和海无涯相视一眼,没再多说什么,内政这一块,本就是他们的弱势。
他们就盯好铁矿,就好。
过了三日后。
许广志那边战争收尾,班师回来,昌平国所有的金象国敌军已经被剿灭,或被俘,或是已经逃回国。
“把金象国的俘虏,拉去铁矿干活。”
许元胜说道。
“大人,若是如此的话。”
“这金象国和昌平国的矛盾,可就激化了。”
许广志低声道。
“长时间打仗,不好。”
“但过于太平了,就会忘记救世主长什么样子了。”
许元胜淡淡一笑。
“我明白了。”许广志点了点头。
“接下来要培养一个地方势力,你那边有什么人选没有?”许元胜问道。
“有。”
“我这几日我一直在昌平国各地剿灭金象国敌军。”
“倒是有一股势力,提供了不少协助。”
“相信大人,一定会比较认可他们。”
许广志笑着道。
“哪一路?”许元胜眉头一挑。
“我们大胜迁入此地的人。”
“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通晓昌平国的一切。”
“据说是大胜早期,就进入昌平国的。”
许广志说道。
“嗯?”
“竟然还有移民了。”
许元胜一怔,差点忘记这一块了,虽然大海上比较危险,但是昌平国和东南行省是接壤的,中间隔着一大片森林。
若真想通过,也并非不可能。
为了讨生活,大胜民众是能克服万难的。
许广志虽然不懂什么叫移民,但字面意义,倒也明白大概。
“把他们领头的人,请过来。”许元胜说道。
“是!”
“我这就去联系,他们也早就想拜访大人了。”
许广志郑重道,就先离去安排了。
当日傍晚的时候。
万树森也来到了许元胜的住处。
“这几日和昌平国的一些官员以及贵族谈了谈。”
“这个民族畏惧强者的同时,也目光有些短浅,时间长了怕是会起异心。”
“我们在还好。”
“我们一旦走了,肯定会生出弊端的。”
“不过此事也不奇怪,大胜弱了,周边藩属国就会不安分。”
万树森沉吟道。
“老师,待会我为你引荐一个人。”许元胜笑着道。
“哦,是什么人?”
“你在昌平国,还有相熟的人?”
万树森微微一怔。
“等老师见了,就知道了。”许元胜说道。
“好。”万树森点了点头。
两人开始吃晚饭。
过了没多久,许广志就过来了,说是人带来了。
“请进来吧。”许元胜点头一笑。
很快许广志出去请来了一个老者。
“见过两位大人。”
“小人名叫郑源,祖上来自东南行省岭南县,在昌平国已有三百多年了。”
郑源作势就要下跪。
“老人家,请起。”
“异国他乡,能见到大胜子民,就是一家人。”
许元胜主动起身扶起郑源,从面貌上看去和大胜境内的老者差不多,略微有些晒黑,和昌平国那种个头矮小,皮肤黝黑,还是不一样的。
“我等流落在外,无不日日盼望故国强大。”
“得知大人们的到来,大家都很是欢心。”
郑源也倍感喜悦,连说话声音都透着一抹颤声。
“大胜初年,来到昌平国的人不少吧?”
“我曾经翻阅户部名册,大胜初年为了靖平内乱,收归各地兵权,战争又持续了不少年。”
“听说不少人都跑进了山里。”
“你们应该是那个时候,进入昌平国的吧。”
万树森轻叹一声,新朝建立并非一蹴而就,新旧更替,往往代表着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多年的战争要继续。
这个时候对于人口,近乎是斩灭了一茬。
“回大人的话。”
“小人祖上正是在大胜初年,不堪连年战争,逃荒而来,据说当年东南行省跑走了不少人。”
“有划船出海的,也有往南进入深山的。”
“我们这一支侥幸进入了昌平国,费劲千辛万苦才是扎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