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风雨欲来!
加糖的小芋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8章 风雨欲来!,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加糖的小芋圆,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父皇垂垂老矣,能奈我何?!”
朱权微眯着眼眸,说话十分放肆,高声道:“就算有什么后果,朕也一并承担,还轮不到你来说三道四!”
“你……你难道还想杀了我吗?!”朱柏心中大骇。
“来人啊,湘王累了,将他带下去,没有朕的命令,不准让他见我!”
朱柏还想说些什么,几个强壮的锦衣卫走上前,蛮横的架住他的胳膊,很快将他拖了出去。
朱柏离开了府衙,找到了方孝孺。
“昏君,昏君啊……分明年龄才这么小,却已经有了昏君的征兆。方师啊,你为什么不阻止他呢?”
方孝孺是名大儒,十几年前名气就很大,精研儒家经典,四方学子,慕其才学,不远千里,负笈而来,聚于其门下,聆听教诲。
以湘王朱柏的见识,自然是认识方孝孺的。
方孝孺板着脸,忽然问道:“湘王殿下,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朱柏猛然抬起头,这句话是范仲淹说的,当时范仲淹改革吏治,将不合格的官员名字划去。
一旁的富弼提醒,把这些官员划掉后,他们这一家肯定会哭的。范仲淹当即回答说,一家哭泣,又怎能比得上一省哭泣?
朱柏皱眉道:“可是朱守谦已经信誓旦旦的做出保证了,绝对不会再干恶事,难道就不能给他一次机会吗?”
“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若不惩治朱潘这样的恶徒,律法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他们始终凌驾于百姓之上,新政也无法推行。”
“再说,朱守谦的话能信吗?沾了腥的猫,就算挨了一顿毒打,等下次见到肉食,他还是会忍不住的!”
“可是我在湘地,向来以仁慈……”
“各地情况不同,岂能同日而语?湘地多高山,还有许多不说汉语的异族之民,若是不以仁慈施政,又怎么能让异族融入咱们大明?”
“可是苏州呢?本来就是鱼米之乡,滋生出大量的蛀虫,如果不用雷霆手段镇压,他们还会欺压百姓的。”
方孝孺深叹了一口气,又说起刚来苏州时,如何察觉士绅的手段,如何一边欺压百姓,一边又糊弄朝廷,好好的苏州,被他们弄的乌烟瘴气的。
湘王朱柏惭愧的低下了头,迟疑道:“我一时性急,没有来得及细想……”
“湘王啊,你还是尽快返回藩地吧,随着靖江王被除藩的消息传开,恐怕整个大明的勋贵,都会蠢蠢欲动的。”
“我明白了。”
朱柏匆匆告退。
在如此诡谲的局势下,靖江王被除爵的消息,还是大规模的传开了,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大明全国上下的轰动。
这种轰动,甚至比施行新政还要来的剧烈。
因为,这导致勋贵对朝廷充满了极大的不信任感。这天下是谁打下来的,是皇帝和一众勋贵们,现在皇帝为了自己的权力,不顾一切的杀死勋贵?
徐辉祖、汤和之子汤鼎、李景隆……等勋贵纷纷上书,要求公开靖江王的罪行,最起码要给大明的勋贵一个交代。
与此同时,朱权满脸喜色的坐在上座,召见在太湖造船的郑和。
身着戎装的郑和走进大堂,抱拳行礼:“陛下,微臣郑和,应召前来,叩见陛下。”
朱权哈哈一笑,亲自把他扶了起来,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开口问道:“郑和,朕命你在太湖练兵造船,如今进展如何?细细说来。”
郑和起身,恭敬地回答道:“回陛下,战船已建成三十艘。您瞧,这些战船全部是能工巧匠建建造的,配备了先进的火器与弩箭。”
郑和说着话,解下腰间的羊皮地图,平铺在案几上。
朱权俯身查看图纸,手指忽然顿在船首位置:“这是水密隔舱吧,这间距是不是太窄了?船身的稳定性还能保持住吗?”
郑和面上闪过一丝惊讶:“陛下明鉴!今日试航时,船身稳定性略有下降。”
朱权沉吟片刻,突然抄起狼毫笔,在图纸上画出几个三角结构:“在隔舱间加装三角支撑,既能稳固船身,又不占空间,你可以试试。”
郑和眼睛一亮:“臣遵旨!”
“还有三个多月,今年能建成吗?”
郑和神色一凛,连忙说道:“微臣已从各地招募了能工巧匠,如今工匠们技艺娴熟,效率大增。估计今年能建成第一批战船,明年出海航行。”
朱权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好,有没有训练相应的水师?”
“水师训练,向来由李景隆负责的。他每日亲自督练,还聘请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兵,又提高了士卒待遇。如今水师将士们士气高昂,斗志旺盛,随时可投入战斗。”
“嗯,以后有何需求,尽管向朕提出,朕必全力支持。”
郑和再次抱拳行礼:“谢陛下隆恩。微臣定会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水师,为陛下开疆拓土,扬我大明国威。”
朱权摆了摆手,示意郑和退下,心中十分澎湃。
再有半年,大明的触角就能转向远洋控制了。
大明初期的科技水平非常高,史书中曾记载,郑和船队配备的 ";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排水量超万吨,远超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
另外,郑和七下西洋期间,舰队访问三十 余国,每次航行都伴随军事威慑。在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郑和仅率两千人便智擒国王亚烈苦奈儿。
还有通过远航贸易带来的白银流入,大明建国前一百年,一共流入了四千万吨,直接改变了明朝货币体系。
可以这么说,明朝有火器、有科技、有星图,具备了一切远航海外、控制全球的条件,只可惜被后来的满清给搞瘫痪了。
就在这般紧张的局势中,苏州传来了一则爆炸性新闻。
靖江王朱守谦自焚于王府,并留下血书一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