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43章 向前向上向太阳!,系统之校长来了,修身,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简洁的高考成绩总结下面,就是一张关于桃园考生成绩详细情况的表格。考生的各科分数、总分、在市里的排名、在省里的排名,都分成文理科显示得一清二楚。

108个人并不算多,在电脑上几乎一版就能全部看见。

确实如吴燕在总结中所说,所有学生考分都在600分以上,省文理科状元都是桃园学校的!

看到这些,所有人呼吸都是一滞,尤其是在燕京加入桃园的十几位老师,更是目瞪口呆,震惊之极。

不要说一个学校出现省文理科状元这样的高考奇迹,就是所有考生分数都在600以上,也超乎了这些老师的想象——桃园本校那些老师究竟是怎么教的呀?那些学生难道都是天才不成?

当老师们处于震惊中时,刘猛却是很快的回过神来,当即对陈品防道:“陈老师,速度去联系之前负责我们招生宣传的广告公司,就说我们的室外广告位、网络广告、电视广告的内容都要换!所换的内容主题,我这就发到你邮箱,由你来具体负责这件事!”

陈品防一愣,便回过神来兴奋地点头道:“好!”

瞧见陈品防匆匆的离开,其他老师终于都回过神来。想到刚才刘猛对陈品防的吩咐,众人终于明悟为什么之前刘猛要花那么大价钱,做广告宣传了——全都是为了今天呀!

之前这些广告位招标时,刘猛就将其买下来,不仅让今天换广告内容的事情畅通无阻,更加重要的是,在过去的几星期中,桃园高中的在淀海区乃至整个燕京的知名度都提到了一定的程度。

这样,只要广告的内容一换,桃园本校第一年参加高考就创造高考奇迹的事情传过来,立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不说家喻户晓,起码能够让很多人都知道桃园高中与桃园学校的关系。以及桃园本校的高考奇迹。

在先前的招生宣传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桃园高中没有拿出手的高考战绩。现在桃园本校创造了高考奇迹,无疑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这个困难。

而事实上,桃园本校创造高考奇迹所带来的影响。远比众人想象的还要大。

就在湖省高考成绩公布的当天,许多网络新闻媒体就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高考奇迹!2019湖省文、理科状元出自同一学校!且该校当届考生高考总分全都在600以上!”——企鹅新闻首条。

“真是让人不敢相信,湖省文理科状元竟然出自同一个学校!这学校也太牛了吧?”——高考度娘吧热帖。

“出现最强高考学校:108人参加高考,108人考分全都在600分以上,各个都能上重本!”——度娘首页文字推荐新闻。

“湖省高考理科最高分记录又被刷新。状元711分傲视群雄!”——湖省高考网。

“理科711,文科688!文理状元一锅端,桃园学校你还让其他学校有条活路么?”——大帝吧热帖。

“...”

原本这几天高考放榜,高考成绩就是最热门的话题,桃园学校的高考奇迹一被报道,立马吸引了众多网友的注意和热论。在各种论坛、度娘吧中,关于桃园学校的热帖频频出现,网友的留言和评论更是成千上万。

网友“孤单追星”在海角论坛中说:桃园学校能够取得奇迹般的高考成绩,已经不仅仅是实力的问题了,我想更有运气的因素。因为只有不可复制的成功。才能称作奇迹。不过,要是往回倒退十年,我一定要去桃园上学!

网友“烙印伤痕”在企鹅新闻的评论中道:虽然我现在无法去桃园上学,成为桃园108高考神将中的一员,但我正在考虑去那里做老师。迫不及待的想要成为桃园的人了。

网友“天不知秋”在自己的薇博中关注桃园学校之后,道:这几年频频看到有关桃园学校的新闻,都是传播正能量,具有 积极促进意义的。再加上如今的高考奇迹,桃园学校无疑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明星学校!

网友“诺墨”则表示:明年就要初中毕业,一定要想办法去桃园高中上学。将来好成为高考状元!

网络上“桃园学校创造高考奇迹”的话题虽然火热异常,但对燕京这边,各初中的毕业生影响却并没有那么大。因为6月底正是中招考试时间,九年级的学生忙于备考和考试。根本没有注意到网络上的事情。

但一些学生家长却注意到了,尤其是住在淀海区的学生家长,不仅平时在网络和电视上看到过桃园高中的广告,甚至出门在外,都能看到桃园高中的室外广告。

以前,这些学生家长只以为桃园高中是个新建的私立学校。并没有太在意。现在看到桃园学校创造高考奇迹的新闻,很多人就猛然记起来,似乎桃园高中就是桃园学校在燕京的分校。

这么一个创造了高考奇迹的学校分校就在本地,那些学生家长再出门时,就主动的寻找起桃园学校都室外广告了。而这一看,他们便发现广告的内容变了。

所有的室外广告,内容都变成了桃园高中对本校创造高考奇迹的恭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俗世地仙

短刃

这个反派异常慎重

爱吃包包

妖女乱国

樊笼也自然

开局无敌的我怎么办

一女神经

举国随我攻入异世界

繁花落是炊烟

一代洗马太子妃

味曾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