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大明王朝的四大沉疴
杰克林斯图亚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1章 大明王朝的四大沉疴,贝凯一行人的漫游之旅!,杰克林斯图亚特,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旁白:看来我不太适合写天幕文,这一部分的剧情,是我计划了很久的内容,结果写出来连我自己都不觉得满意,接下来,我就把计划里面的大纲给写完之后,我就直接进入天幕文的精彩剧情,当古人知道雨罗姐弟俩是神明之后的强烈反应吧!
正文:在接下来的天幕直播里面,凯雨把明朝灭亡始于朱元璋的四大沉疴给指了出来,气得朱元璋是暴跳如雷地想要冲进天幕和未来里面,前去疯狂地杀戮和砍人。
第一个沉疴就是:朱元璋给予的官员俸禄实在太低,低到只够一个官员最基本的生活开支,官员就连娶个妾室的余钱都没有,低到大摆筵席的钱也没有,低到家人生病看大夫的钱都没有。
为了能够娶得起妾室、为了能够在亲戚朋友的面前摆阔气、为了让家人们生病之时有钱看大夫,这些拿着史上最低俸禄的大明官员,就只得不断地贪钱,反正贪钱到达了六十两银子就是死罪,那还不如让自己在死之前,多贪一点多享受一段时间才死,要来得更加划算。
面对这第一个沉疴,朱元璋立刻就让毛镶带着锦衣卫,挨家挨户地前去查抄各个官员的府邸,只要是发现有官员贪墨了钱财的情况,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贪钱的,先统统都给抓起来再说,然后再慢慢地审问具体的缘由。
如果是因为家人生病无钱看大夫而贪钱的,将会酌情地进行轻判处理,但如果是为了纳妾和讲排场而贪钱的,只要超过了规定的六十两银子,一律人头落地毫不留情。
第二个沉疴就是: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实在是太没有人情味了,父辈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子孙辈就只能够从事什么工作,导致不求上进的二代和三代们以及很多代们,明明毫无手艺可言,都可以子承父业地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保障。
比如连药方都看不懂的二代们,就因为自己的父亲是郎中,那么他自己就可以世袭郎中的职业,以至于整个大明王朝越到后期,各行各业滥竽充数的现象就越发地明显,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以上才只是户籍制度的第一个弊端,这项制度的第二个弊端就是,一些社会职业人的后代们在其他方面有天赋,比如泥瓦匠的儿子有诗词天赋,但也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他不能够随意地进行转行,当这样的相似现象逐渐增多之后,就会白白地浪费大量的天赋型人才,无法做到真正的各司其职。
大明王朝的后期和末期,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投靠大清的老百姓,有一大半的老百姓都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转行的无奈之人,他们去清廷那边是为了有口饭吃,他们并不是故意地想要出卖大明的利益。
面对这第二个沉疴,朱元璋照样是在大骂那些未来的大明官员,简直就是在尸位素餐,户籍制度当中的子承父业,是让这些人不需要经过检验,就可以直接地继承父辈的职业的吗?把一群目不识丁的人给放在郎中的位置上面,这是想让全天下出现多少无辜致死的病人啊?这些病死之人的家属们,能不为此而记恨大明王朝的制度,才怪!
至于户籍制度限制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人不得转行,朱元璋居然就真的改变了户籍制度的这一弊端,如果确实有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人,可以适当地进行转行从事其他的工作。
第三个沉疴就是:大明宝钞的奇葩制度,金银珠宝可以兑换大明宝钞,但是反过来,大明宝钞却不能够兑换金银珠宝,而这就是典型的与民争利的行为,朱元璋这是在变相地掠夺民间的财富,而且一旦某地出现了重大灾情,朱元璋立刻就会大肆地印刷宝钞前去救灾,并且在灾情过后又不回收这些拿去赈灾的大明宝钞。
而后面的大明皇帝,全部都是有样学样地通过多印大明宝钞的方式,拿去赈灾的,当全天下流通的大明宝钞,大大地超过了全天下的财富总额之后,百姓们的手中就会挤压大量的大明宝钞用不出去,一旦大明宝钞制度在某一天发生全面崩溃的现象,这些多出来的大明宝钞就会彻底地沦为废纸,到时候,不知道有多少百姓会因此而倾家荡产和流离失所。
面对这第三个沉疴,还不等朱元璋想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朱标就率先地反应了过来,大明宝钞的数量必须要和全天下的财富总额保持一致,才能够及时有效地维护大明王朝的经济市场,一旦出现了大明宝钞大于财富总额的情况,整个经济体系就会出大乱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