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gugu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1章 亡国之臣,九曜书,Citagugu,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天下局势看似暂时平定,实则暗流涌动。张良,这位心怀复国之志的智者,毅然踏上了归韩之路,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韩国的命运,渴望辅佐韩王重振韩国雄风。
彼时,张良与刘邦在灞上一别,尽管刘邦对他的离去满心不舍,但也深知张良对韩国的深厚情感,只能无奈放行。张良一路奔波,风餐露宿,终于抵达了韩国境内。此时的韩国,在历经战乱后,国土疮痍,民生凋敝,早已不复当年的强盛。
然而,当张良踏入韩国都城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都城内一片死寂,街道上弥漫着一股衰败的气息,行人寥寥无几,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恐惧与绝望。他匆忙赶到王宫,只见宫门紧闭,一片萧瑟。
张良心急如焚,他用力叩门,许久,门缓缓打开一条缝,一位衣衫褴褛、神色慌张的仆从探出头来。
得知张良身份后,仆从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情,犹豫片刻,侧身让他进去。王宫内残败不堪,往日的辉煌不复存在。仆从带着张良,脚步匆匆地走向韩王的书房。一路上,张良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一种难以言喻的预感笼罩着他。
推开书房的门,屋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仆从走到书桌前,从一个隐秘的暗格里取出一封书信,双手颤抖着递给张良,声音带着哽咽:“先生,这是大王留给您的。大王他…… 他已被项羽的人……” 话说到一半,仆从泣不成声。
张良只觉天旋地转,满心的希望瞬间化为泡影。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四处寻找韩王的踪迹。最终,在韩王的书房中,他发现了一封遗书。遗书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显然是韩王在极度虚弱与绝望的情况下匆匆写下的。
张良颤抖着双手,展开遗书,上面写道:“子房,吾深知你一心为韩,奈何天不遂人愿。项羽残暴,对我韩国步步紧逼,如今吾命不久矣。韩国复兴之重任,恐难再托付于你。乱世艰辛,你也做到尽善尽美,我既已身死,不必再为我操劳,不枉你我君臣一场……”
张良颤抖着双手,缓缓展开韩王的遗书。一字一句读罢,他的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有对韩王逝去的悲痛,更有对韩国覆灭的无奈。最终,他只是重重地叹息一声,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不甘与哀伤都随着这口气吐出。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往昔。曾经,韩国最大的敌人是大秦。那时的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与虎狼之师,吞并六国,韩国首当其冲,惨遭灭国。国仇家恨,让张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刺杀秦始皇的道路。他精心谋划,四处奔走,寻得大力士相助,在博浪沙设伏。然而,命运弄人,刺杀行动功亏一篑,他不得不开始逃亡生涯。
直到遇见刘邦,他的人生轨迹再度改变。刘邦,这个出身草莽却有着非凡气魄的人,让张良看到了希望。自追随刘邦后,一路西进,他们的军队势如破竹,高歌猛进。刘邦身上仿佛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鼓舞着众人的士气。在与刘邦并肩作战的日子里,张良亲眼见证了他的领导才能与豁达胸怀,也愈发坚定了辅佐他的决心。
张良读罢韩王遗书,心中五味杂陈,长叹一声后,抬眼看向眼前瑟缩的仆从。他脑海中浮现出刘邦那豪爽大气的模样,心下一动,当即取出身上所带的全部钱财,递到仆从面前。仆从瞪大了眼睛,满是震惊与感激,扑通一声跪地,连声道谢。
张良扶起仆从,轻声说道:“不必如此,你且起来,与我讲讲韩王更多事吧。” 仆从定了定神,眼眶泛红,缓缓说道:“先生有所不知,韩王他…… 他是为了护您周全啊。项羽那恶贼,听闻先生辅佐了刘邦,又念及鸿门宴上先生救刘邦之事,便对韩王下了狠令,要韩王将先生的人头送过去。项羽想借此立威,让天下人知晓他的可怖,妄图以此破坏他人的忠诚。”
张良身躯一震,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仆从继续哭诉:“韩王他哪能做出这般事,他敬重先生,视先生为韩国的希望。韩王深知自己无力与项羽抗衡,又不愿伤害先生半分,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他临终之际,还念叨着自己不配拥有先生这样的良臣,只盼先生能隐姓埋名,寻一处安宁之地,平淡度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